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科興生物75億美元「清倉式分紅」背后:十年內鬥掏空現金儲備,研發停滯退市風險激增

2025-07-12 20:02

被資本市場稱為「疫苗行業世紀對決」的博弈,在7月9日加勒比海島國安提瓜和巴布達的特別股東大會上達到高潮。

7月7日,6年前購入科興生物(NASDAQ: SVA)股票的股東收到了一張每股55美元的股息支票——這筆錢相當於他當初買入股價(6.47美元)的8.5倍。然而,如此「慷慨」的分紅卻被中小股東視為內鬥副產品。

一邊是現任董事會以「75億美元」分紅為籌碼爭奪支持,另一邊是賽富基金聯合創始人尹衞東派系發動「政變」,最終宣佈罷免現任董事會並任命新董事。而雙方均宣稱自己合法,將分紅承諾當作權鬥武器。

三階段分紅總額達每股124美元,以停牌價6.47美元計算,股息率超1900%。被凍結6年的股東面臨「拿錢妥協或血本無歸」的抉擇。

爭鬥雙方各執一詞

特別股東大會罕見地對一項議題得出了「兩個結論」。

賽富陣營宣佈,投票通過罷免李嘉強董事會,選舉尹衞東、閻焱(賽富)、付山(維梧)等10人為新董事。

強新資本實控人、現任董事長李嘉強陣營則反擊道:會議已被法院叫停,所謂新董事會「不合法」,並強調將繼續推進分紅。

具體來看,強新資本主導的原董事會於7月9日股東大會前突擊支付首筆每股55美元分紅(總額33億美元),並明示「反對議案者將喪失后續股息」,直接以現金脅迫股東支持。

而科興生物的困局始於私有化分歧。

2015年,共同創立科興的尹衞東與潘愛華因私有化路徑決裂。尹派獲賽富基金、維梧資本支持;潘派則聯合未名醫藥和強新資本(1Globe)對抗。

2018年控制權爭奪白熱化,潘派試圖推翻董事會,尹衞東啟動「毒丸計劃」向盟友增發40%股份稀釋對手股權,直接導致納斯達克2019年以「治理失效」為由強制停牌。

2025年1月,英國樞密院裁定2018年股東大會程序違規,宣告毒丸計劃無效,撤換4名董事為強新資本提名成員。新董事會由強新資本和奧博資本主導后,迅速推出分紅計劃鞏固權力。

6月下旬,維梧資本和尚珹資本在香港申請緊急禁止令阻撓分紅,指控新董事會「為單方謀利」。但香港高等法院6月27日駁回申請,為分紅掃清障礙——新董事會首戰告捷。

然而,公司「內鬥」受傷更多的則是中小股東,自2019年停牌至今,公司股票縱有「千億市值」潛力,但無法套現,股東們束手無策。

現金「掏空」了怎麼辦?

股權爭奪戰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公司「元氣」。

目前,公司研發幾乎處於停滯狀態,2024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僅1.44億元(同比降4.68%),新冠疫苗停產后還沒出現主力產品接力。

因董事會爭鬥,公司的獨立審計機構辭職,2024年年報迟迟不能披露,公司在納斯達克退市風險不斷增加。

不僅如此,主營疫苗業務的子公司科興中維還深陷裁員醜聞,拖欠年終獎、強制解約等問題。

財報則能更直觀地體現公司所處的狀態。

2021年,科興生物淨利潤達84.67億美元,但隨后迅速下滑,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均出現虧損。

儘管公司2023年研發投入達3.45億美元,但分紅后剩余現金僅約20—30億美元,難以支撐其高成本的研發需求。

生物醫藥行業研發周期長、投入大,科興生物當前現金流水平可能限制其未來在疫苗及新葯領域的創新步伐,加劇其業績恢復難度。

(來源:Wind)

因此,市場不斷出現質疑此次分紅是否影響企業長線發展的聲音。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對於科興生物而言,75億美元的分紅計劃確實佔據了相當大的現金儲備比例,這可能會影響其未來的研發投入能力。如果公司的分紅影響到了核心業務的發展,特別是新葯研發等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領域,那麼這種做法在行業中可能會被視為過於激進。」

「在生物醫藥行業,企業的研發活動是其長期增長和競爭力的核心。行業內普遍認為,企業應保持一定的現金儲備以支持持續的研發投入。然而,每個公司的情況不同,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分紅比例是否合理。」江瀚進一步説道。

顯然,在混亂不堪的管理層治理下,曾經處在風口的科興生物錯失了騰飛的好時機。高額的利潤留存本應成為公司騰飛的「燃料」,如今卻只能以「分紅」這種極低效率方式進行派發。

綜上所述,股東們更擔憂的是:75億美元分紅后,科興賬上僅剩28億美元現金,且無新產品管線支撐增長。這場十年權斗的終極贏家或許是套現離場的資本,而公司治理信譽崩壞帶來的長期代價,將由所有中小股東承擔。

江瀚認為,新冠疫苗業務退坡后,科興生物面臨盈利下滑的壓力。如果沒有明確的第二增長曲線,比如新的創新葯物或疫苗產品線,其長期生存能力將受到質疑。管理層需儘快制定戰略轉型計劃,尋找新的增長點,並加強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截至目前,科興生物的「清倉式分紅」與控制權爭奪仍未畫上句號。新董事會雖宣佈探索香港上市,但面對賬上僅余約28億美元現金、無主力產品接力的現實,科興生物的未來在哪?《華夏時報》將持續關注。

本期編輯:孫琪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