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0 10:03
出品 | 風財訊fengcaixun
作者|W=T=T
長期以來被視為「老錢、有錢」的一些原生港資房地產企業,也開始撕掉包裝和光環。
繼年初太古地產(01972.HK)披露其出現自上市以來首次虧損(2024年股東應占虧損7.66億港元),行業似乎便嗅到了港資房企圈「不同往日」的風險氣息。
近日,謝霆鋒、容祖兒的老闆楊受成旗下主要的房地產上市平臺英皇國際(0163.HK)披露了2024/2025年度未經審覈財報,數據顯示,財報期內英皇國際的股東應占虧損總共達到67.89億港元。
更引人關注的是,英皇國際截至今年3月底,賬面已有約166億港元的已逾期(已違反貸款協議若干條款)的銀行借貸。以至於核數師德勤都聲明「不就集團綜合財務報表發表意見」。
隨后,英皇國際以及楊受成旗下英皇鍾錶珠寶、英皇娛樂酒店、英皇文化產業等上市公司的股價均出現連續下跌。坊間甚至傳出,楊受成及其子楊政龍因英皇國際財務一事曾到訪銀行,期間有人情緒失控大鬧銀行。不過英皇后續回覆稱,報道純粹揑造,絕非事實,會作進一步法律追究。
(英皇創始人楊受成之子楊政龍)
傳聞紛飛的又何止英皇,近日有港媒報道,總部位於香港的「領展房地產信託基金」傳出近期裁員50-60人,裁員規模約佔其在港員工總數5%。此前領展在年度業績報告中提出要「全面提升運營效率」,精簡少量職位是應對運營挑戰的重要途徑。
實際上,近年領展因「收購」頻繁被報道,尤其是收購上海萬科七寶廣場、深圳新怡景商業中心、天河領展廣場、北京通州購物中心等。截至2025年3月31日,領展持有的物業資產已達到154個,130個位於香港、12個位於內地(多為近年收購)。
目前香港的零售物業組合出租率維持在97.8%,租金輕微下跌,內地零售物業組合的出租率約95.9%,續租租金提價率為-3.2%,租金增長乏力。投資物業總估值為2204.13億港元,同比減少6.6%。
這些往日低調近期卻"消息多起來了"的港資房企,都有一個共同點——日子不太好過了。
例如香港四大家族之一、作為老錢代表的鄭裕彤家族,自新世界發展罕見地「永續債延期支付利息、延期贖回」,到家族旗下企業頻繁出售全球資產、加速項目去化再到鄭志剛徹底退出,持續釋放負面消息。最新消息更稱,新世界發展正尋求剝離內地房地產項目,傾向能快速提供現金流的機構和公司,分批出售K11等地標項目是第一步。不過其內地地產業務也有整體出售的可能性。
再如90年代便進入內地深耕的僑福集團,低調且有錢,不僅持有北京商業地標僑福芳草地,還在上海擁有一個僑福芳草地(2016年拿地、2023年纔開工)以及住宅盤「陽明花園」。
僑福陽明花園1996年便建好了第一期,至今仍在賣,2025年5月13日最新推出了46套公寓,每新推一次價格都有大幅上漲。但房價漲了,質量卻降了。例如有陽明花園三期業主反映,剛收房就發現入户門廳沒了,之后才發現奇葩原因——竟然是僑福「涉嫌違建」。
(僑福集團上海陽明花園業主維權爆料)
僑福集團曾因長期囤地和高溢價賣樓,以極高的利潤率賺到真金白銀。但如今它也出現流動性風險了。據外媒消息,僑福集團在今年3月差點出現技術性違約,為緩解資金壓力,僑福計劃「出售北京僑福芳草地」,並以北京購物中心項目進行9.4億美元貸款的融資談判。
今年僑福還曾與國際拍賣行蘇富比討論藝術品抵押貸款(抵押品包括齊白石、趙無極、畢卡索、達利等名人真跡,藝術品總量超過200件),不過該融資尚未達成。據公開披露,僑福集團已獲得的融資包括從太盟集團獲得的3800萬美元貸款、以及從私人信貸機構獲得的28億港元貸款。
可以看出,其實「日子難過」已經不是局部現象,即使是在曾經財大氣粗的港圈。只不過和內地房企不同,面對房地產市場調整和銀行業收緊帶來的持續資金壓力,這些港資房企還能融資,並試圖找到新的替代資本。
老牌港資房企為何「突然」集體性出現危機?最大影響因素莫過於市場——房地產大調整,信用融資艱難,房企爭取融資需要物業抵押,若物業價值持續下跌,相關估值便會縮水,結果是金融機構或抽貸、或下調估值、或要求增加抵押品......每一項都可能導致流動性的愈加緊張。
以英皇國際為例,其財報顯示,公司2023年和2024年分別錄得投資物業公允價值虧損約4.6億港元和7.3億港元,這是公司淨利潤虧損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則是財務費用增加、物業出租收入下降、銀行借貸逾期。
而英皇國際的投資物業(主要包括住宅、商業以及酒店)面積超過600萬平方呎,主要分佈在大中華區及海外。
香港雖然受到「撤辣」影響樓市有所改善,但商業租賃及寫字樓需求持續放緩,導致商業樓宇空置率高企;據仲量聯行預測,香港中小型住宅價格今年將下跌5%,豪宅價格或下跌5%-10%,整體房地產市場回穩都還需時間。內地樓市同樣處於調整周期,從住宅到商業物業都需時間修復和復甦。
值得注意的是,行情對港資房企的影響呈現「持續蔓延」的趨勢。從數據端可見,據Wind萬得統計,截至7月9日,已有近60家A股上市公司和超25家港股上市公司發佈了2025年上半年業績或業績預告。
其中房地產板塊企業只有少數,德祥地產、佳明集團、信保環球等港股房企均預告淨利潤虧損。A股方面有13家企業上半年淨利同比預增上限超100%,多為科技、通訊和生物醫藥類公司;超47家上市房企一季度淨利潤虧損,各板塊公司的業績分化頗為明顯。
大規模的行業調整之下,似乎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從內地企業蔓延到香港企業,也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但見過全球金融危機、見過全球房地產的起起伏伏,這羣老牌港資懂得現金為王,更懂伺機蟄伏。如果能熬過這一波,未來的房地產史記上,港資或許又能寫下濃粧淡抹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