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3 08:52
來源 不跪的世界
最近比較有意思的新聞是科興清倉式分紅——
從頭開始扒吧。
1998年,尹衞東和潘愛華經朋友介紹相識,當時尹衞東的企業是唐山怡安生物,潘愛華創辦了北大未名。兩人惺惺相惜。從1998-2016,潘愛華每個生日都會收到尹衞東送上的特別禮物。
2001年,兩人決定成立合作成立科興。潘愛華通過深圳科興,持股51%。尹衞東以技術入股,佔據北京科興生物24%的股權。新加坡華鼎生物科技出資2500萬元入股(2002年轉讓給香港華鼎藥業有限公司,爲了滿足當時國內外資政策優惠吧),佔北京科興生物25%的股權。
2002-2003,SARS肆虐,科興展露頭角。
找到了領導蒞臨現場考察新聞——
2003年,科興謀求去美國上市——
2003年9月26日,北京科興時任董事長潘愛華、副董事長王憲平、董事總經理尹衞東代表三方股東簽署了一份備忘錄,約定了北京科興以買殼的方式在OTCBB掛牌的實施步驟,以及上市公司繼續維護北大未名的絕對控股地位、保證北大未名在北京科興未來的業務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同時約定北京科興的董事會由五人組成,其中由北大未名委派二人,由上市公司委派二人,由上市公司委派經北大未名指定的一人。潘愛華稱之為「桌下交易」。
按照這份「備忘錄」,北大未名是北京科興股權架構中擁有「一票否決權」特殊權利的股東——沒有未名同意,北京科興就無法上市,私有化也無法實現。這是握在潘愛華手中的一張重要籌碼。
當時科興用了反向併購的借殼模式,一年后如願登陸Amex(當時很多小型企業如此操作,因為審計門檻低)。
但后來我們通過尹紅章受賄案判決書知道,從2002年起,科興就向有關部門行賄——
具體細節——
話分兩頭,科興在2004年AMEX上市之后進一步調整股權架構謀求在納斯達克上市。
查了下美SEC——
2006年報有了外資機構進入——
一番資本運作后,最終在2009年底完成納指上市,期間股份變化——
至此,科興股東架構為——
繼續查SEC2011年報——
賽富基金出現。
媒體披露當時是潘愛華先找到賽富基金,想將持有的北京科興股權反向輸送到境外,以此獲得上市公司主體的控股權。但計劃趕不上變化,賽富基金卻與尹衞東走到一起(資本爭奪)。
賽富基金成立於2001年,是日本軟銀和美國思科聯合創設,2004年獨立運營。
繼續2015年報中的股東結構——
1 Globe Capital是強新生物旗下(持有科興控股16.5%的股份,與其關聯方Chiang Li Family合計持有22.5%),查了下背景也挺深——
2016年,科興準備私有化回國內上市,打破尹和潘的平衡,雙方開始把鬥法擺在檯面上。
同時潘並向10多個部門實名舉報,除了之前尹紅章之外,還涉及各地衞生局、醫院、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甚至還有護士長——
這些並未動搖尹團隊的經營工作。
2017年,潘愛華利用董事會一票否決權,拒絕續聘尹衞東,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尹衞東畢竟有公司實際運營予以反擊,強新資本把雙方拉在一起坐下來談判,但結果未如意。
2018年4月17日,未名醫藥方以北京科興拒絕提供關於審計的財務報表資料、拒絕未名醫藥聘請的審計機構進場,影響公司按時發佈年報為由,由兼任未名醫藥、北京科興董事長和法定代表人的潘愛華帶着律師,前往北京科興高管辦公室索要公司公章、財務資料等,雙方員工發生衝撞。
潘愛華稱,當天北京科興高管不願拿出公司公章、財務公章等,遂向派出所報警,公司全部印章均已遺失,從當天起任何蓋有上述印章的法律文件均不具備法律效力,且屬於違法使用,有權追究使用者的法律責任。
2018年年報出現了永恩資本(或正大),維悟資本(或黑石)——
根據科興公告,同期尚珹資本也進入——
而尚珹創始人,也是新天yu的聯合創始人——
不做衍生。
雖然2019在美停牌,公司仍在頑強運營。
然后2020年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讓科興再次賺得盆滿缽滿,中國生物科技、尚珹資本等加大投資。
尹衞東的資本同盟吃到了大肉——
2021年2月,科興新冠滅活疫苗被批准在國內附條件上市。截至2022年1月,全球出貨量達27億劑,覆蓋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2021年,科興中維的營收實現1280億元,盈利更是達到955億元。
中國生物製藥在2021年財報中披露,持股科興中維帶來盈利136.3億元,稅后淨利123.79億元。投資者會議上,中國生物製藥表示通過投資科興中維,已累計收到近60億元分紅。其中,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分別為44.62億元、9.77億元、4.51億元。
資料顯示,中國生物製藥的實控人為正大集團家族。維梧資本、尚珹資本均來自美國,前者的創始人為孔繁建和英葛明,后者的實控人是於劍鳴。
而潘愛華的遭遇卻相反——
2014—2019年間,潘愛華在全國三四線城市大舉投資生物醫藥產業園項目,計劃總投資近千億元,包括合肥、保定、北戴河三個「千億級產業園」。隨着2018年后房地產調控收緊,這些項目紛紛爛尾,未名集團資金鍊斷裂,潘愛華開始挪用上市公司資金救急。2017—2019年間,未名集團累計非經營性佔用未名醫藥資金達9.22億元。這些違規行為引發監管層層關注,未名醫藥收到多封警示函。控制權的徹底喪失發生在2022年。因債務違約,潘愛華持有的未名醫藥股份被法院分批拍賣。真正將潘愛華送入監獄的是2022年的「廈門未名增資鬧劇」。
2022年8月,投資者通過工商登記發現異常后舉報,未名醫藥新管理層報案。2024年2月法院判決:潘愛華犯職務侵佔罪、挪用資金罪,判處有期徒刑13年,處罰金100萬元;與他一同獲刑的還有羅德順(7年)和李鵬飛(8年)。
兩個創始人的命運迥然不同,背后的資本力量分出了勝負。
快進至今年6月,一則分紅公告讓人歎爲觀止——
按照7月即將支付的每股55.00美元的特別現金股息,結合2019年2月科興生物停牌前的6.47美元股價計算,股息率高達850%。分紅資金達到39.5億美元(約280億元人民幣)——
至於醫保基金等,不在本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