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0 19:39
圖片來源:翠華官微
7月8日,翠華控股(01314.HK)公告,經審慎考慮及詳細評估集團的營運及業務戰略后,董事局已議決變更集團首次公開發售所得款項淨額未動用部分的用途。
具體來看,截至公告日,翠華控股所得款項淨額未動用部分約為5060萬港元,其中2060萬港元原計劃預留用於建設上海廚房(即「上海新中央廚房」)。
根據該集團最新安排,上海廚房的建設工作將被擱置,對應的所得款項將重新分配用於額外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至於剩余3000萬港元的所得款項則將按照原定計劃繼續用於建設華南廚房(即「華南新中央廚房」)。上述兩筆所得款項淨額將於2026年12月前悉數動用。
對於擱置上海廚房的建設原因,翠華控股在公告中表示,「目前集團在中國內地的餐廳僅小部分位於上海或其周邊地區,出於成本效益考慮。」
此外,翠華控股稱,將用於建設上海廚房的所得款項重新分配用於額外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可讓公司對其財務資源的調配更為有效,符合公司及其股東的整體利益,且不會對現有業務及營運造成任何重大不利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曾是翠華控股在內地市場的重點佈局區域。2009年,翠華控股正式進軍內地市場,便在上海開設了內地首間翠華餐廳。不過,近年來翠華餐廳位於陸家嘴國金中心、打浦橋日月光、長壽路、浦東丁香國際的上海多家門店陸續被關閉。
時代周報記者在第三方點評平臺搜索發現,翠華餐廳在上海僅剩下5家門店。而在上海周邊地區,翠華餐廳在南京僅剩1家門店,在無錫、杭州等地已無門店。除翠華餐廳外,翠華控股旗下其它子品牌目前在上述區域也無門店。
鑑於翠華控股此前並未曾在財報披露過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具體門店數量,就公司上述區域最多時擁有多少門店,目前門店數量以及具體關店原因,7月9日,時代周報記者向翠華控股發送了採訪提綱。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覆。
市值蒸發超78億港元
資料顯示,翠華控股前身是於1967年在香港旺角創立的冰室,隨着20世紀70年代茶餐廳在香港興起和流行,翠華控股順勢轉型,並於1989年在香港新蒲崗開設了首家翠華茶餐廳,此后逐漸成為香港餐飲文化的代表。
電影《春嬌與志明》里曾有句經典臺詞,「從蘭桂坊出來后,一定要去翠華」。這説的便是香港中環威靈頓街的翠華旗艦店(已於2020年3月閉店),由於臨近蘭桂坊酒吧街,24小時經營的翠華茶餐廳大受歡迎,成為不少人在蘭桂坊夜蒲之后的夜宵飯堂,甚至是眾多遊客必去的打卡地標之一。
除了主品牌「翠華餐廳」外,翠華控股還打造了「廿一堂」、「揚食屋」、「錫蘭」、「堅信號上海生煎皇」及「From Seed to Wish」等子品牌。
2009年,翠華控股正式進軍內地市場,在上海開設了內地首家翠華餐廳;2012年,翠華控股成功將店開進武漢,並於2013年進駐廣深地區。
2012年11月,翠華集團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01314」,彼時集團主席李遠康解釋,翠華成立數十年來,陪伴香港人走過不少風雨,希望可以繼續陪着消費者「一生一世」。
作為香港茶餐廳第一股,翠華上市受到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定價高達29倍的市盈率,在香港餐飲業上市公司中位列前茅,最終以2.27港元發行區間上限定價,超額10倍認購。
數據顯示,翠華控股股價於2013年11月來到最高點5.339港元/股,市值一度超81億港元。此后,該公司股價便一路下行,於2022年10月底觸及最低點0.083港元/股。截至7月10日收盤,翠華控股報0.190港元/股,市值僅剩2.68億港元,較歷史最高市值蒸發超78億港元。
佈局重心轉向
長期低迷的股價背后是翠華控股增長乏力的業績。
財報數據顯示,翠華控股的營收在2016財年(即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達到頂峰,實現營收18.68億港元。此后多年,公司的營收便維持在18億港元左右的水平。
直至2020財年,這一局面遭到打破。該年度翠華控股營收跌至13.81億港元,同比下降22.7%;實現歸母淨利潤-3.17億港元,也是翠華控股自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自此之后,翠華控股的業績陷入了長期低迷。2021財年-2024財年,翠華控股的營收分別為9.56億港元、9.93億港元、8.46億港元、9.54億港元,均未能超過10億港元;對應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24億港元、-1.18億港元、6057.80萬港元、3908.70萬港元。
圖片來源:Wind
隨着業績增長乏力,公司的佈局重心也發生了變化。在進入內地市場之初,翠華控股將首家翠華餐廳開設在上海;2012年,翠華控股成功將店開進武漢;到2013年才進駐廣深地區。
而在2016財年的年報中,翠華控股則指出,「本集團將繼續穩步拓展三個核心業務地區,包括香港及澳門地區、華東及華中地區及華南地區。」華南地區已經上升爲其三大核心業務區域之一。
而到了2019財年,翠華控股對於華東及華中地區的重視程度明顯有所下滑。公司在當年的財報中提出,未來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及海外市場的機遇。
此后在2021財年至2025財年的年報中,翠華控股均有指出,公司將加快進軍海外市場及大灣區的速度。
對此,夏至良時諮詢管理公司高級研究員、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認為,翠華將佈局重心向大灣區傾斜的原因之一是對運營成本與效益考量。當前上海的租金、人力等運營成本較高,而大灣區的一些城市雖然發展迅速,但成本相對較低,有助於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此外,新加坡作為東南亞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擁有豐富的飲食文化和多元化的消費者羣體,這為翠華提供了新的市場機會,有利於其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
根據最新財報,2025財年,翠華控股實現營收9.06億港元,同比下滑5.04%;實現歸母淨利潤1234.20萬港元,同比下滑68.42%。
據悉,翠華控股營收下滑主要是受內地市場拖累。具體來看,該財年,來自於內地市場的營收為3.71億港元,同比下降14.1%;而來自香港市場的收入為5.15億港元,同比增長1.8%;來自其他地區的收入為2085.7萬港元,同比增長22.2%。
翠華控股表示,受經濟因素影響,餐飲行業價格戰加劇,本年度下半年關税調整導致食材成本上漲,影響經營利潤,經營壓力顯著增加。針對這些不利因素,本集團積極及時調整策略。為維護核心客户羣,我們利用非繁忙時段(即早餐及下午茶時段)吸引及分流客流,普遍獲得客户支持。
對於公司在內地市場的未來發展,翠華控股保持審慎樂觀態度。該公司認為,依據目前的市場分析,預計短期內仍將面臨重大挑戰。
「但公司相信,通過不斷提升營運能力,實現降本增效,並通過自媒體發揮流量效應,維繫客户忠誠度並吸引新客户,我們一定能夠渡過難關。因此,我們的新店擴張策略將採取‘穩紮穩打,戰略突破’的策略——謹慎發展傳統市場,同時通過專業市場拓展新的增長點。」翠華控股在年報中如此寫道。
截至2025年3月底,翠華控股於香港、澳門、中國內地及新加坡經營合共72家門店,與2024年3月底持平。在內地市場,翠華控股過去一年並未開店。截至期末,該公司共有32家內地門店,較2024年同期淨減少4家。
圖片來源:時代周報記者制
此外,楊懷玉看來,當前內地餐飲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對「港式」餐飲的情懷逐漸消退,導致其品牌吸引力下降。與此同時,翠華其在香港以親民的價格和地道的風味受到歡迎,但在內地市場卻採用了較高的定價策略,品牌價格與定位不匹配,使得性價比降低,難以吸引顧客。
「面對網紅店頻出的內地市場,翠華餐廳顯得有些老態龍鍾,缺乏創新和與時俱進的品牌形象更新。年輕一代消費者對新鮮事物更感興趣,而翠華未能及時調整以迎合這一趨勢。」楊懷玉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