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4 17:24
CFIC導讀
◆四年來,聯合會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在廣大會員單位的關心支持下,持續發揮金融社會組織作用,凝聚金融機構力量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原標題:任德奇作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第四屆理事會工作報告
7月9日,上海金融業聯合會換屆大會在滬召開,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偉,交通銀行董事長任德奇出席會議。經大會投票表決,任德奇當選爲聯合會新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換屆大會上,任德奇作為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長作工作報告。
以下為任德奇在作聯合會第四屆理事會工作報告的講話整理
各位代表:
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第四屆理事會於2021年3月22日選舉產生,至今年正式屆滿。四年來,聯合會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在廣大會員單位的關心支持下,持續發揮金融社會組織作用,凝聚金融機構力量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按照《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章程》規定,由我代表第四屆理事會向會員代表大會作工作報告:
一、貫徹落實中央社會工作會議精神,強化聯合會功能作用
(一)持續推進聯合會規範運行,樹立社會組織標杆。圍繞聯合會建設目標,建立健全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等議事決策機構運行制度,按規按期召開會員代表大會四次、理事會九次,認真推進聯合會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會員發展、服務金融創新、促進行業交流等重點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聯合會再次獲評「上海5A級社會組織」榮譽,並被授予「市級社會組織協商聯繫點」、「上海市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繫點」。
(二)廣泛凝聚金融機構力量,優化金融營商環境。緊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步伐,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加入聯合會,持續優化會員結構,截至2024年末,外資金融機構會員代表佔比16%、非銀金融機構會員代表佔比88.7%。聯合會將暢通會員訴求反映渠道作為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上報有關金融人才、數據跨境、准入審批等方面共17條意見建議,為《上海市關於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等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三)聯合高等院校與行業組織,共享金融培訓資源。聚焦金融人才建設,為會員單位提供差異化的培訓支撐。與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共同推廣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培訓項目,助力提升金融機構數字化運營能力,目前共有國泰海通證券、浦發銀行、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平安銀行上海分行、中銀金科、交銀金科等30家在滬金融機構參與,累計培訓學員超過1.5萬人,2000余人持證。與ACCA、盧森堡金融培訓之家持續開展培訓合作,為金融機構財務管理、資產管理從業人員打開國際視野,提升工作能力。
(四)發揮樞紐型黨組織作用,搭建金融黨建紐帶。協同廣大金融機構貫徹落實黨中央戰略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紮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黨紀學習教育、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持續打造「薈聚領航」聯合主題黨日品牌,組織開展長三角紅色金融行、新質生產力青年大研討、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等黨建聯建活動,促進金融機構政治理論共學、先進示範共踐,推動黨建工作與行業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進一步凝聚合力履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責主業。
二、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交辦工作,深入推進普惠金融顧問制度
(一)做優服務網絡建設,暢通金融服務渠道。與上海各區政府、張江科學城、陸家嘴金融城共同建立18家普惠金融顧問服務樞紐,會同上海徵信開發線上綜合服務平臺並接入市政府「隨申辦企業雲」APP,構建市區街鎮多層次、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普惠金融顧問服務網絡,有效緩解金融與產業的信息不對稱,幫助廣大實體企業找對人、指對路、辦對事。
(二)組織各類顧問服務,支持重點產業發展。自制度實施以來,聯合會組織並推動各區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金融機構開展產融對接服務2000余場、服務企業近56000家,三大先導產業及六大重點產業佔比超過70%,同時兼顧衣食住行等民生領域以及個體工商户等小微羣體。認真做好線上綜合服務平臺運營,協調普惠金融顧問及時解答企業疑問,組織各類金融機構上門會診,為企業融資需求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為企業經營發展提供專業指導建議。
(三)充實金融機構力量,優化體制機制建設。目前,參與普惠金融顧問制度的機構數量已增至44家,顧問人數已增至516人,覆蓋銀行、證券、保險、租賃、投資機構、金融基礎設施、政策性擔保,有效滿足企業各類金融服務需要。持續推動金融機構將落實普惠金融顧問制度與自身經營發展有機融合,健全內部工作機制,優化顧問團隊管理,加大金融服務供給。
三、積極打造行業品牌活動,擦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名片
(一)承辦陸家嘴論壇科創金融工作室,搭建金融與產業交流平臺。自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起,組織舉辦科創金融工作室專場活動,聚焦暢通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知識產權金融創新、增強科技金融協同服務等熱點話題,立足產業發展需求探討金融服務路徑。牽頭梳理在滬金融機構近80項特色金融服務,對應企業全生命周期與適用場景,統籌做好現場發佈與會后宣介工作,助力實體企業精準對接銀證保投租等各類金融服務資源。
(二)推動上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洽談會轉型,夯實服務對接功能。充分運用數字化手段,將傳統線下辦展轉變為「線上展示+線下服務」模式,有力提升金融機構參展積極性與企業金融服務可得性。自轉型以來,參展機構數量逐年增長,年均增長率為17.4%,平臺觀眾訪問量年均增長率達69%,外資金融機構、非銀金融機構參與度大幅提升。打通與上海各類產業展會及重點園區的合作渠道,組織金融機構更好觸達城市應急管理、養老設備、低空經濟、航運服務、低碳轉型等領域實體企業,加大金融服務供給。
(三)發佈上海金融景氣指數,增強上海金融業發展信心。截至2024年末,聯合會連續發佈了十八期上海金融景氣指數報告,該指數切實發揮「風向標」與「晴雨表」的作用,客觀反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人才、金融國際化、金融創新、金融生態環境等領域的發展狀況。據測算,上海金融景氣指數在2006年至2023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1.9%,保持穩健上升的發展態勢。
(四)做好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組織工作,積極響應市政府綠色轉型部署。根據市政府工作要求,聯合會認真落實上海金融行業組織協調工作,舉辦首屆碳博會綠色金融平行論壇,深化在滬金融機構與30余家國際組織、央國企、國家重點產業園區的產融合作。連續三年動員金融機構參展,首創聯合展臺模式,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非銀金融機構展示綠色金融成果,參展機構數年均增長30%,凝聚合力支持上海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四、不斷完善專業委員會等工作機制,促進金融機構創新合作
(一)調優專業委員會組織結構,激發金融機構創新動力。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結合上海金融業發展需要,新設養老金融專業委員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外資專業委員會,在原中小微企業專業委員會、併購專業委員會基礎上建立普惠金融專業委員會、科技金融專業委員會。推動各類金融機構發揮專業優勢,深入開展各類課題研究、行業交流、創新應用等專業委員會工作,為市委市政府、在滬金融監管單位政策制定建言獻策。
(二)圍繞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領域,加快研究成果落地轉化。數字金融方面,聯合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發布《金融大模型應用評測指南》,引導金融機構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養老金融方面,承接市委金融辦《十五五時期上海推進養老金融發展的目標、思路和重點舉措研究》工作,推動片區型人才年金計劃等創新服務落地。綠色金融方面,推動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上海市轉型金融目錄》編制工作,持續開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氣候投融資等領域研究。此外,聯合會與首席經濟學家研究中心共同發佈《中國離岸金融指數報告》,為中國離岸金融市場建設貢獻智慧。
(三)廣聚金融行業創新智慧,促進創新成果複製推廣。舉辦「2020-2021年、2022-2023年上海金融業改革發展優秀研究成果評選」活動,組織金融機構圍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共申報研究成果247篇,涵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金融市場等重要業務領域,由聯合會匯編成冊提供在滬金融機構學習借鑑。聯合陸家嘴金融城、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持續舉辦36期「Lutalk滬上金融大講堂」,將金融行業熱點話題與創新實踐第一時間向上海金融從業者宣介,搭建普惠、便捷的金融創新成果分享平臺。
(四)加強中外資機構互動,吸納海外市場先進經驗。發揮外資金融機構橋樑紐帶作用,增進中資金融機構與國際金融市場的交流互動,加大各方在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跨境服務貿易、可持續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力度。協助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上海監管局開展海外風險轉移交易中國化落地應用研究,為豐富國內信用衍生品市場,助力提升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能力提供新思路。
五、持續開展國內國際交流,宣傳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成果
(一)發揮平臺樞紐作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與上海十六個行政區廣泛建立合作,與黃浦區、閔行區、金山區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結合各區金融業態和產業特色,豐富活動載體,服務各區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履行聯合會職能,促進各地金融同業來訪交流,推動行業經驗分享,支持各自品牌活動開展。組織會員單位國內交流,增進在滬金融機構與國家重點省市、中西部地區的交流與合作。
(二)聚焦金融對外開放,做好「走出去」與「請進來」工作。建立聯合會國際交流工作會議機制,更好落實市委市政府對外交流工作要求。增進與國際金融協會、歐洲金融市場協會、盧森堡金融推廣署、國際資本市場協會、氣候債券倡議組織、海事金融等國際組織的合作關係,組織在滬金融機構出訪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推動滬港兩地金融中心合作,參與全球金融議題討論。切實履行市友協理事單位職責,做好民間外交工作。加強與市貿促會、上海國際商會的合作,與各國友好商協會開展交流,共謀發展。與陸家嘴金融城開展上海與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先后與倫敦金融城、法蘭克福金融中心、迪拜國際金融中心建立聯繫,邀請國際組織嘉賓參加陸家嘴論壇,助力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影響力。
本文來源:上海金融業聯合會
微信編輯:胡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