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5 17:53
就在市場略有回調之際,光模塊(CPO)逆勢大漲,集體狂歡。
其中,新易盛20CM漲停,中際旭創漲超16%,帶動雲計算ETF滬港深(517390)漲7.01%,年內漲幅達24.58%。
到底怎麼一回事?
光模塊龍頭之一的新易盛,扔出了炸裂的業績;幾乎同一時間,英偉達CEO黃仁勛今日接受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訪問時,宣佈兩項重要進展。他説,美國已批准H20晶片銷往中國,英偉達將推出RTXpro GPU。
兩大重磅,打破了市場的諸多憂慮,更重要的是,板塊的強勢表現很大機會繼續下去。
原因何在呢?
先看看新易盛的業績,到底多強悍。
最新發佈的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實現歸母淨利潤37億元–42億元,同比增長327.68%-385.47%。
其中,2025Q2單季度淨利潤21.27億元–26.27億元,同比增長294%-386%,環比增長35.7%-67.5%,遠超市場預期的18-19億元區間。
這樣的數據,也難怪市場開盤就把它推到了20cm的位置。
關於如何做到,公司也解釋了原因,增長主要受益於:
1、AI算力投資爆發。
全球AI大模型訓練需求激增,英偉達、AMD等GPU廠商加速部署800G光模塊,新易盛作為核心供應商深度受益。
2、產品結構優化。
800G光模塊出貨量超預期,同時1.6T光模塊已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高毛利產品佔比提升推動盈利能力增強。
3、泰國工廠產能釋放。
自動化良率提升,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增厚利潤。
以上的解釋中,最重要的當屬第一個。
為什麼呢?
今年年初,AI算力以及配套產業,曾經遭受暴擊,理由是算力建設太超前了、有新的性價比更高的方案出來、雲計算廠商並不需要簡單粗暴地繼續「砸錢」遊戲等等,何況它們的收入預期也不是特別好,加上對等關税等宏觀事件的衝擊,結果算力板塊大跌,強如英偉達也沒有辦法倖免。
但也僅僅過去了幾個月,形勢就逆轉了。之后的數據不斷證明,AI對算力的需求並沒有減少,而云計算廠商的業績,也並沒有如預期那樣表現不佳,反而交出了令市場滿意的成績。
最重要的,是大廠們並沒有減少對於AI的資本開支,還有大廠增加了資本開支。
2025年Q2,全球三大雲廠商(AWS、Azure、Google Cloud)合計資本開支達 520億美元,同比增長42%,其中AI相關投資佔比超60%。微軟單季度AI基礎設施投資 190億美元,同比+67%,明確表示「AI算力需求遠未飽和」。
而且,這一回更多的大廠參與了進來,比如國內的阿里(3800億投資AI)、騰訊、字節(搶購AI芯片)等,結果算力板塊回勇,英偉達、微軟等核心公司,以及配套的公司如新易盛等,股價都創出了歷史新高。
幾個月如過山車般的行情,令到投資者也出現很大的分化,那些始終對技術、對產業、對企業、對投資邏輯洞若觀火的人,成功捕捉住了其中的機會。
而市場的一些聰明資金,則早早地做了準備。
如雲計算ETF滬港深(517390)年內資金淨流入額2.64億元,最新規模2.93億元,較年初暴增510%(截至7月15日),計算機ETF(159998)年內資金淨流入額11.57億元,最新規模32.23億元,居同標的首位。
投資的本質,並不會太過複雜,黑石的創始人--蘇世民曾經説過一個簡單的道理,意思大概是,投資的核心因素,通常只有寥寥幾個,3個、5個,不用再多了,只要弄懂了核心因素,就完全足夠。
回過頭看,不管是AI、算力,或者是光模塊,投資的核心因素,也僅僅是數個而已。
比如,説到AI算力為什麼能夠持續高景氣?
核心因素就一個:需求還很旺盛。
全球AI大模型競賽依然如火如荼,GPT-5、Grok 4、Gemini2等等,誰都鉚足了勁要勝出,但如果沒有算力保證,誰也無法勝出,理由很簡單,訓練GPT-5所需的算力,是GPT-4的10倍以上。
而且,基礎設施這塊如果不能保證,后面的應用其實也是無從談起的。
或許有一天算力需求會減少,但從23年AI爆發到現在,也才僅僅過了2年時間,明顯還處在產業的早期,現在有什麼很明顯的證據證明基建階段走完了呢?
是AI模型的參數不用增加了,還是模型競爭已經定型,某個模型成為像操作系統那樣一統天下?亦或是現在運行的算力系統已經完全有能力解決任何需求,包括新增需求?
答案當然都是No!
既然如此,算力需求萎縮的説法,就站不住腳。
如果需要經濟學理論支持,可以參考一下傑文斯悖論(Jevons Paradox)。
他在1865年《煤炭問題》中提出:
「技術進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反而會導致該能源的總消耗量增加,而非減少。」
他觀察到,瓦特蒸汽機的熱效率提升后,煤炭消耗量不降反升,因為效率提升刺激了更廣泛的應用。
對應到AI產業,隨着應用商業化落地加速,推理算力需求正以驚人速度增長。數據顯示,ChatGPT日均推理算力消耗已超過1000PFlops,是去年同期的3倍。全球AI應用商店收入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長287%,推理算力需求增速遠超訓練端。
既然算力需求有增無減,光模塊作為數據中心互聯的核心部件,業績高增長也就順理成章了。
更重要的是,國內光模塊在全球市場都極具競爭力,全球前十大光模塊廠商中,中國佔據了7席,合計市場份額超過5成,多家廠商都是英偉達的供應商。
這種競爭優勢,根植於中國多年來在光電封裝技術、完善的產業鏈以及中國製造優勢,其他國家短期內還無法替代。
同時,中國廠商在供應鏈,如光器件、封裝等環節具備成本優勢,毛利率高於海外同行。
至於市場曾經擔心的海外限制問題,隨着英偉達恢復H20供貨,市場預期已經大為改善。
同時,國產AI芯片廠商崛起,也會帶動配套光模塊需求,如2025年昇騰910B出貨量預計 40萬片,每片需配套 8個200G光模塊,僅此一項即帶來 320萬隻增量需求。
LightCounting的預測數據,國產算力光模塊採購佔比,將從2023年的 15% 提升至2025年的 45%。
有券商就指出,國產GPU上市潮、硬件廠商業績兑現與AI大模型需求增長形成共振,國產算力產業從技術研發、商業落地到需求支撐已進入高速增長周期,全產業鏈自主化進程提速,國產算力行情亦有望受到催化。
關於持續性的問題,AI算力正在向1.6Tbps時代邁進,英偉達GB200超級芯片組需要配套1.6T光模塊,AMD的MI400系列同樣需要更高速率的光互聯方案。行業預計2026年1.6T光模塊將開始規模商用,這將開啟新一輪技術升級周期,持續拉動行業需求。
想高效把握國內的AI產業鏈機會,可以看看前文提到的雲計算ETF滬港深(517390)。
這個ETF是滬市唯一一隻橫跨滬港深三地、同時佈局A股和港股的AI相關龍頭企業的ETF。其港股持倉主要包括騰訊控股、阿里巴巴、金蝶國際等互聯網大廠和AI應用相關的公司;A股佈局以AI硬件為主,包括中際旭創、新易盛、中科曙光、金山辦公、浪潮信息、恆生電子、中科曙光和紫光股份。
雲計算ETF滬港深(517390)標的指數中新易盛佔比8.33%,中際旭創佔比8.57%,這兩隻CPO概念股均在創業板上市,創業板的交易有一定門檻;此外,阿里巴巴、騰訊控股這些港股的參與門檻更高。ETF以高效透明、費用低廉等優勢,成為投資者佈局港股、創業板等市場的重要工具。
今年4月以來,科技股經歷了對等關税等多重外部衝擊,雲計算ETF滬港深(517390)其聯接基金(A:019171,C:019170)跟蹤的SHS雲計算指數也有所回落,其最新市盈率為24倍,估值已低於過去10年72%的時間區間,股息率超1%,高於過去10年96%的區間。
AI產業正在進行時,不管是上游的算力,中游的模型、IDC,還是下游的應用,各個環節都會持續高景氣,也都具備了中長期的成長性。
例如,兩年來一直佔據C位的AI算力,從訓練需求、推理需求、基建投資、國產替代和技術升級五個維度來看,AI算力需求不僅沒有見頂,反而正在進入加速增長階段。
這種持續的需求增長,將確保AI算力以及配套的行業,例如光模塊、服務器代工等等,至少能維持3-5年的高景氣周期。
但為什麼市場年初依然會產生「需求減少」的誤判呢?
可能是錯誤歸因,如將2024年Q4北美雲廠商短期庫存調整誤解為"需求拐點",也可能是技術誤判,未意識到1.6T光模塊將開啟新一輪升級周期。
但最根本的,來自認知滯后,如低估了訓練需求、推理需求和企業級AI應用的爆發速度,也沒有對於一個科技產業各個發展階段有清晰的認識。
好在經過了幾個月的「修正」,現在結論已經比較明確,披露出來的各種數據,也證明算力需求仍在加速期。
AI這場產業革命,依然會繼續產生很多商業機會,很多投資機會,股價可能某個階段會出現狂熱,做好階段性的識別以及規避就好,但不要過早地否定整個產業,而應該好好把握纔對。(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