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卡夫亨氏拆分在即:一場高加工食品帝國的「退燒時刻」

2025-07-14 21:24

作者 戴莉娟

2025年7月,《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報道稱,卡夫亨氏(Kraft Heinz)正計劃拆分部分核心雜貨業務,並尋求以約200億美元的估值出售多個品牌資產,其中可能包括一系列標誌性的Kraft產品。這一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彈,迅速引發市場關注。自2015年併購以來,這家由巴菲特與3G資本聯手打造的消費品巨頭,似乎終於承認了這場十年聯姻未能如願兑現「食品行業奇蹟」的現實。

拆分消息公佈后,卡夫亨氏股價應聲上漲,一度漲幅達4%,最終收於2.4%的正增長,顯示市場對於這一「戰略調整」持積極態度。

但拆分本身只是表象,背后更深層的問題,指向整個高加工食品行業的結構性調整:從消費偏好的轉向,到資本邏輯的瓦解,卡夫亨氏這一案例,揭示了一個曾經統治全球餐桌的食品巨頭,正在從「高利潤、高規模」的工業邏輯中艱難轉身。

一場始於資本信仰的併購實驗

2015年,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與巴西私募巨頭3G資本聯合推動了卡夫食品與亨氏的合併。這場併購以「協同效應」「規模優勢」「成本管控」為核心命題,旨在打造一家橫跨北美與全球市場的超級食品集團。

當年,這家新公司集合了從亨氏番茄醬、卡夫通心粉奶酪、Lunchables兒童餐盒,到Capri-Sun果汁等多個高加工度、高認知度的品牌,年營收高達280億美元。

但自此之后,卡夫亨氏卻逐步走上了「營收滑坡 + 市值縮水 + 品牌老化」的下行軌跡。根據《華爾街日報》數據,四年內公司估值從280億美元驟降至150億美元,股價至今已較2015年高點下跌超過60%。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問題的根源不僅僅是「併購后遺症」,而是管理邏輯與市場趨勢之間的系統性錯配

節流式管理難抵消費結構升級

3G資本以「零基預算」「成本管控至上」著稱,在其主導下,卡夫亨氏實施了嚴格的成本削減計劃,大量裁員、壓縮研發預算、削減廣告投放。但這些短期措施未能帶來可持續增長,反而讓品牌陷入「創新枯竭」的困境。

在北美市場,以植物基、低糖、低脂、高蛋白為賣點的新興食品品牌快速崛起。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健康成分、可持續包裝與營養透明度。而卡夫亨氏旗下的大多數品牌,仍以高鈉、高糖、加工成分複雜為特點,其核心競爭力在新世代消費者中逐漸失效。

儘管公司曾試圖推出「升級版」Lunchables、「有機版」Kraft醬料等產品,但無論從市場佔有率還是品牌美譽度上,都難以與新興品牌(如Beyond Meat、Chobani、Impossible Foods等)形成對抗。

多重外部壓力加劇轉型困境

除了自身創新能力不足,卡夫亨氏所面臨的宏觀環境同樣嚴峻:

1. 健康意識覺醒

近年來,圍繞「超加工食品」的討論不斷升溫。世界衞生組織(WHO)與各國公共健康機構頻頻警示過度加工食品對肥胖、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消費者對「清潔標籤」(clean label)和天然成分的關注,使得像Kraft盒裝奶酪這類「工業感」極強的產品逐漸式微。

2. GLP-1藥物改變飲食行為

以Wegovy、Ozempic為代表的GLP-1類減重藥物,在美國市場快速普及。這些藥物顯著降低食慾,使得用户在日常飲食中更趨理性。受其影響,諸如速食、零食、即食餐等高加工品類整體消費頻率下降,正在改變整個CPG(快速消費品)行業的供需邏輯。

3. 私有品牌擠壓利潤空間

在高通脹背景下,美國與歐洲主流零售商(如Costco、Walmart、Target)大力發展自有品牌,其定價普遍低於傳統大牌。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功能相似、價格更優的替代品,進一步擠壓卡夫亨氏等CPG巨頭的市場份額與利潤率。

拆分動作背后:危機還是重生?

本輪擬議中的拆分,是否意味着卡夫亨氏即將重啟增長引擎,仍未可知。但從市場反應來看,投資者似乎樂見其成。

《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稱,此次剝離的業務可能包括多個傳統Kraft品牌,整體交易規模在200億美元左右。拆分后的現金流將有助於公司進一步削減債務、回購股票,或在新賽道進行併購擴張。

值得一提的是,前百事可樂全球市場總監Todd Kaplan已於近期加入卡夫亨氏,擔任新任高管。Kaplan以創意驅動、數字化整合見長,其上任被視為公司在品牌重塑和消費者溝通策略方面的「換擋信號」。

CPG巨頭的「微型化」趨勢

卡夫亨氏的戰略調整,正與一波正在加速的行業趨勢相吻合:大型食品企業開始主動拆分、聚焦核心、高利潤品牌線,剝離不具增長前景的「舊業務」

可口可樂在2020年疫情期間砍掉超過半數品牌,只保留核心品類;聯合利華正在出售包括冰淇淋在內的「低利潤業務」;雀巢也在持續調整旗下品牌組合,聚焦健康與寵物領域。

可以預見,未來的消費品巨頭將更小、更精、更敏捷,而不再依賴「商品堆砌」和「品牌拼圖」。

十年前,卡夫亨氏的成立代表着「資本+效率」的極致化嘗試;如今,它的結構性調整則揭示了「資本邏輯」在消費端遭遇的現實撞牆。

在健康化、分眾化、價值化的新消費時代,品牌不僅要「做得多」,更要「做得對」。這場迟到的重組,也許是卡夫亨氏真正走向轉型的起點。

(本文首發於現代廣告,轉載請聯繫作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