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5 09:30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轉自:中國環境網
在炎炎夏日,一杯冰爽的現制飲品成為許多消費者的解暑選擇。然而,隨着新茶飲和現磨咖啡市場的快速擴張,其背后的一次性塑料包裝污染問題也日益凸顯。
合肥市善水環境保護發展中心近日發佈《現制飲品品牌企業包裝減塑評價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梳理分析2024年現制飲品品牌的減塑情況。
「既有令人擔憂的數據,也展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善水環保執行副主任陳娟娟表示,應及時關注現制飲品產生的環境影響,採取積極策略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向循環經濟轉型。
行業繁榮背后的塑料隱憂
《報告》指出,現制飲品行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市場規模從2022年的4213億元預計將增長至2027年的1.03萬億元。然而,這一繁榮景象的背后是大量一次性塑料包裝的消耗。
「隨着每一杯現制飲品的售出,隨之帶來的是包括飲料杯、熱封蓋膜等大量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及丟棄,這些大多為不可降解或難以降解的材料,不僅造成其原料、生產等環節的資源浪費和碳排放,更加重了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負擔和成本。」在陳娟娟看來,新茶飲行業作為日常消費的重要領域,其減塑舉措顯得尤為重要。
以合肥市為例,2023年,全市四大行政區的309家奶茶門店一天就能消耗近13萬個一次性塑料杯,部分品牌外賣點單時塑料包裝多達15件。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便部分品牌嘗試使用可降解材料(如PLA材質),實際效果卻遠未達到預期。根據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與中石化此前聯合發佈的《可降解塑料的環境影響評價與政策支撐研究報告》顯示,近97%的可降解塑料流向焚燒和填埋設施,真正進入可降解環境的不足0.01%。
減塑行動整體滯后,少數企業初顯成效
2023年,合肥市善水環境保護發展中心聯合合肥工業大學開發了一套現制飲品企業減塑指標體系框架,包含五個一級指標(減塑戰略、信息透明、減塑行動、公眾溝通與傳播、創新與發展),每個一級指標下細分若干二級指標,涵蓋企業戰略目標設計、內外政策響應和實施、減塑全鏈條治理、倡導減塑意識和培育公眾綠色消費意識等內容。
《報告》對10家新茶飲頭部品牌和5家咖啡品牌的減塑表現進行了評價,結果並不樂觀。
在滿分100分的評價體系中,僅有一家企業得分超過50分,4家企業得分在30—50分,而多達10家企業得分低於30分。
「這表明,現制飲品企業減塑行動整體滯后,多數處於準備階段。」陳娟娟説道,「通過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企業普遍存在減塑戰略佈局缺失、目標不清晰的問題,導致減塑工作缺乏連貫性和前瞻性。」
同時,減塑相關信息披露不充分,多數品牌公佈的減塑數據有限,且較少測算和公開實際環境效益。減塑行動力度不足且形式單一,可替代行動、促循環行動等執行力度和覆蓋範圍不足,多依賴塑料杯回收再利用,在自帶杯減免、循環杯使用等方面進展緩慢。減塑理念宣傳推廣力度小,消費者知曉率和使用率低 。
然而,也有亮點值得關注。奈雪的茶和茶百道等品牌在減塑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
對比往年數據,新一輪的評價結果顯示,在10家新茶飲企業中,奈雪的茶、茶百道和一點點這3家品牌企業得分提高且排名上升,其中,奈雪的茶和茶百道均為大幅度增長。
奈雪的茶通過連續3年發佈ESG報告,將減塑納入戰略重點,並在點單小程序和線下門店加強宣傳,得分較去年提升了20.5分。茶百道則通過聯合外賣平臺開展回收行動,得分提升14分。
在陳娟娟看來,這兩家企業的得分提升,一方面得益於上市后ESG合規與信息披露壓力,資本市場對ESG合規的要求促使企業完善減塑管理框架;另一方面,全球化佈局和消費市場需求轉型也發揮了推動作用,企業為適應海外市場嚴格環保要求和滿足消費者對可持續品牌的價值認同,積極優化包裝設計,推進減塑行動。
多方協同,共築綠色未來
面對現制飲品行業的減塑挑戰,需要企業、政府和消費者共同努力。
對於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應採取差異化策略。如處於中等發展階段的星巴克,可加速循環杯規模化,推動包裝標準化和再生材料技術創新,構建區域性回收聯盟與閉環體系。
起步階段企業要建立減塑行動框架,明確量化指標,提升數據披露顆粒度,開發減塑碳賬本功能。同時,突破回收依賴,探索多元替代方案,如推廣堂食可重複使用杯子,外帶場景推出共享循環杯服務。
而大多數仍處於準備階段的企業,當務之急是建立整體減塑政策、目標和策略,可依據3R原則(Reduce減少使用、Reuse重複使用和Recycle回收再利用)制定減量行動方案,加強信息披露和公眾溝通,引導消費者養成減塑習慣。
政策層面也需進一步完善。政府和行業協會可制定包裝設計標準,將減塑成效與税收優惠掛鉤,同時搭建公共循環基礎設施,支持跨品牌循環杯共享。
此外,市場化激勵機制的創新也至關重要。可通過設立綠色包裝創新基金,引導外賣平臺對環保訂單給予流量支持,營造「環保即收益」的市場氛圍。
現制飲品行業的減塑之路雖充滿挑戰,但並非不可逾越。在政策引導、企業創新和消費者支持的合力下,這一行業有望實現綠色轉型,為減少塑料污染和推動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每一杯飲品的背后,都承載着對環境的責任,而每一次減塑的努力,都將為未來增添一抹綠色。」陳娟娟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