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你的消暑「涼」方被誰賺走了溢價?

2025-07-15 08:51

原標題:你的消暑「涼」方被誰賺走了溢價? 來源:觀潮新消費

除了即時便利,還有哪些環節支撐起冰杯的「溢價」?

就在幾天前,辦公樓物業羣里發來一條消息:空調壞了,恢復時間未知。在這樣一個夏天,你都不用查詢我在哪個城市,不用知道這里的體感温度,就可以代入我的痛苦,以及痛苦降臨時的手足無措。

直到同事買來了幾個冰杯。

原來真的有魔法,技術改變生活不是一句空話,在你下一秒就需要「點水成冰」的時候,難道要去冰箱里刮嗎?不還是得消費。

所以,他們賺走了溢價。

冰杯是2024年的現象級單品。

2024年7月3日,蜜雪冰城推出杯裝冰塊產品「雪王冰杯」,大杯售價1元,分為「正常冰(滿冰)」和「少冰(冰水混合)」兩種類型,計劃首周內覆蓋國內門店。

上線首日,多地蜜雪冰城門店出現「搶購潮」,雪王冰杯供不應求,相關話題多次登上熱搜。截至7月10日(首周),相關話題在抖音、微博等平臺累計播放量超8000萬次。

雪王顯然錯估了市場的熱情,以及「供不應求」隱藏的負面能量。因產能限制,多地蜜雪冰城門店出現冰杯臨時下架現象。部分消費者反映遭遇小程序強制退單,以及店員以「製冰機產能不足」為由拒售等情況。一個冉冉升起的大單品險些被負面輿論推向另一個極端。

7月11日,蜜雪冰城發佈致歉聲明,承認存在「供需失衡和服務瑕疵」,並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建立區域冰塊調運機制保障重點區域供應、優化門店製冰設備使用效率、加強門店服務培訓以應對運營問題等。

圖片來源:蜜雪冰城 

圖片來源:蜜雪冰城 

1元冰杯觸怒了兩個人羣:求購無果的消費者和無利可圖的店員。對於蜜雪冰城的店員來説,冰塊本就不夠用,還要製作「不賺錢」的冰杯,甚至有店員提到,夏季單量高時要去其他門店借用冰塊。但對於顧客來説,既然上架了冰杯產品,就不應長期處於無貨狀態,畢竟這不僅僅是引流的工具。

這場「雪王冰危」事件的根源,在於1元定價打破了便利店3.5元以上的常規冰杯價格體系,進而引發了冰杯市場格局變動。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在咖啡高需求的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食用冰早就是一種消費習慣,冰杯已經成為和飲料一樣的大眾消費品。據前瞻研究院數據,日本一年冰杯的銷量就高達25.7億杯,韓國一家連鎖便利店一天的冰杯全國總銷量就達到100萬杯。

在日韓能跑通的生意,都在被人悄悄拿到中國重做一遍。冰杯是一個被「忽視」的需求,或者説是被「高價」暫時掩蓋的需求。

2024年,小紅書平臺上,「冰杯」詞條的筆記數量破萬,主要內容是DIY飲料的教程。有「資深人士」整理出了相關公式:冰杯+咖啡+椰汁=生椰拿鐵;冰杯+橙汁+咖啡=橙C美式;冰杯+水溶C+養樂多=檸檬點點。

而從2025年的數據來看,冰杯的需求保持着高增速。

《2025中國都市消費行為白皮書》顯示,中國食用冰市場規模達6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7.5%,其中冰杯作為核心品類表現尤為突出,冰杯銷量連續兩年增速超300%,市場滲透率快速攀升。一線城市人均年消費冰杯480杯,讓年人均飲用僅20杯的咖啡都顯得黯然失色。

盒馬數據則顯示,2025年6月咖啡冰杯銷量同比激增60%,冰杯+飲料的搭配場景成為消費主流。

今年6月,農夫山泉在山姆上線了一款2千克的純透食用冰,售價爲22.8元,也曾一度賣到斷貨。與杯狀食用冰相比,大容量食用冰更適宜家庭場景,農夫山泉大容量食用冰在商品詳情頁註明了「一袋農夫山泉純透食用冰可享受13杯冷飲」。同時,大容量裝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價格「打下來」。

農夫山泉也是從2024年開始涉足冰塊生意的,推出了一款160克的冰杯,售價4.5元。前后兩年的兩款產品,每千克單價分別是28.1元、11.4元。也就是説,今年上線的這款食用冰產品售價已經「腰斬」。同時,去年上架的160克冰杯已經改變了銷售形式:買一瓶農夫山泉的果汁,加1元就可獲一個冰杯。

在這場「破冰之旅」中,農夫山泉並不孤單,伊利在2024年底的新品發佈會上展示了自家冰杯;蒙牛也在今年3月發佈了「冰+」系列,進軍冰杯市場。

從市場端來看,在新式茶飲品牌們加入亂戰之前,初代冰杯產品是便利店的即時冰飲解決方案。7-11、便利蜂、羅森、新佳宜都有冰杯產品,並時不時推出「購買飲品加1元送冰杯」的活動,盒馬推出的750克醇冰食用冰售價6.5元,曾連續三周位列盒馬夏日冰品回購榜第 一,小象超市的小象食用冰重量800克,售價爲8.9元,已售出3000多單。

今年暑期,新式茶飲品牌接連入局。古茗推出售價1元的「一杯冰水」,容量500ml,顧客可以選擇只加冰塊不加水。古茗的冰杯主要在線下門店內小範圍投放,並未全面上線外賣平臺,同樣是一次試運營。據品飲匯報道,古茗內部數據顯示,購買1元冰水的顧客中約35%會加購其他產品,最終客單價輕松突破20元。

書亦燒仙草也推出1元冰杯,仿照便利店的思路,通過「任意消費+1元換購」的模式上線,支持線上點購,每人每日限購三杯。

一個新的商業風口迅速成型,能與冰杯的熱度抗衡的只有夏天的温度。

把水凍成冰,就可以輕松實現售價翻倍,甚至從飲品附屬的身份中脱離出來,成為一個新的大品類,這難免讓人疑惑,除了即時便利,還有哪些環節支撐起「溢價」?

以農夫山泉為例。官方介紹顯示,農夫山泉純透食用冰主打「千島湖水源」和「超低速緩凍工藝」,相比流水冰工藝冰塊,更持久耐融,農夫山泉還將家庭自制冰「等待冰凍時間久,融化速度快,氣泡、雜質多,衞生無保障」等痛點拿來對比,強調自身賣點。

冰杯中的冰,確實跟家庭冰箱中的冰不一樣。自家冰箱中凍出的冰塊會有很多氣泡,融化也更快,冰杯中的冰透明度更高,往往一杯冰能搭配2-3杯飲品,更純更持久。

因為家用冰箱的製冰方式是從外層開始凍結,因此冰塊內部的氣泡無法排出,內部温度不夠低,更易融化,而商業製冰的方式是流水緩凍和分層結冰。簡單來説,就是將水分層噴灑到結冰板上逐層受凍,同時層層擠壓,以提升冰塊的密度,延緩融化速度。

此外,家庭製冰通常採用自來水或純淨水,而商業製冰往往採用多次過濾的、純度更高的純淨水,不但能進一步提升冰塊密度,還能解決家庭製冰中難以解決的衞生問題。

圖片來源:盒馬情報局 

圖片來源:盒馬情報局 

此外,大部分人只看到杯子里的冰,卻會忽視裝冰塊的杯子。普通飲料杯一般採用PET塑料,但這種塑料在低温環境下會變脆,冰杯的杯子要耐低温,保證長期處在-18℃到-20℃的低温環境中不會開裂,從而達到長途運輸與低温存貯的要求。冰杯蓋處還有一個封層,通常採用熱收縮膜,也要滿足同樣的要求。

總而言之,杯子的材質、冰塊的冰凍工藝,讓「結水成冰」這件事變得昂貴,從消費端來看,目標用户可以在線下消費場景中即時滿足冰杯的使用需求,背后還涉及運輸、鋪設密度、配送等環節,這就解答了冰杯憑什麼賣高價的問題,這本質上是工業能力的勝利。

圖片來源:新浪 

圖片來源:新浪 

一個新需求轉化為一個新市場,需要對消費痛點進行鍼對性打擊。冰杯最 大的優勢當然是即時性,因為用冰需求的存留期不會太長,通往下一家門店的路上陽光太強烈,很多人會就地購買一杯冰飲,隨處可見、隨時可購,節約消費者的時間成本,才能第 一時間將焦慮轉化為訂單,將確定性需求變成確定性體驗,溢價的來源是技術,也是服務。

為冰杯市場錦上添花的無疑是各類DIY教程,推出冰杯的品牌們無一例外都會在商品詳情頁展示各種搭配,便利店會在冰杯附近擺放各種飲品,或在飲品區域貼上「加1元得冰杯」的標籤,這是對年輕人消費方式的精準拿捏,誰讓咱們又窮又精緻,該省省,該花花,冰杯里要加速溶果咖。

通過DIY教程實現破圈,冰杯將冷飲需求中的「冷」剝離出來,但又牢牢吸附於飲品賽道,以「飲品搭子」的名義將一整套飲品解決方案進行重構,並且通過儀式感和參與感,成為一種情緒貨幣與社交話題。

因此,當「是誰在買3.5元一杯的冰杯」衝上微博熱搜,很多人會質疑一杯冰憑什麼賣那麼貴,但卻少有人再提及一杯冰憑什麼收費,這是消費人羣代際轉換所產生的紅利,也是另一種消費降級。

便利店長久採用的3元價格體系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而新式茶飲的1元「價格戰」並非長久之計,即使以蜜雪冰城的供應鏈能力,也很難在初期實現價、量之間的平衡。

所以,新的問題出現了,既然冰杯是一個新需求,那到底算不算好生意?

蜜雪冰城的「冰不應求」,並不是一種營銷套路,3元冰杯的高銷量與高單價,也不代表高利潤。

綜合招股書數據及網絡公開資料,蜜雪冰城、古茗的杯子成本價約為0.7元,如果計算房租、人力、水電、機器等成本,很難説1元冰杯是盈利產品。蜜雪冰城初次推出冰杯就登上熱搜,其實隱藏着新式茶飲的創新難題,品牌方需要更大的步調去追逐市場上轉瞬即逝的創新需求,門店經營者則更希望在保持單店坪效的基礎上小步快走。

大多數便利店都推出了自有品牌冰杯,但本質上也是代工模式,冰極限、冰力達、冰趣味、冰語等製冰行業的企業們紛紛進入便利店的供應商名單,是冰杯產品的主要製造商。

據媒體報道,2022年以前,冰力達的冰杯年銷量穩定在100萬-200萬杯,到2023年已經增長至5000萬杯。冰力達總經理廖碧林表示,2024年冰杯銷量較2023年同期翻倍增長,已經做了二次工廠改造來擴大產能。

2024年,北京冰趣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慶松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因為冰杯火熱,工廠日產量從40噸擴產到100多噸,「還滿足不了」,接下來還要擴產到200噸。

但對製冰企業而言,他們同樣不是產業鏈的最上游,大型商用製冰機企業纔是。製冰機是精密儀器,研發成本較高,且長時間在低温狀態下運轉,維修成本也不低。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商用製冰機市場被弗格森、斯科茨曼、星崎、萬利多等國際巨頭佔據,製冰行業的國產替代趨勢已經出現,比如樂創、東貝、格蘭特、創歷、惠康等企業逐漸嶄露頭角。不過,在冰杯這一細分市場出現之前,製冰機廠商還是將更多精力投入餐飲、酒店、家用製冰機等市場。

2025年6月,深交所官網顯示,寧波惠康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已進入問詢階段。惠康科技主要產品為製冰機,收入佔比約8成。2022—2024年,其營收分別為19.30億元、24.93億元、32.0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97億元、3.38億元、4.51億元。

製冰機並不是一門「印鈔機」般的生意,而處在中游的製冰企業還要承擔研發、生產、包裝、運輸、運營等環節,每一環都會壓縮整體利潤,所以更是規模化生意,追求薄利多銷。有製冰工廠的老闆表示,每杯冰杯利潤僅0.1元。

在冰杯市場,農夫山泉是一個典型品牌,同時擁有生產與銷售能力,而且既賣冰又賣水。

2024年財報顯示,農夫山泉包裝飲用水收入為159.52億元,營收佔比為37.2%,毛利率約為31.2%。其成本大頭並不是水,因為農夫山泉水廠多建在天然水源地附近,取水成本極低,有市場分析指出,一瓶農夫山泉中,瓶身、瓶蓋、包材的成本佔比可達70%,而水的成本只有3%。

農夫山泉500ml瓶裝水零售價2元,2kg包裝的食用冰售價22.8元,按照同等重量換算,價格幾乎翻了3倍。不過,製作食用冰的淨化流程更為複雜,製作過程中也會有水量的損耗以及分層緩凍的能耗,加上製冰與運輸中的人力及物力成本,3倍的價格,也很難保證冰塊是比飲用水更賺錢的生意。

在消費市場上,新需求意味着新市場,但商業世界的運行卻往往不會這麼簡單直接,對於冰杯產業鏈上的每一環而言,想要挖掘更多的利潤,還是要從規模化層面下功夫,既要聯手推動市場規模的增長,又要採取規模化生產的路線,同時縮短生產到銷售的時空距離。

更重要的是,冰杯是一個技術壁壘較高的賽道,但技術又很難成為護城河,因為冰杯產品天然同質化,規模的增長意味着競爭的加劇,1元冰杯攪動價格體系后,「價格戰」的到來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因此,無論是便利店和商超等渠道商,還是新式茶飲品牌,都在將冰杯打造成一種「飲品場景補充品」,成為新的流量入口。

畢竟像文章開頭那樣買來冰杯只為貼臉的需求還是非常罕見,大部分消費者會為冰杯增加一點「內涵」,進而滿足商家抬高客單價的目的。

當代年輕人喜歡養生,並自帶智能化系統。八段錦比健身房更有性價比,可以找來練一練;中醫強調夏天少吃冰,中醫你知道我有多熱嗎?

這不是叛逆,而是人羣的細分帶來需求的細分,三伏天即將到來,養生水的銷量依然會高於冰杯的銷量。韓國年輕人很多年前就喊出「冬天再冷也要喝冰美式」,能喊出一個冰杯新賽道,卻喊不出不適合中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歸根結底,冰杯的爆火是飲品解決方案的優化,並未從根本上改變供需結構,是一個因暑氣而擴散的需求,卻不會獨屬於暑期。冰杯會成為一個大單品,也是品牌的新考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