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全球半導體「冰火共振」格局!如何把握其中的投資機會?

2025-07-15 14:31

回顧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呈現「冰火共振」格局。WSTS數據顯示,4月市場規模達570億美元,同比激增22.7%,存儲與邏輯芯片構成核心驅動力——SK海力士HBM3E產能利用率突破95%仍供不應求,而英偉達GB200超級芯片組帶動5nm邏輯芯片需求暴漲40%。地域分化顯著,美洲市場以25%增速領跑,中國及亞太地區受益於AI終端滲透率突破18%,貢獻全球35%增量需求。

綜合來看2025年,全球半導體增長延續樂觀增長走勢,2025年AI驅下游增長。同時,政策對供應鏈中斷與重構風險持續升級,國產替代持續推進。存儲板塊預估3Q25存儲器合約價漲幅持續,企業級產品持續推進,帶動季度業績環比增長明確。晶圓代工龍頭或開啟漲價,2季度業績展望樂觀。端側AI SoC芯片公司受益於端側AI硬件滲透率釋放,一季度業績已體現高增長,疊加6-7月AI眼鏡密集發佈,后續展望樂觀。

科創芯片ETF基金(588290)跟蹤科創芯片指數,涵蓋半導體材料設備、芯片設計、芯片製造、芯片封裝和測試相關證券,與AI算力產業鏈高度相關。指數重倉股包括,中芯國際、海光信息、寒武紀-U、瀾起科技、中微公司等熱門個股。近1年漲幅達58.50%(數據來源wind,2024/7/15-2025/7/14),投資人或可藉此一鍵佈局。

與此同時,國產替代進入深水攻堅階段。近年來外部環境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限制不斷加劇,隨着美國「對等關税」政策落地,美國半導體出口管制持續升級,半導體產業鏈關鍵核心環節自主可控需求仍然迫切。

政策層面,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於2024年5月24日正式成立,註冊資本達3440億元人民幣,超之前一二期之和,規模空前。大基金三期的成立有望有效打通目前的產能瓶頸。預計國內設備企業先進製程的產品銷量有望加速增長,推動公司利潤率和規模再上新臺階。根據各方統計,目前國內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在25%以下,國產替代空間廣闊。預計隨着國內設備企業技術進步,未來國產設備滲透率有望持續提高。

成果方面,中芯國際14nm FinFET良率站上85%里程碑,支撐寒武紀第五代AI芯片量產;華大九天5nm EDA工具鏈突破封鎖,使華為海思7nm車規芯片研發周期縮短30%。存儲器領域亦迎來結構性機遇,DRAM/NAND價格指數連續三月環比增長超5%,兆易創新定製化存儲芯片打入榮耀AI手機供應鏈,江波龍企業級SSD在阿里雲數據中心份額突破15%。

image

科創信息ETF(588260)緊密跟蹤上證科創板新一代信息技術指數,上證科創板新一代信息技術指數從科創板市場中選取50家市值較大的下一代信息網絡、電子核心、新興軟件和新型信息技術服務、互聯網與雲計算、大數據服務、人工智能等領域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指數樣本。值得一提的是,該基金持有海光信息超9%,近一年漲幅高達48.97%。(數據來源wind,2024/7/15-2025/7/14)

最后,資本運作"強強聯合+垂直整合"重構產業生態。5月海光信息宣佈以換股方式吸收合併中科曙光,交易規模超3000億元,成為科創板開市以來最大規模的產業併購。此次合併將形成「芯片設計-服務器製造-算力服務」的全棧閉環,直接對標英偉達的「GPU+CUDA」生態。合併后新公司的研發投入將超60億元,佔營收比達27%,成為全球第三大AI算力供應商。同時,華大九天併購芯和半導體打通EDA全流程,北方華創整合芯源微形成設備矩陣。值得關注的是,摩爾線程、沐曦股份等GPU企業衝擊科創板,估值中樞較2024年上浮40%,反映資本市場對AI算力賽道的重注押碼。儘管28nm成熟製程潛在產能過剩隱現,但量子芯片操控精度突破99.9%、硅光子中試線落地等技術創新,正在為下一輪產業爆發蓄勢。

image

數字經濟ETF(159658)跟蹤中證數字經濟主題指數,以反映滬深市場數字經濟主題上市公司證券的整體表現。近一年漲幅達44.04%(數據來源wind,2024/7/15-2025/7/14),重倉股東方財富、中芯國際、寒武紀-U、北方華創、海光信息等,深入佈局AI、半導體、軟件等領域。

展開來講,數字經濟主要產業可分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刻畫數字經濟產業鏈的景氣度,一般用TMT板塊(計算機、電子、通信、傳媒)的業績表現來跟蹤數字產業化,用工控自動化(表徵製造業數字化)與商貿零售(互聯網電商,表徵服務業數字化)的業績表現來跟蹤產業數字化。

image

第五屆指數投資大賽由ETF大學堂聯合證券公司、投資機構共同舉辦。旨在構建"ETF生態圈",推動ETF投資在中國的發展。

image

風險提示:基金產品由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行與管理,代銷機構不承擔產品的投資、兑付和風險管理責任。基金管理公司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有風險,投資須謹慎。投資者在投資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過程中應當注意覈對自己的風險識別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與自己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並獨立承擔投資風險。基金產品詳情請認真閲讀相關的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關於所列個股非投資建議。市場觀點僅代表當時觀點,今后可能發生變化,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保證,亦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