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2 08:33
中新經緯7月12日電 (宋亞芬)在多次攜新車征戰紐北(紐博格林北環賽道)之后,小米創辦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近日表示,「已在紐北租用了辦公室,將繼續在紐北尋求突破」「只要紐北空出一個廣告牌,我們就去搶一個」。
除了小米之外,比亞迪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仰望」也表示近期將再次征戰紐北。中國車企陸續站上全球競技舞臺,並不斷獲得好成績。這是否意味着,中國車企的品牌全球化打造將進入新階段?
紐北圈測:傳播噱頭還是性能試金石?
紐博格林北環賽道位於德國科隆紐博格小鎮,該賽道長達20.83公里,擁有高達300米的最高落差和177個彎道,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被譽為「汽車性能的終極試煉場」。此前,紐北賽道一直是保時捷、奔馳、特斯拉等歐美車企巨頭的天下。截至目前,在紐北圈速排行總榜單前20名中,有9款車來自保時捷。
自2009年,奇瑞的中高端轎車品牌瑞麒首次「嚐鮮」后,中國車企開始紛紛帶着自己的新車走上紐北場地測試,並以圈速排名作為產品宣傳的一個賣點。
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祕書長崔東樹在接受中新經緯採訪時表示:「紐北的測試更多是一個技術營銷的手段。因為紐北這種極限條件下的挑戰與日常用車完全不同,而且圈速成績不僅和車輛性能有關,與車手的技術把控能力也高度相關。」
不過,在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看來,紐北測試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宣傳點。「紐北圈測是國際公認的性能倍數標準,可藉由成績詮釋中國生產的汽車的良好性能,釋放出‘中國車並不低端’的明確信號。」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也認為,從市場營銷角度來看,刷紐北對於許多中國車企而言是一種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有效手段。紐博格林北環賽道因其難度高、歷史悠久而聞名世界,能夠在此賽道上獲得好成績,無疑會吸引全球媒體和消費者的關注。
此外,江瀚指出,紐北的複雜路況也為車輛性能提供了嚴峻考驗,有助於企業發現並改進其產品在極限條件下的表現。
張毅進一步補充説,「紐北的極端路況測試能暴露汽車在動力輸出、底盤剎車、熱管等方面的一些性能,通過測試可倒逼車企優化技術,有一定的實際檢驗價值。」
公開資料顯示,保時捷卡雷拉GT的發動機設計就源自為勒芒耐力賽打造的賽車專用V10發動機;而法拉利LaFerrari使用的動能回收系統來源於F1賽車。
中國車企已具備掰手腕的底氣
從成績來看,中國車企的紐北測試成績也着實可圈可點。2017年,蔚來EP9以6分45秒900的成績刷新了當時紐北最快量產車圈速紀錄。2019年,領克03 Cyan概念車以7分20秒143的成績,打破了該賽道非量產最快前驅車紀錄,同時也刷新了最快四門轎車的紀錄。2025年6月,小米SU7 Ultra原型車紐北車圈速的最新成績為6分22秒091,位列紐北圈速總榜全球第三,第一和第二名分別是保時捷919 Hybrid Evo和大眾ID.R。
江瀚表示,圈測排名可以反映出汽車在特定條件下的動力性能和操控穩定性,是反映整體車輛性能的重要維度。不過他也強調,這僅僅是評價車輛表現的其中一個方面。
對此,張毅進一步補充説明,「除了性能,日常用車需求的消費者往往更關注車輛的綜合體驗。」他指出,舒適性、可靠性、智能化水平等因素在實際用車場景中同樣至關重要,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消費者購車時的決策依據。
這種消費需求的多元化趨勢,在電動汽車時代尤為明顯。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技術等。在這方面,中國車企正逐漸建立起自身的技術壁壘和供應鏈優勢。
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中國企業在動力電池領域已處於全球第一梯隊。根據SNE Research的數據,在2024年全球前十大動力電池企業中,中國企業佔據了6席,6家企業合計佔據了全球市場份額的67.1%。中國車企在電機、電控等核心部件上也實現了自主化,例如蔚來的碳化硅(SiC)電驅平臺、廣汽的「彈匣電池」安全技術,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車機系統方面,華為HarmonyOS、小鵬Xmart OS等本土車機系統在交互體驗和生態整合上已超越部分傳統車企。
這些技術突破帶來的競爭優勢,在銷售數據上得到了充分印證。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位居世界首位,出口量連年增長。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量為300萬輛,首次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隨后在2023年大幅增長至接近500萬輛,到2024年又創新高達到641萬輛,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品牌全球化:紐北是敲門磚,但不是萬能鑰匙
紐北圈速作為國際公認的車輛動力、底盤、輕量化等綜合性能的標尺,其影響力早已超越單純的賽道成績,成為汽車品牌技術實力的象徵。那麼,對於正在加速全球化的中國車企而言,挑戰紐北是否能真正助力品牌升級?
對此,張毅指出,紐北圈測對於中國車企的品牌全球化會有一定幫助。他認為,紐北圈測成績是一種「通用語言」,尤其是歐美等成熟市場,出色的圈速表現能夠迅速改變海外消費者對中國汽車「低價低質」的刻板印象,降低品牌進入高端市場的門檻。「某種程度上,紐北是中國車企全球化路上的一塊重要敲門磚。」張毅表示。
江瀚對此持相似觀點,並進一步補充:「參與紐北測試不僅是爲了證明性能,更是向全球市場展示中國車企追求卓越技術和品質的決心。」在他看來,這對於塑造一個積極進取的品牌形象至關重要。優秀的紐北測試結果可以為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上贏得更多尊重和認可,進而幫助它們突破海外市場政策或文化壁壘。例如,比亞迪、蔚來等品牌在歐洲市場被逐步認可,部分得益於其在電動化技術和性能測試上的突出表現。
然而,江瀚也提醒,紐北圈速僅僅是品牌建設的一個環節,而非全部。「單靠刷圈速並不足以構建完整的品牌形象。」他強調,中國車企若想真正站穩腳跟,必須配合完善的售后服務網絡、本地化生產、用户運營等長期策略等。例如,領克(Lynk & Co)在歐洲採用「訂閲制」銷售模式,蔚來則複製國內「換電站+用户社區」的生態,這些舉措都在強化品牌粘性,而非僅依賴性能數據。
張毅強調,中國車企要真正獲得品牌認同,必須加強技術沉澱和差異化價值輸出。「智能化、新能源仍是我們的核心優勢,但如何讓海外消費者真正認可,還需要在品質、設計、用户體驗上持續突破。」他舉例稱,華為HarmonyOS智能座艙、小鵬Xmart OS等本土車機系統已在交互體驗上超越部分傳統豪華品牌,這種技術差異應當被更主動地傳遞給全球用户。
江瀚則從品牌敍事角度提出建議:「中國車企在出海過程中,不僅要強調技術創新,如碳化硅電驅、超充技術等,還可以融入環保理念和東方美學設計,以增強獨特性。」例如,比亞迪的「龍顏」設計語言、蔚來的「第二起居室」座艙理念,都在嘗試將中國文化元素與現代科技結合,形成獨特的品牌辨識度。
不過,崔東樹提醒,品牌建設雖重要,但中國車企的全球化仍處於初級階段,不能忽視性價比優勢。「品牌需要長期積累,但現階段,可靠的產品力和有競爭力的價格仍是打開市場的關鍵。」他以MG(名爵)為例,指出其在歐洲的成功既得益於年輕化設計,也離不開合理的定價策略。(中新經緯APP)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責任編輯:張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