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股民瘋搶中國「銀偉達」

2025-07-12 08:21

  來源:吳曉波頻道  

不論是中國和美國股市,它們的關鍵都在於三個點‘利率、風險偏好和企業利潤’。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年少不知工行香,錯把科技加滿倉。

年少不知農行好,錯把汽車當成寶。

年少不知中行醉,錯把白酒當安慰。

年少不知建行強,錯把芯片當棟樑。

當西方投資者為英偉達衝上4萬億美元市值而歡呼時,太平洋對岸的中國投資者,也迎來了自己的「銀偉達」。

202579日晚,全球芯片巨頭英偉達股價觸及164.42美元,總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創下歷史紀錄。

美國紐約證交易大廳上顯示英偉達公司

隨后兩個交易日,A股銀行板塊持續走強,工農中建四大行股價持續創下歷史新高。由於今年銀行股的漲勢過於瘋狂,股民開始把銀行英偉達結合起來,將銀行股稱為「銀偉達」,把上證指數叫作「銀斯達克」。

在大金融的帶領之下,上證指數成功突破關鍵點位,穩穩站上3500點大關,儘管在周五,早盤的過猛攻勢導致銀行板塊有所回落,但「銀偉達」的迅猛勢頭依然牢牢吸引了市場的目光。

  再説個冷知識,A股35年曆史中,真正站穩過3500點就三次,這次如果行,那就是第四次。

一時間,股民們紛紛熱議:銀行股現在還能買嗎?板塊上漲的持續性如何?銀行大金融能否帶領A股超越去年高點,衝上3700

「銀偉達」大象起舞

  在傳統的A股股民看來,銀行股是「低估值、低波動、低關注」的代名詞。它們雖然市值龐大,但是股價波動很小,所以除了一些機構大户和公募基金配置,很少有個人投資者願意購買。

然而從2023年下半年以來,市值龐大的銀行股卻異軍突起。最近更是走出了波瀾壯闊、獨立於大盤的行情。

  其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合力共振。

◎ 首先,銀行股的上漲來自「國家隊」的流動性支持。根據數據統計,2024年至今,規模ETF資金累計流入8776.7億元,其中流入銀行股的資金高達1043.5億元。來自場外的活水源源不斷湧入銀行股。

  5月7日證監會印發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引導公募基金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變,增加了對業績基準比較和長周期考察機制,所以該方案出爐以后,公募基金紛紛加大了對銀行股的配置比例。

◎ 其次,以保險資金為代表的大資金也看上了銀行股。

  今年1月23日的國新辦發佈會上,證監會明確要求「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A股市場」。很顯然這是對險資投資做出了要求。

  而站在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A股市場中兼具「業務穩健,分紅穩定,風險可控」的特性,眾多板塊之中,唯有銀行板塊既符合該要求,也有能力容納保險公司的鉅額資金。

從今年開始,險資加大了對銀行股的購買力度,甚至不惜代價直接「舉牌」。

舉牌資本市場的監管術語,企業對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超過5%需要證監會報告並且公告所以險資對上市銀行的舉牌被視為極度看好銀行股的舉動。

截至目前,2025年已經有5家銀行被被險資增持並超過「5%舉牌線」。比如新華保險於今年年初買入杭州銀行,持股比例5.45%觸發舉牌。

新華保險已成為杭州銀行第四大股東

  而諸如平安人壽等保險公司則更傾向於港股市場,數據統計,平安人壽已經舉牌了郵儲銀行招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家銀行的H股。

◎ 第三,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銀行股同樣成爲了避風港。

  去年以來,特朗普上臺、中美關税戰白熱化、三輪互徵關税以及中美兩次談判,放大了A股市場的不確定性。而銀行板塊,恰好擁有絕佳的避險能力。

  再加上銀行板塊高股息和年初相對較低的估值,讓銀行成爲了題材股之外的上上之選。

為什麼銀行板塊高股息率代表?因為銀行業務穩定,國有堅持現金分紅,所以銀行的股息常年維持在4%—6%之間遠高於市場平均1%—2%股息率。

按照7月11日的收盤價來看,42家上市銀行近12個月,有一半銀行的股息率超過4%。其中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北京銀行的股息率均超6%。相比之下,市面上銀行的理財產品利率卻跌破2%的大關。

  既然「存銀行不如買銀行」已經成為投資者的共識,那麼擁抱「銀偉達」也就成了一個理性的必然選擇。

銀行股抱團下的「陰影」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投資品,銀行股也並非完美無缺。隨着股價的節節攀升,市場上提示銀行股估值風險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1%,而淨息差僅為1.43%,這是中國銀行業歷史上首次出現不良率超過淨息差的情況。

  很顯然,銀行基本面正在逐漸承壓。

  招商銀行行長王良也指出:當前低利率、低利差環境下,銀行業普遍面臨盈利壓力。再加上實體企業對銀行融資意願降低,導致銀行淨息差短期內難以回升至2%以上。

  此外,隨着股價的抬升,銀行股股息率出現動態變化,透露出「高處不勝寒」的跡象。

  比如2024年的7月份,42家上市銀行的平均股息率高達4.9%,而截至今年7月7日的數據,上市銀行股息率已跌至3.89%。儘管目前股息率依然仍高於理財產品,但相比去年,現在上車已經顯得不那麼「划算」。

從估值來看,如今的銀行股也已不便宜。7月11日中證銀行的PE估值為7.49,為5年來銀行股估值頂峰期。就算把時間周期拉到10年,也僅有2015年牛市期間的估值高於現在。很顯然,如今的銀行股並不處在普通股民可以「閉眼買」的階段。

  渣打銀行財富方案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傑也表示:追求紅利的配置型資金可以關注股息,但交易性資金可能的確需要注意回調風險。

  當然,不管是看多還是看空「銀偉達」,不可否認的是,銀行股已經成為支撐本次A股上漲的強大動能。去年46.64%和今年18.45%的漲幅也足以笑傲大多數板塊。

或許,投資的真諦在於「在閃電劈下來之前,你必須在場。」

A股美股共振:「銀偉達」VS英偉達

A股站上3500點,大洋彼岸的美股也創下歷史新高,中美兩國股市同時進入「高光期」,並進行了明顯的共振。

  那麼中國的「銀偉達」與美國的英偉達,誰纔是更優的投資標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取決於你身處哪個交易市場,以及市場正在奉行的投資邏輯。它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分別映照出中美兩大經濟體在當前歷史階段的戰略重心。但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股市,它們的關鍵都在於三個點:利率、風險偏好和企業利潤。

美國股市在關税和財報季前保持穩定

  我們先來看中國這邊。

從利率水平來看,央行不斷降準降息使得國內利率水平處於明顯的寬松周期,市場並不缺乏流動性,反而陷入不知道買誰的「資產荒」。但資金充裕其實為資本市場的上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風險偏好來看,中美經過兩輪談判之后,雙邊貿易關係暫時趨於穩定。再加上中東火藥桶已經引爆完畢,市場反而對未來更加樂觀,從而推動了指數的上漲。

但是,從企業盈利方面來看,企業盈利數據不佳,未來改善難度較大,再加上「關税戰」並未偃旗息鼓,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市場更需要安全感與確定性,所以A股市場依然更適用於避險邏輯。

由此,銀行股們依然有可能是股民和大資金的「舒適區」,成為民眾財富保值增值的「避風港」。更重要的是,投資銀行股也是政策層面「支撐實體經濟、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核心力量」。

  銀行業務櫃檯

  我們再來看美股市場。

  從貨幣寬松角度來看,美聯儲目前仍保持戰略定力,並沒有在特朗普的要求下降息,實際上,當下美股市場也並不缺錢。

  隨着中美關税談判以及市場對貿易不確定性的免疫力越來越強,納斯達克也同樣受益於地緣政治緩和帶來的上漲,市場對風險偏好的接受程度不斷上升,美股也不斷走強甚至創下新高。

關税談判初步談判后的中方發佈會

而從企業盈利來看,美股則是典型的「科技驅動、未來敍事」的投資邏輯。蘋果、微軟、英偉達、亞馬遜、谷歌、Meta和特斯拉這「科技七姐妹」撐起了美股半邊天。

重要的是,英偉達55.85%的淨利潤已經趕超了愛馬仕、貴州茅臺和泡泡瑪特。而「臺積電+英偉達」的組合讓黃仁勛的GPU芯片,成為擁有極高科技含量和製造壁壘的AI基礎設施——英偉達因此被稱作科技領域的「奢侈品公司」。10年后的英偉達到底能有多賺錢,誰也無法預測。

也難怪很多投資人表示:「英偉達的每一次回調,都是買入的機會。」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

對於投資者來説,看懂英偉達需要摸清AI浪潮的時代脈絡,要尊重技術和科技壁壘,是對AI領域的無限遐想。而投資中國的「銀偉達」,則是在看清宏觀政策之后,對於當下經濟的現實考量。

務實而言,美國股市有英偉達,咱們中國股市有「銀偉達」,大金融的騰飛並不一定遜色於大科技。「銀偉達」的穩健,代表着中國長遠發展基石的穩定,畢竟在追求AI的星辰大海之前,我們需要穩固基本盤,先在腳下打好堅實的地基。

2024527日,中行、農行、工行、建行、交行、郵儲等六大行相繼發佈公告,簽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協議》,注資1140億元,支持集成電路全產業鏈。

  這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一次成功的實踐。

所以,看懂了「銀偉達」,便看懂了中國在當前階段的從容與智慧:先固本強基,而后方能行穩致遠,最終贏得屬於中國自己的未來。

主編 何夢飛 圖源 VCG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