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4 14:50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中國碳定價機制基本形成,覆蓋範圍擴大到四個行業。
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運行將滿4年。
2021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拉開了中國碳市場減排大幕。從最初僅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到今年覆蓋範圍擴大到發電、鋼鐵、水泥、鋁冶煉4個行業,超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0億噸,佔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60%以上。這個全球覆蓋温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市場在實踐中不斷成長,為推動我國「雙碳」目標實現注入了源源動力。
中國碳定價機制基本形成
上海環交所相關負責人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經過四年發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成效逐步彰顯,以全國碳市場為主體的中國碳定價機制基本形成。具體來看,政策法規基礎框架搭建完成。國務院《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於2024年頒佈實施,與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以及技術規範等共同構成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政策法規基礎框架。
在覆蓋範圍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實現了顯著突破。「前三個履約周期(管控年份為2019—2023年)僅將發電行業納入配額管理。今年3月20日,生態環境部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自2024年度起將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個重點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實現了市場自啟動以來的首次行業擴圍。」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除了覆蓋行業和控排企業數量得到提升,温室氣體管控範圍也從單一的二氧化碳擴大至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市場的影響力迅速提升。
交易規模同樣表現亮眼。上海環交所數據顯示,6月底收盤價為75.02元/噸,較上線首日開市價(48元/噸)上漲達56%。截至7月10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6.7億噸,累計成交額462億元,交易規模持續擴大。
在企業履約情況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圓滿完成了三個周期的清繳履約。配額清繳完成率均在99%以上,最近一個周期(2023年度)達到99.98%,創下歷史新高。王科認為,這顯示出企業碳排放合規意識持續增強,制度執行效果良好。
與此同時,行業減排效果逐步顯現。上海環交所方面表示,碳市場壓實了企業碳減排主體責任,在全社會樹立了「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識。2023年全國火電碳排放強度(單位火力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2.38%,電力排放強度(單位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8.78%。
「經過近四年的穩步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形成了‘配額分配—市場交易—清繳履約’的閉環機制,通過碳排放配額分配將減排目標和責任直接分解至企業,通過交易降低企業減排成本,通過配額清繳履約對減排目標進行考覈落實,有效將減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將碳減排成本內化並通過市場優化配置。當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逐步成長為我國控制温室氣體排放、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王科説。
多舉措保障碳市場全面建設
隨着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成首次行業擴圍,納入的控排行業由單一發電行業拓展至鋼鐵、水泥、鋁冶煉,覆蓋企業數量大幅增長,年覆蓋排放量提升至80億噸左右,碳市場從「起步」邁入「全面建設」的新階段。我國碳排放管理體系不斷健全,減排措施持續推進、技術改造成效顯著,履約成本管控路徑也更加多元。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允許重點排放單位使用不超過應清繳配額量5%的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進行配額清繳抵銷,暢通了履約渠道,也通過該制度連通了與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的有效鏈接。2023年10月,《温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發佈,2024年1月全國温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正式啟動。控排企業積極購買CCER,通過多渠道降低履約成本。例如,2024年9月氣電集團海油電投完成79萬噸CCER交易,實現了中國海油碳資產的高效盤活和價值轉化。」王科説。
市場煥發活力的同時,監管體系也面臨更多挑戰。
王科表示,碳排放數據質量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碳市場健康運行的基石,關乎企業經濟利益。2024年度新增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個高排放行業,涉及新增企業約1500多家,數據監管壓力大幅提高。並且與發電企業相比,新納入的行業尤其是鋼鐵行業生產工藝相對複雜,原料、燃料與產品類型多樣,將大幅增加數據審覈的工作量,對現有核查機制的人力資源配置和智能化支撐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此同時,配額分配的科學性與公平性平衡難度加大。不同行業在排放強度、減排潛力、減排成本等方面差異顯著,如何在確保減排目標實現的同時,兼顧行業間的公平性,將是制定配額分配方案面臨的重要難題。
此外,「隨着全國碳市場政策覆蓋面持續擴大、影響力逐步增強,碳市場運行日益深度嵌入能源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金融工具創新等多個領域,涉及生態環境、能源、工信、財政、金融等多個監管部門。在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中,亟須在目標設定、指標口徑、考覈機制等方面實現協調一致,推動形成政策合力。」王科強調。
爲了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上海環交所已採取諸多舉措。據介紹,上海環交所積極支撐生態環境部配額分配、交易管理、信息披露、市場機制完善等制度體系研究制定工作,持續夯實制度基礎。同時高效推進新行業賬户開立,不斷優化完善系統功能,6月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正式啟用單向競價交易方式,進一步豐富了交易方式。后續,上海環交所還將根據主管部門總體工作安排,在市場平穩健康運行和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研究逐步豐富交易相關產品和服務,適時引入符合條件的非履約主體參與交易,進一步提升交易活躍度。
獲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我國明確承諾,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未來五年將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時期,也是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關鍵階段。這離不開全國碳市場的有效運作,還需進一步提升市場活躍度和流動性。
王科建議,接下來需進一步明確碳市場在碳排放總量控制中的支撐作用,將市場手段與行政手段有機結合,構建協同有序、分工明確的減排機制。並儘快實施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配額分配方式,逐步擴大有償比例,將有償分配收入用於支持能力建設和減排技術創新。此外,期待建立絕對總量約束下的配額分配機制。「未來,隨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臨近,碳排放逐步達到平臺期並進入下降通道,建議以碳中和目標為抓手,全面實施全國碳排放總量控制,設定全國碳排放總量下降目標,並據此合理確定碳市場的總量目標。」
全球來看,碳市場已經成為主要經濟體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氣候目標的重要制度工具。王科介紹,截至2025年1月,全球已有38個碳市場正在運行,覆蓋的温室氣體排放量約100億噸,佔全球温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9%。歐盟碳市場、美國加州碳市場等體系運行成熟、機制健全,為全國碳市場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了諸多有益經驗和可借鑑的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在夯實國內市場基礎、提升自身活力的同時,中國碳市場的建設與發展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上海環交所方面稱,英國、巴西、土耳其、越南等國家紛紛來華交流學習,碳市場已成為中國對外展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平臺。作為連接經濟與環境的重要橋樑,碳市場將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
文丨本報記者 林水靜
責任編輯:蔣露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