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1 13:44
7月的河北沽源,千畝生菜迎來採收高峰,從田間直供全國肯德基餐廳。與此同時,一筐筐新鮮蔬菜在鮮切菜加工廠「變身」輕食餐盒,走上都市白領餐桌。在天津武清區,草莓西紅柿、精品小黃瓜等新品種,主打高端市場。在京郊房山韓村河的大棚中,一場農旅實驗正在展開……
從上世紀90年代,順義企業將第一棵生菜種到壩上,到如今青年研究生入駐「科技小院」。三代科研人接力紮根田間,用科技與智慧讓田野煥發生機,共同種出京津冀農業「新滋味」。
第一代
拓荒
從順義到壩上 一棵生菜種出新希望
郭松巖:生菜像是一個火種,給當地帶來了更好的生活。
走進順義楊鎮的裕農公司基地,300畝頭茬生菜已於5月完成收割。400公里外的河北沽源,生菜正陸續成熟,即將供應肯德基餐廳,成為漢堡中清脆爽口的配菜。鮮為人知的是,如今綠意盎然的壩上,曾是「刀耕火種」的寒涼之地。30多年前,一粒來自順義的種子悄然改變了這里的模樣。
「我們在壩上種下了第一棵生菜,改變了當地單一的土豆種植模式。」裕農公司全國蔬菜基地副總經理郭松巖在辦公室內拿起泛黃的照片回憶道。時間倒回上世紀90年代初,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從北京農學院畢業的郭松巖,被分配到市農業局工作,負責為肯德基供應生菜。
「一開始他們用量不多,我白天去收菜,晚上用保鮮膜包好幾十公斤送過去。」郭松巖説,但隨着市場需求的擴大,北京的產量已無法滿足供應。市農業局下屬的裕農公司決定向外拓展建立種植基地。1995年,郭松巖離開家鄉北京,隻身前往壩上擔任技術員。
然而「拓荒」並不容易。免費送去的種子,卻沒人願意種。在河北北方學院專家張紅傑的幫助下,郭松巖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説服村干部帶頭試種。沒有育苗基質,就曬乾羊糞碾碎后自己配。壩上天氣寒冷,郭松巖又讓村民燒柴火解凍土層,挖出30釐米的深坑育苗,通過物理方式防風防凍。
「連臺拖拉機都找不到,只有鐵鍬。住在農家,吃大油燉土豆。想家想得睡不着……」回憶初到壩上的歲月,郭松巖望向窗外,陷入了短暫的沉默。由於壩上氣候多變,6月飛雪及水災、乾旱、冰雹等災害時有發生,百畝菜地曾一無所獲。「我抑郁過好幾次,也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如何育出優質的生菜苗?郭松巖試過很多辦法,但都長得稀稀拉拉。直到有一次,育苗盤被蓋上遮陽布,遺落在大棚的角落。幾天后打開一看,那批苗竟長得最好。電光石火間,郭松巖悟出了育苗的關鍵:恆温、恆濕、恆光。很多技術要點,就在不斷試錯中被一一「解鎖」。
到2000年,生菜種植已非常穩定。肯德基最大的蔬菜供應商美國一家公司也來沽源尋求合作。「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控制成本的種植方式。」郭松巖介紹,這需要精準計算每塊地的投入產出成本,而不是一味地澆水追肥。生菜的生產計劃,也從簡單的一頁紙,變成了厚厚一整冊。
隨着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西式快餐市場逐步擴大,生菜需求量不斷增加。2003年,郭松巖已在河北、天津等地開闢了十余處生菜基地。回想起8年壩上歲月,郭松巖感慨萬千:「我覺得生菜像是一個火種,此后蔬菜種植在沽源遍地開花,給當地帶來了更好的生活。」
第二代
精耕
大數據把脈菜田 科技成果帶動新產業
楊俊剛:氣象網織得越密,數據越全,方案就越精準。
身材結實、面頰黑紅,笑容燦爛——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楊俊剛身上,有着常年在地里工作的印記。2014年起,楊俊剛團隊與裕農公司開始合作,2018年他牽頭在沽源縣設立蔬菜專家工作站,將實驗室的科技成果帶進田間地頭,推動農業新技術落地生根。此后,隔三岔五地出差,坐着長途汽車北上,便成了他的生活常態。
沽源乾旱冷涼,氣候多變。為改變傳統「肥大水勤」的管理模式,楊俊剛因地制宜佈設了多個氣象觀測站,採集多樣化氣象數據。大棚內的地下傳感器,還能實時收集氣温、氣壓、濕度、降水等數據,再結合大數據分析與模型計算,為生菜「量身定製」水肥融合配比的滴灌方案。
「氣象網織得越密,數據越全,方案就越精準。」楊俊剛稱,起初農民並不相信這些新技術,仍用粗放方式種植。有人打開水閥就去睡覺,第二天早上才關,水澆了一夜,生菜得了軟腐病。還有位年輕農民堅持要追肥,直到專家拿出儀器測試,土壤數據和預測結果幾乎一致,他特別驚訝,這才服氣。「現在他已經成了我們的田間技術員。」
經過多年積累,到2020年,楊俊剛已收集到沽源較完善的氣象數據。有了精準氣象服務與預測技術保駕護航,生菜的水肥管理可精準到每一天,豐產更有保障。例如,清明節前后温度低、光照少,大棚便採取夜間增温、白天揭膜通風控濕的措施;7月遭遇高温考驗,地里及時補水降温,同時避免蟲害發生。
「團隊規模也在擴大,除了農業專家,還加入了遙感、氣象、計算機等領域人才。」楊俊剛説,通過大數據模型,能精準推算水肥需求,節約資源,減少浪費。越來越多農户也從「觀望者」變成「主動參與者」,有人甚至主動找上門:「我這幾百畝地,就交給你們看着了!」
新技術還帶動了產業發展。隨着種植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起,沽源建立了鮮切菜工廠,對生菜洗淨、切絲、混配,加入肉類、粗糧后,一份營養均衡的輕食便完成了,頗受年輕人歡迎。混合蔬菜沙拉、泡麪蔬菜包等新產品也紛紛上線,沽源的蔬菜產品走上了都市百姓餐桌。
昔日的國家級貧困縣,從「窮得揪心」變得「美得如畫」。一座座大棚、工廠拔地而起,生菜、架豆、西藍花等高產值蔬菜,以及多種蔬菜深加工產品,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我們還借鑑了美國、西班牙等國的產業鏈理念,力求打造更完善的現代農業體系。」楊俊剛説。
遠遠眺望,盛夏的沽源已是一片綠色的蔬菜海洋。約20%的生菜供應全亞洲的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體系。輕食餐盒、沙拉等產品陸續進入商超,成為年輕人青睞的健康代餐選擇。大數據算出豐收方案、科技驅動綠色生產、新產品帶動產業升級,正為鄉村振興源源不斷注入新動能。
第三代
創新
在雲端灌溉施肥 農旅融合探索新方向
李天鑄:農旅融合生菜五線譜種植技術為遊客帶來驚喜。
「有一次農民的問題我沒答上來,趕緊請教了導師張紅傑教授。」面對記者,連炳瑞靦腆地笑了笑。2022年,「沽源蔬菜科技小院」成立,作為首位進駐的研究生,田間地頭成了連炳瑞的大課堂。當時閃電河鄉最后一茬西藍花遭了蟲災。作為科技小院,不打藥如何處理呢?最終在導師的指導下,連炳瑞研究了害蟲的趨光性,用黃藍粘蟲板解決了蟲害。
「我家里務農,從小就對農學感興趣,考上大學后又回到田野。」 1998年出生於河北邢臺的連炳瑞,質朴而可愛。在他看來,科技小院就像一座橋樑,連接着院校與田野、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為普及農業知識,他還自學剪輯,製作了50多條小視頻發佈在視頻號上。
「我發現比起文字資料和光盤,當地農民更喜歡刷短視頻獲得知識。」連炳瑞説,有時他前一晚發佈的視頻,第二天就有農民專門來請教,「那種被需要的感覺讓我很有成就感。」他還開設了公眾號,定期發佈農户關心的信息,同時協助老師開展調研。「村里人基本都關注了,把我當成身邊的‘小專家’,我的實操技能也提升了。」連炳瑞笑着説。
去年,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吳政東來到沽源接班。「作為廣東人,第一次看到幾千畝菜地覺得特別震撼。」不過煩惱也隨之而來,當地的氣候、飲食及無法每日洗澡等問題都讓吳政東有些吃不消。但他還是留了下來。吳政東告訴記者,楊俊剛老師創造水肥一體化技術,他的研究方向又有所創新,肥料從固體改為液體,不會堵塞管道。此外,新裝置只要輸入模型推薦的數據,就會自動抽取肥料配比滴灌,並可遠程控制水滴的流速,在北京都能操作,今年將應用在700畝生菜種植上。
秋收時節,吳政東還為當地小學生開展義務科普,在菜園講解西藍花知識。「我覺得農業不只是科研,也是面向未來的科普。科技小院的小黑板不光在農田間,更應在孩子們的心里。」
這兩年,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沽源優質蔬菜專家工作站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相關單位建設的「京津冀蔬菜科技小院」先后在多地掛牌成立。北京房山韓村河的科技小院,實驗探索生菜種植與文旅相融合。「我當時正在聽音樂,突然迸發靈感,不如將不同顏色的生菜種成五線譜。」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李天鑄笑着説。「農旅融合是當下熱點,而新技術將為遊客帶來驚喜!」
就在上個月,天津武清黃花店鎮甄營村的「京津冀蔬菜科技小院」也迎來了首位「新農人」。中國農業大學研一學生郭子儀,研究土壤鹽鹼化等問題的同時,也在探索新的農業創業方式。「像羽衣甘藍從‘難以下嚥’到‘健康飲品’,身價暴漲,我希望農產品也能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新潮流。」郭子儀分析稱,甄營村的草莓西紅柿、精品小黃瓜等新品種都頗具市場潛力。他會在做科研的同時,參與到農業種植、創業中,甚至去拉合作、談項目。
科技小院的研究生需每日撰寫工作日誌。如今,結束一天繁忙的工作后,郭子儀會打開平板電腦,記錄感受並上傳系統。「聯網后能看到京津冀三地科技小院的位置和動態。」郭子儀説,讓他欣喜的是,全國各地的科技小院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地圖上一個個發光的點,都是和我一樣的青年,正在廣袤田野,貢獻着自己小小的力量。」
本報記者 孟紫薇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