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5 05:12
明前茶
17年前,一張士力架包裝紙引發的短路災難,令基因變異的恐龍們從研究基地逃脱。此時,不管是原版的史前恐龍還是脱逃的變異恐龍,都因氣候變化,撤退到赤道附近的熱帶孤島生活。17年后,即《侏羅紀世界3》中的故事發生5年后,製藥巨頭帕克基因公司為研究治療心臟病的核心藥物成分,決定派出一個精英小隊前往恐龍島,採集三種長壽恐龍的血液基因樣本。精英小隊需要回收「龍的血液」,而食肉恐龍想讓人類當下午茶點心和夜宵,「人龍交戰」就此開始了。
《侏羅紀世界:重生》大量還原了邁克爾·克萊頓原著小説中的場景,比如主角用燃燒棒引開畸王龍、便利店迅猛龍的追殺、滄龍與棘龍在水中聯手圍獵等段落,膠片拍攝與原生IMAX畫幅帶來的生理性壓迫,與熱帶雨林濕熱感和恐龍鱗片反光等細節混搭,無不讓人想起《侏羅紀公園》的黃金時代,讓老粉秒回青春。
導演加里斯·愛德華斯一心想要完成1993年斯皮爾伯格拍攝《侏羅紀公園》時,礙於技術能力無法完成的使命——用動作捕捉技術,塑造出現實版本中不存在的巨龍,讓觀眾彷彿身處驚險刺激的遊樂園中,與主人公一同驚悚逃亡。這種「主題公園式電影」的概念一出來,幾乎就能嗅到「特效與打戲很足」但「邏輯與文戲很弱」的影子。不幸的是,《侏羅紀世界:重生》拍出來,以上特徵幾乎全中。
電影不僅是「特效與打戲很足」,還在此基礎上,犯了「致敬癮」——電影主要橋段,把影史留名的驚悚特效影片致敬了個遍。精英小隊首戰,成功從滄龍身上取得樣本,順帶救起遭遇海難的魯本·戴爾加多一家。爲了強化觀眾的代入感,影片安排了「霸王龍吃流水席」那段戲,情節上肯定在致敬《黑水》。進化出游泳技能的霸王龍順着河流狩獵弱小無助的戴爾加多一家,為驚險逃亡增添了急速漂流一般的刺激性。最后,霸王龍竟然是被石頭卡住,戴爾加多一家才得以僥倖逃脱。當然,這一家人既然是替觀眾提供沉浸感和代入感而安排的支線,他們就自帶「引龍體質」。當滄龍又一次毫無徵兆地掀翻一家四口坐的小船時,整個緊張懸疑的氛圍,明顯是在致敬《大白鯊》。而當小隊冒險潛入風神翼龍巢穴竊取龍蛋,完成最終採集,前往廢棄基地等待直升機撤離時,戴爾加多一家正在拼命逃亡,整個場景與故事結構都很像在看《金剛骷髏島》。最后,變異大BOSS畸王龍出場了,對眾人發起了最后的追殺,畸王龍的頭型和嘴齒,融合了霸王龍的基因,以及鱷魚、大猩猩、科莫多巨蜥的DNA,這種糅合了太多動物特徵的四不像,一出現就像《異形》回魂。
致敬橋段過多,帶來的問題就是巧合和套路太多,工具人和救命時機都是卡點出現。如此一來,電影現炒現賣的「鑊氣」就消失了,電影就好比將已經冰凍多年的幾個預製菜包拿出來加熱一下,混合在一起給你端了上來。為展示這是一部用心的爽片,導演還在預製菜包的旁邊給加上了一些深邃的思想作為點綴,試圖昇華主題。例如,破除人類中心主義論,眾生平等,世界是屬於所有生物的;恐龍基因來之不易,將造福所有的心臟病患者;在關鍵時刻,成年人應該犧牲自我拯救孩子,他們纔是未來的希望……但這些點綴全靠臺詞帶過,根本沒有貫穿全片的故事邏輯來打基礎,導致最后的效果就像擺在菜餚旁邊的蘿卜花,美則美矣,卻很少有人想嘗一嘗它的真實滋味。
作為影史上的重要IP,電影迴歸孤島逃殺模式,其主題公園式內容帶來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觀眾腎上腺素飆升,但電影依舊無法逃脱「邏輯與文戲很弱」的毛病。以霸王龍在湍急河流中追殺戴爾加多一家為例:一路上霸王龍勢如破竹,最后卻讓一塊石頭擋住而偃旗息鼓。但從頑石與霸王龍的體量對比來看,它應該能將其一腳踢開纔對,難道是爲了讓人類逃脱,霸王龍臨時降低了戰力?又比如寡姐斯嘉麗帶隊採血的情節,設計得好比兒童遊戲:隔着十米開一槍,取血槍馬上自動回收,恐龍的皮再厚,鱗片再堅固,也毫無阻力。採集泰坦巨龍的血樣時,兩隻巨獸正在暮色中談戀愛,長頸交纏的畫面,復刻了《侏羅紀公園》恐龍初現的史詩感。觀眾正在感嘆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與生命的壯美,寡姐魚躍而至,一槍中標。食草恐龍再温順,也是龐然巨物,為什麼此時呆呆地不掙扎呢?再比如戴爾加多家的小女孩,多次在大家躲避恐龍的時候失聲尖叫,居然在逃命途中突然停下來,非要撿恐龍牙齒當玩具;而寡姐居然還有耐心笑着安撫她——那種生死攸關的氛圍感,就一下子漏了氣。難怪有觀眾評論:戴爾加多一家的強行加入,就是爲了「替環球影城新園區測試遊樂設施」。比起「主角光環」,他們似乎有更強勁的「遊客光環」,因此,無論怎樣失態降智,他們總會化險為夷。
電影的音效是迷人的,聽到小鷹角龍像貓傷到氣管的聲音,蝠翼迅猛龍通過天花板通風管傳來的喘息聲,還有風神翼龍長達11米的翅翼刮擦岩石的聲音,無不壓迫着觀眾。但幾場重頭戲的「濃重綠幕感」和「遊客亂入感」,還是將電影的沉浸度除去了一半。若是你期待看到恐龍與人類深度交流的主題,看到「人與龍」「人與人」之間耐人尋味的情感火花,只能寄望於這一系列拍續集了。
(作者為文藝評論人、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