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年中國航海日丨我國海洋經濟總量持續攀升 為全球經貿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2025-07-14 17:06

轉自:光明網

  光明網訊(記者 陶媛)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註重創新驅動,更加註重高效協同,更加註重產業更新,更加註重人海和諧,更加註重合作共贏。

2025年中國航海日主論壇暨航海日活動啟動儀式現場(主辦方供圖) 2025年中國航海日主論壇暨航海日活動啟動儀式現場(主辦方供圖)

  今年是國務院確立中國航海日20周年。7月11日,2025年中國航海日主論壇暨航海日活動啟動儀式在海南省瓊海市博鰲舉行,中外航海界代表共聚一堂,迎接第21箇中國航海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綠色航海 向新圖強」。

  「如今,中國航海事業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船隊,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世界級港口羣,國際海運量佔全球三分之一,海洋經濟總量持續攀升,為全球經貿持續穩定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部長,航海日活動組委會主任劉偉表示,中國交通運輸部始終高度重視航海事業發展,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海洋強國目標為統領,深入推進現代航運體系建設,不斷強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海上互聯互通,為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支撐,為促進全球貿易暢通提供有力保障。

  航運綠色發展根基更堅實

  近年來,交通運輸部深化運輸結構優化調整,加速航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大力發展綠色港航基礎設施,建立完善船舶與港口污染防治體系,全面推動航運業綠色轉型,切實守護碧水藍天。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也是全球航運業發展的普遍共識。」交通運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付緒銀介紹,加快推動航運業綠色低碳轉型,要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有力有序發展綠色低碳船舶。航運業綠色轉型的重點在於綠色低碳船舶發展,關鍵在於船用綠色燃料技術迭代應用。交通運輸部將圍繞「關鍵技術有突破、規範標準有體系、船舶更新有政策、安全監管有保障、應用推廣有步驟」,科學統籌綠色低碳船舶發展路徑,大力支持綠色低碳船舶應用推廣,着力做到強化技術創新引領、強化技術標準引導、強化應用場景驅動。二是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綠色港口。充分發揮港口作為綜合交通運輸主樞紐的作用,聚焦建設一流綠色港口目標,加快構建港口綠色燃料供應體系、港口綠色用能體系、港口綠色集疏運體系。三是務實推動全球航運綠色合作。綠色發展是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唯有攜手共進方能破浪前行。我國要圍繞全球航運業可持續發展目標,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深化綠色規則合作、深化綠色標準合作、深化綠色項目合作。

  數據顯示,我國航運業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水運綠色優勢進一步發揮,航運業綠色發展的根基日益堅實。2024年,水路貨運量達到98.1億噸,是10年前的1.64倍;水路貨物周轉量達到14萬億噸公里,同比上一年增長8.8%,在貨物總周轉量中的佔比達到55.6%。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規模化應用加速推進,上海港等主要港口成功實現船舶新能源清潔能源加註業務落地運營,國際集裝箱樞紐海港港內作業綠色集卡佔比突破60%。全國主要港口5類重點專業化泊位岸電覆蓋率已超90%,國際干線集裝箱船和郵輪靠港已常態化使用岸電。

  共建全鏈綠色智慧生態圈

  當前,全球港航業正加快推進綠色化、智慧化轉型,共建全鏈綠色智慧生態圈。

  「20多年前,國際社會就首次通過了提高船舶能效的強制性措施,之后又陸續採取了進一步的改進措施。」國際海事組織祕書長阿塞尼奧·多明格斯介紹,IMO設立了「2050年前后實現淨零排放」的宏偉目標,IMO的海上環境保護委員會已批准進一步措施的框架。今年10月,將邁出關鍵一步——正式通過IMO的淨零框架。該框架將包括新的全球燃料標準以及首個針對船舶温室氣體排放的定價機制。

  航運業在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交通運輸司司長任為民認為,目前全球已有62個活躍的綠色航運走廊項目。2023年新造船訂單中,有50%設計為使用替代燃料。同時,綠色航運發展面臨着投資量大、綠色船舶和燃料前景不明等挑戰。他呼籲,各方應共同應對全球供應鏈中斷和海上交通瓶頸問題,為綠色航運創造有利條件。國際組織應利用其召集能力,增加航運脱碳的確定性,併爲知識和經驗分享提供平臺。

  為此,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以綠色技術為手段,打造可持續新生態。聚焦綠色航運、綠色能源、綠色船舶、綠色產業,推動航運業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發展。同時,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碧新介紹:「一方面,以數字技術為依託,塑造供應鏈新模式。搭建「端到端」的全球供應鏈數字化運營平臺,目前已推出238款供應鏈產品。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為引領,構建航運業新平臺。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場景融入航運主業,啟動80余個典型人工智能場景建設,構建全員可用的DeepSeek全尺寸智能應用,推出航運業垂類大模型Hi-Dolphin。」

  此外,中遠海運也將港航數智化能力深扎海南,中遠海運所屬海南港航運營的海南洋浦港近年來不僅在航線網絡、貨物吞吐量上有顯著提升,同時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新技術的應用,持續提高操作效率和數智化水平,推進智慧港口建設。海南港航研發的「瓊州海峽輪渡管家」,推動瓊州海峽「兩岸六港」的客滾輪渡線上預約購票系統的統一建設,創新實現了「一站式」旅客過海服務體驗。

  「中國航運業正處在從大到強、邁向世界一流的關鍵時期。」中國港口協會會長顧金山認為,未來的港口不僅是物流樞紐,更應是信息樞紐、技術樞紐、能源樞紐;港口需從傳統物理節點,向「物流+數字」「物流+智能」「物流+低碳」的複合型樞紐轉變。他建議,港口企業應共同制定數據共享標準,推動建立行業統一的數據接口標準和共享協議;合作搭建數據共享平臺,實現船舶動態、貨物追蹤、港口作業、通關查驗等關鍵信息的有限、有序共享;合力打造「數字港航」生態,推動港口、航運、貨主、貨代、陸運、鐵路、海關等物流鏈各節點實現「聚點成鏈,組鏈成網,無縫銜接」,提升供應鏈全程可視化水平和協同效率。

  水工和裝備技術成果豐碩

  近年來,我國水工和裝備技術抓住發展契機,在基礎理論研究、創新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水運交通控制體系正從單體控制向網聯控制轉變、從局部水域控制向廣域協同控制轉變、從事故被動響應向全過程主動控制轉變。」水路交通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嚴新平説道。

  作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設計建造我國80%以上沿海大型港口、港機裝備連續27年佔據全球70%以上市場份額。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海良表示,他們圍繞「四全四大領域」(全交通、全城市、全水、全數字,大海外、大裝備、大產業、大融合)發力,打造智慧港航現代產業鏈鏈長建設企業,為我國航運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中交力量。

  內河航運的技術突破同樣為我國航運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我國升船機多位於高山峽谷河段和高壩上,面臨水流條件複雜、提升高度高、船舶噸位重等技術挑戰。經過數十年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我國已實現大型高揚程升船機關鍵技術重大突破、自主可控,核心裝備國產化。」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鈕新強介紹,長江三峽升船機、金沙江向家壩升船機、烏江構皮灘升船機、嘉陵江亭子口升船機等代表性工程,為暢通內河航運、提高航道等級、促進水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全球航運業正在經歷深刻變革,要順應世界大勢,推進全球合作,讓航運發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劉偉表示,下一步,要乘勢而上,打造綠色航運新生態。加快完善綠色航運政策體系,健全碳排放監測覈算標準,推進新型動力技術裝備研發,完善綠色能源加註產業鏈,加快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規模化應用,推動國際綠色航運走廊建設,促進全球航運減排。要開拓進取,激活創新發展新動能。加快培育和發展航運領域新質生產力,積極拓展人工智能、物聯網、5G、北斗等新技術應用場景,以推動航運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爲着力點,統籌發展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船舶,突出數據互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升航運全要素、全鏈條數字化水平。要開放共享,譜寫合作共贏新篇章。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加強國際航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優化航線佈局,深化國際規則對接,維護國際航運公平公正秩序,共同推動航運業健康發展,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安全穩定暢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