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曾經的通信技術服務領域「新星」元道通信被證監會立案

2025-07-14 17:14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受損股民可至新浪股民維權平臺登記該公司維權:http://wq.finance.sina.com.cn/
  關注@新浪證券、微信關注新浪券商基金、百度搜索新浪股民維權、訪問新浪財經客户端、新浪財經首頁都能找到我們!

  2025年7月11日,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元道通信(維權)(301139.SZ)公告稱,因涉嫌年報等信息披露文件財務數據存在虛假記載等違法行為,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這一消息將這家曾被視為通信技術服務領域「新星」的企業推入大眾視野。截至7月14日收盤,公司股價暴跌20%至21.6元。

  證監會立案的核心指向是「年報等信息披露文件財務數據存在虛假記載」。結合公司公告與審計報告,這一問題可能之一是體現在應收賬款管理的系統性失控上。2024年,元道通信對應收賬款與合同資產計提壞賬準備2.95億元,佔應收款項賬面余額的18.16%,但審計機構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明確表示,由於公司「業務管理方面內部控制存在缺陷」,導致其「難以取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支持對兩年以上應收款項賬面價值及其壞賬準備計提的合理性判斷」。

  更值得警惕的是,上市前(2019-2021年)元道通信兩年以上應收款項佔比僅為7.81%,而2024年這一比例激增至38.72%,增幅近5倍。這種現象不僅暴露了公司應收賬款管理方面存在嚴重問題,更暗示上市前后可能存在財務數據粉飾。例如,2019年其第4大客户湖南潤迅通信有限公司與公司多名高管存在關聯關係,合作價格為湖南潤迅與中國移動合同價的97%,在元道通信上市后第二年初即被註銷,涉嫌業績粉飾與虛假披露。

  信永中和對2024年財報出具的「保留意見」,堪稱資本市場的「黃牌警告」。審計報告指出,公司因內控缺陷未能及時與客户結算並收回應收款項,導致審計機構無法驗證長賬齡應收款的真實性。這種「無法獲取充分證據」的表述,實質上是對財務數據真實性的間接否定。更值得玩味的是,審計機構同時強調「無法向公司提出審計調整建議」,暗示管理層可能存在故意阻撓審計的行為。

  元道通信在客户結算與應收款催收環節存在重大缺陷,具體表現為:①結算流程缺乏標準化管理,部分項目結算周期長達2年以上;②催收責任未落實到具體部門,導致大量逾期賬款無人跟進;③內部審計部門未能有效履行監督職責,對異常交易缺乏敏感性。這種內控失效直接導致公司2024年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同比減少54.53%,資金鍊壓力驟增。

  作為中國移動、中國鐵塔等運營商的核心服務商,元道通信70%以上收入依賴通信網絡維護與建設。但隨着運營商投資方向向5G、算力網絡傾斜,公司傳統業務收入從2021年的16.25億元鋭減至2024年的12.82億元,降幅達21.11%。儘管公司宣稱「主動優化業務結構」,但新興業務如基站光伏改造、算力網絡建設等尚未形成規模效應,2024年未對利潤產生實質性貢獻。

  盈利質量堪憂,2024年淨利潤同比下降38.98%,毛利率從15.87%,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約7個百分點。資產結構失衡,流動資產佔比高達75.4%,其中應收賬款佔比35.74%,而貨幣資金僅佔28.26%,流動性風險凸顯。

  立案前一個月,股東濰坊中科通過集中競價減持121.5萬股,佔總股本的1.01%,董事孫義減持8400股。這種「用腳投票」的行為,被市場解讀為內部人對公司前景的悲觀預判。更諷刺的是,濰坊中科在減持計劃完成后立即宣佈提前終止剩余減持,疑似為避免被監管認定為「內幕交易」。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2025年修訂)》,若證監會最終認定公司存在重大違法事實,將觸發強制退市條款。其上市時保薦機構華融證券未能有效覈查關聯交易與財務真實性,暴露出保薦責任的缺位。

  遼寧宏都律師事務所王奕堯律師提醒,元道通信(301139)條件暫定:上市到2025-07-11之間買入股票,且在2025-07-14收盤時賣出或仍持有。(元道通信維權入口)

  (王奕堯律師是遼寧宏都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擁有法律碩士的學位,並且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法律專業人士。曾在證券公司任職,現任檢察院聽證員,並且在資本市場的刑事案件處理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王律師專注於代理證券訴訟和資本市場案件,尤其擅長證券虛假陳述糾紛的處理,並且成功代理或正在代理數百件投資者維權案件。同時,王奕堯律師還精通上市、掛牌業務,不僅對二級市場,對於一級市場、一級半市場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執業證號:1210220170363252)(王奕堯律師專欄)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