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1 09:29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提供包括資訊、報告、培訓、諮詢等在內的14項ESG服務,助力上市公司傳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續發展表現。點擊查看【 ESG評級中心服務手冊】
文|新浪財經 蔣露瑤
2024年被確認爲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進入2025年,高温熱浪仍在席捲全球。在氣候變暖加劇的背景下,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愈發充滿挑戰。在世界經濟論壇第十六屆新領軍者年會期間,新浪財經對話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iGDP)主任、聯合創始人胡敏,圍繞全球減排路徑、中國能源轉型、綠色技術及公正轉型等話題展開交流。
面對全球升溫趨勢,胡敏指出,若以控制全球變暖幅度不超過1.5℃為目標,當前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實現難度較高。雖然中國的減排政策相對穩定,但全球範圍內不少國家的政策存在不確定性,「比如美國的氣候政策就經常受到政府更迭的影響」,這種不連續性會對全球氣候行動帶來不利影響。
不過,胡敏強調,雖然特朗普重回白宮調整能源政策后,美國出現煤電重啟勢頭,但長期來看,可再生能源已經具備較強競爭力,市場因素仍在推動能源結構調整。政黨更迭影響更大的是,美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的作用。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僅僅討論減排總量是不夠的,更應關注温控效果。」胡敏提到,「不同類型的温室氣體對氣候的影響是有差異的,二氧化碳的減排對長期温控更為關鍵,而甲烷、氧化亞氮和氫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氣體則對短期氣温變化影響較大。中國已經在考慮對各類温室氣體實施更全面的管理,這對實現階段性温控目標具有實際意義。」
在當前的氣候應對優先事項中,胡敏特別強調了綠色技術貿易和供應鏈的暢通。「當前最緊迫的問題之一,是如何在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推動清潔能源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流通。綠色技術的生產和應用涉及廣泛的國際合作,各國應避免設置過多貿易壁壘,以保障綠色技術的有效傳播。」
以下為對話實錄:
新浪財經:本屆夏季達沃斯有哪些議題和觀點令您印象深刻?
胡敏:我主持了關於「可再生能源應對荒漠化」的研討會,探討如何基於人工智能的電網和混合儲能等先進技術,探索應對荒漠化問題的新方案,同時提升電網整合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中國「沙戈荒沙漠太陽能和風能基地」的試點項目,與會者都非常關注該項目與中東、非洲等地區的共性問題,尤其對於實際應用中的技術細節,如除塵后的水資源如何回收,成爲了討論的焦點。
我還參加了一個關於森林與極端天氣的討論,展現了不同國家在植樹造林方面的實踐。比如巴基斯坦和印度,通過種植特定樹種(如紅樹林)來調節沿海潮汐,有效緩解了洪水災害。樹木的生態效益很直觀,在炎熱的天氣里,樹蔭下的温度明顯更舒適。我認為,在城市環境中,樹木應該被視為重要的基礎設施,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它們不僅能改善生存環境,還能幫助抵禦高温天氣。近年來,中國在植樹造林方面的投入和成效在全球範圍內也十分突出。相比之下,雖然很多發達國家森林覆蓋率已經很高,但在南歐等地仍有大量荒地未被有效利用,政府層面的系統性植樹計劃相對缺乏。
此外,AI也是本屆論壇的大熱議題,儘管我並非該領域的專家,但能感受到這一領域的發展潛力。在一場研討會中,有專家設想,如果電池生產及設計信息能夠被保存並分享給回收企業,將大大提高回收效率。這表明在數字時代,信息共享對於材料創新和回收利用具有重要價值。比如寧德時代等企業參與的「電池護照」就是通過信息共享來追蹤電池的生態足跡,如果未來有更完善的AI信息系統幫助管理電池全生命周期,效果會更好。
新浪財經:去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今年高温熱浪仍在持續。您如何看待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態勢?我們設定的2030年氣候目標,能否如期實現?
胡敏:這要看具體以什麼目標來衡量。如果按照1.5℃的温控目標,目前國際共識是實現的難度很大。中國在減排方面的努力確實比較持續穩定,但很多國家的氣候政策會隨政府更迭而變化,比如美國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種政策的不連續性對全球氣候行動影響很大,因此我對實現1.5℃目標持謹慎態度。
不過我們最近在討論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減排和温控的關係。不同類型的温室氣體對氣候的影響是不同的,二氧化碳減排對長期温控更有效,但像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HFCs)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氣體,對短期温升的影響更大。這就像治理大氣污染,不能只看減排總量,更要看實際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中國已經開始考慮全口徑温室氣體管控,這對實現短期温控目標尤為重要。
特朗普政府的氣候政策影響轉向后,數據顯示,美國煤電出現了一個小高峰。但需要看到,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性已成定局,市場力量仍在推動能源轉型,另一方面,政策倒退確實會延緩轉型速度,給傳統能源企業繼續維持現狀的藉口。但整體趨勢不會改變,即使在保守的得克薩斯州,可再生能源發展也很迅速,這更多取決於當地的資源稟賦而非政治立場。
如果民主黨重新執政,我認為他們不僅能加快國內能源轉型,更重要的是能恢復美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領導作用。不過歸根結底,清潔能源的發展主要還是靠市場力量推動。
新浪財經:在中國、美國和印度這三大電力市場,夏季熱浪導致電力需求激增。面對全球變暖趨勢,有哪些關鍵技術能助力可持續地滿足製冷需求?
胡敏:我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着手。
首先,製冷技術的能效在持續提升,中國的空調能效標準也在不斷完善。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把製冷負荷納入虛擬電廠體系。製冷需求主要帶來的是用電高峰,如果能通過需求側管理來調節,效果會很明顯。比如讓空調暫停運行兩分鍾再重啟,用户幾乎感受不到差別,但整個電網的峰值負荷就能顯著下降。這種技術在多地已有實踐,比如蘇州、廣東等地。關鍵是要完善激勵機制,通過數字技術和AI實現精細化管理,設計合理的補償機制,讓用户願意參與負荷調節。比如簽署協議后,用户貢獻的負荷調節可以直接抵扣電費。
其次,要重視低成本製冷技術的推廣。在歐洲一些國家,由於建築結構限制,大型空調安裝不便。但噴霧風扇等替代方案成本低、效果好。這類技術特別適合在發展中國家推廣,這本身也是個公平問題。有時候解決方案不一定要高精尖,像個性化製冷設備(如帶小風扇的帽子)這類使用場景創新,就能帶來很大改變。
這些看似簡單的技術突破,如果能廣泛應用,對節能和電網調峰都會有顯著貢獻。這實際上是個良性循環,越多人使用節能製冷方案,整體環境影響就越小,極端高温的威脅也會相應降低。
新浪財經:您認為當前應對氣候變化最緊迫的任務是什麼?
胡敏:我認為全球層面最緊迫的是如何讓清潔能源技術突破貿易壁壘。讓性價比高的技術得到更廣泛應用,這對能源轉型至關重要。當然,很多人會説這是為中國產業説話,但實際上清潔能源技術涉及全球供應鏈。以電動汽車電池為例,關鍵礦產如銅、鈷等都需要從剛果、印尼等國進口。這些節能技術都是全球產業鏈協作的成果。
當下最緊要的是在地緣政治複雜背景下,如何保持綠色技術貿易鏈和供應鏈的相對暢通,避免人為設置過多障礙。各國發展本土產業可以理解,比如中國在與非洲合作時也強調支持非洲工業化。但整體而言,確保綠色技術流通是當務之急。
此外,非二氧化碳温室氣體減排也非常重要,需要真正提升重視程度。貿易鏈的主要瓶頸是地緣政治因素,而非二氧化碳減排更復雜,涉及多種氣體和多個領域(工業、農業等),關鍵是要有減排的決心和明確要求。
中國在氣候變化行動方面表現突出。我們跟蹤的13個國家資助貢獻目標(NDCs)中,大部分都在超額完成,已有3-4個目標提前達到2030年要求,如可再生能源和植樹造林。但中國體量大,煤炭用量和人均用電增長帶來很大壓力。我們人均用電仍低於OECD國家,必須確保電力供應穩定。
我國各省情況用電需求差異大,能源資源分佈不均。雖然可再生能源發展迅猛,如5月國內光伏新增裝機超90GW,但增量仍不能滿足全部電力需求增長,部分仍需依賴煤炭。我們期待拐點到來——提高可再生能源增量和能源使用效率,以滿足電力需求增量。
雖然西部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但在使用過程中仍需注重精細化管理。關鍵是要確保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不能因為資源多就造成浪費。從總量上看,我們的可再生能源似乎很充足,但實際上仍存在缺口。在我參與的一場論壇中,有專家提到荒漠地區可再生能源開發需要系統性規劃,包括:需要安裝多少太陽能板、配置多大容量的儲能、採用何種儲能技術、何時使用等。這種系統化規劃如果運用AI技術,會比傳統方式更高效。
新浪財經:這種精細化思維在鋼鐵、化工等高碳行業實踐效果如何?
胡敏:以鋼鐵行業為例,我們通過「產品強制性能耗標準」已經將單噸鋼的能耗控制到極致,目前中國重工業的能效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在全球都處於領先水平。但精細化還可以體現在系統集成上:優化工藝流程設計,實現物盡其用,甚至整個園區的規劃設計都值得探討。
另外我想提到「材料效率」這個概念。我們現在仍存在很多浪費,比如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雖然我們在推動循環經濟、無廢城市建設等,但精細化管理需要貫穿整個生命周期。
新浪財經:您之前出版的《「雙碳」戰略與公正轉型》一書探討了中國煤炭資源型地區的轉型路徑。在碳中和進程中,如何通過制度設計平衡去煤化地區的經濟轉型和就業保障?這能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哪些借鑑?
胡敏:我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向外界展示,雖然中國沒有直接使用「公正轉型」這個術語,但實際上已經圍繞「可持續轉型」或「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做了大量相關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體系。我們的研究重點是,如何在現有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使轉型更加順利,而不是全盤照搬國外模式。
中國當前的轉型與以往不同,過去是技術推動的被動轉型,而碳中和轉型則有明確的技術路線圖,比如從煤炭轉向可再生能源。這種主動規劃能讓產業準備更充分,這對很多國家都有借鑑意義。比如在電動車領域,中國會系統性地先建設充電基礎設施,但很多發展中國家缺乏這種系統性思維,沒有同步考慮基礎設施、製造能力和人才培養等問題。轉型不是簡單關閉煤礦,而是要培育新產業。
國際層面也存在公正轉型的問題——很多發展中國家提出,他們雖然碳排放量不高,卻深受氣候變化影響。這就涉及到「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在氣候談判中,受影響國家一直在呼籲建立損失損害基金,這本質上就是要求資金支持。最現實的做法就是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幫助這些國家發展新模式經濟,或建設適應項目,比如修建堤壩或整體搬遷等更緊迫的需求。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簡介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是業內首箇中文ESG專業資訊和評級聚合平臺,致力於宣傳和推廣可持續發展,責任投資,與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價值理念,傳播ESG的企業實踐行動和榜樣力量,推動中國ESG事業的發展,促進中國ESG評估標準的建立和企業評級的提升。
依託ESG評級中心,新浪財經發布多隻ESG創新指數,為關注企業ESG表現的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同時,新浪財經成立中國ESG領導者組織論壇,攜手中國ESG領導企業和合作夥伴,通過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動建立適合中國時代特徵的ESG評價標準體系,促進中國資產管理行業ESG投資發展。
責任編輯:蔣露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