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壽安保基金正陷系統性困境,如何守住3000億?

2025-07-11 18:09

(轉自:Y趣理説)

新發遇冷、老將退場、清盤頻發,3000億級國壽安保基金怎麼越來越「冷」?

這家背靠中國人壽、管理規模超過3000億的「險資系」公募機構,最近又一次因「延長募集期」,「迷你基金預警」,「資深經理離任」等關鍵詞引發關注。

從新基發不動,到存量產品撐不住,再到核心投研老將一個個離任,整個國壽安保,彷彿正在經歷一場從「產品、渠道、人才」三線全面告急的滑坡期。

當前的公募圈,哪家基金公司最「艱難」?恐怕國壽安保基金得榜上有名。

01

新產品募集頻頻踩雷

6月26日,國壽安保尊興增強回報債券基金公告中途「喊停」結束募集,將原定募集截止日自7月16日提前至6月26日。

這已經今年第二隻新基金「曲折發行」了。年初的另一隻國壽安保尊富30天持有期債基,也經歷了延長募集成立,最終僅募得4.68億元。

在市場上,延長募集通常意味着產品受歡迎程度有限,無論是定位、時機、設計還是渠道能力都有影響因素。對國壽安保而言,這並不屬於個別現象,而是一種「持續狀態」。

2024年2月,備受關注的「千萬元自購」事件,就曾把國壽安保推上熱搜。國壽安保高端裝備基金成立當天,1000萬元來自基金公司自購,只有26元來自員工,認購者寥寥可數;同年8月,還有一隻偏債混合基金因「發不動」直接流產。

在新發市場,國壽安保的戰績屬實有點難看。

02

超7成偏股型經理經驗不滿3年

如果説新產品募集遇冷還能歸咎於市場環境,那內部的人才結構,就純屬自身問題了。

截至目前,國壽安保旗下偏股型基金經理僅剩13人,其中10人任職未滿3年,3年以上經驗者只有2人,超過10年的「資深老將」僅吳堅一人。

值得投資者關心的是,國壽安保的核心老將正在不斷「清倉退場」。

6月26日,基金經理張標也因「個人原因」卸任了他管理的國壽安保穩吉與穩壽兩隻產品。看似「高位隱退」,但實際上,這位回報率超過40%的績優經理,卻並未轉管其他產品,而是徹底告別基金一線。

從他曾管理的產品中,比如國壽安保新藍籌,2022年虧損34%、2023年再虧20%,直接腰斬,規模從24億縮水到不到3億。即便后來反彈,很多基民早已割肉出場。

老產品撐不住,迷你基排隊清盤,持有人大會一個接一個

人才不穩,新產品發不出去,那原有存量產品能否穩住陣腳?答案依舊不樂觀。

進入6月以來,國壽安保基金陸續公告:國壽安保璟珹6個月持有、穩福6個月持有期混合、穩安混合三隻基金,因連續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已啟動持有人大會表決是否清盤。

其中,成立於2021年的璟珹基金,初始規模4.77億元,如今只剩3900萬元,跌掉超90%。而其他兩隻基金也已在清盤邊緣搖搖欲墜。

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壽安保基金共105只公募產品,其中有28只規模低於1億元,45只低於2億元,迷你基佔比超過三分之一。

而在這些迷你產品中,主動權益類佔了大頭。

03

老將變動

更值得關注的是,基金公司內部對「老將讓位」的操作,開始變得頻繁。

一邊是老將基金經理逐步被「邊緣化」或離職,另一邊是「新人上位」,管理經驗不足、市場認可度低,卻承擔起越來越多的基金責任。

以張標為例,其卸任后的產品由一位年輕經理接管。這類「人事調整」看似是公司在扶持新生力量,但實際上反映的是:在基金發行頻頻失敗、管理規模增長停滯的大背景下,公司不得不選擇「精簡開支」和「內部洗牌」。

問題是這種「換血」,能否真的為國壽安保注入新活力?還是隻是將風險從一隻基金轉移到另一隻基金?

險資背景成了「保護殼」?還是失靈的緩衝帶?

按理説,背靠中國人壽這類「大金主」,國壽安保應當有更穩定的資源、更多的客户渠道和更強的資金實力。

但現實情況是,既拼不過頭部公司,也撐不住自己系統內的存量產品,反而在權益管理、基金經理梯隊、新產品佈局等關鍵維度接連失利。

不但沒有固住傳統優勢,反而不斷暴露出「產品同質化嚴重、人才結構失衡、市場聲量缺乏、渠道推進受阻」的四大症結。

現實也越來越清晰,國壽安保基金的品牌力也正在被一次次「延長募集期」與「清盤公告」所消磨。

一隻基金發不動,可以説是市場不買賬;兩隻基金清盤,可以歸咎於風格不合時宜;但當新產品發不出去、老產品撐不下去、老將走光、新人上位的現象疊加在一起,就不能再説是「偶然」了。

這不是「挫折」,而是系統性困境。

數據來源:wind、基金公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