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豪擲21億,「天才少年」搶了宇樹風頭?

2025-07-10 11:00

原標題:豪擲21億,「天才少年」搶了宇樹風頭? 來源:鳳凰網

7月8日深夜,國內具身智能賽道悄悄流出了一個重要消息——智元機器人計劃通過協議轉讓和要約收購的方式,控股一家此前因籌劃控制權變更而備受關注的A股上市公司上緯新材

當日,上緯新材正式發佈公告稱,其控股股東SWANCOR IND.CO.LTD.已於2025年7月8日分別與上海智元恆岳科技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上海致遠新創科技設備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

根據協議,智元機器人相關主體計劃通過協議轉讓和要約收購方式,合計至少收購公司63.62%股份。交易價格確定為每股7.78元,總交易額約21億元。

隨着此次交易的推進,上緯新材的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鄧泰華,其正是智元機器人的CEO,也是前華為公司副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

隨着此次交易順利完成,智元機器人將領 先於宇樹機器人,成為這一輪人形機器人創業潮里最 先登陸二級市場的獨角獸企業。

前華為系掌舵,成立28個月走向科創板

智元機器人,最為外界熟知的人物是CTO彭志輝,人稱稚暉君。曾因華為「天才少年」身份受到關注,在華為時從事昇騰AI芯片和AI算法相關研究工作。同時也是B站擁有282萬粉絲的硬核科技UP主。2022年離開華為后,他於2023年2月聯合創立智元機器人。

不過與智元有過接觸的行業人士告訴鳳凰網科技,相比於稚暉君,他們更看重的人物是鄧泰華,這位曾在華為計算產品線任職的資深管理者,主導過鯤鵬、昇騰AI生態的構建。2025年3月,鄧泰華正式出任智元董事長兼CEO。

不只如此,智元COO邱恆,是前華為中國政企業務CMO。合夥人兼營銷副總裁姜青松是前華為P&S解決方案產品管理部部長。可以説,這是一個實打實的華為系鐵軍。

2025年4月,前谷歌DeepMind研究員羅劍嵐也加盟智元擔任首席科學家,他主導開發了全球首 個真機強化學習系統SERL/HIL(實驗室任務成功率100%),並推動與硅谷具身智能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的合作。

在成立的28個月時間里,智元先后推出了7款人形機器人產品,覆蓋三大系列:遠征系列全尺寸工業機器人(如可搬運40kg重物的遠征A2-Max)、靈犀系列半尺寸交互機器人(如搭載情感計算引擎的靈犀X2)、精靈系列輪式通用機器人(如適配倉儲場景的精靈G1)。

根據官網信息,在2024年12月16日這一天,智元機器人正式啟動了通用機器人的商用量產進程。緊接着,在2025年1月6日,智元機器人迎來了一個重要里程碑——其第1000台通用具身機器人成功下線。

時間來到2025年3月10日,智元機器人對外宣佈,推出了其首 個通用具身基座模型,即智元啟元大模型。據相關介紹,GO-1大模型將有力推動具身智能技術的普及,使機器人從僅能執行特定任務的工具,逐步轉變為具備通用智能的自主實體,從而在商業、工業、家庭等多個領域發揮更為廣泛和重要的作用。

次日,即3月11日,彭志輝向公眾展示了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靈犀X2。這款機器人不僅具備行走、奔跑、跳舞等常規能力,還能進行舉重、踩滑板車、玩平衡車以及騎自行車等高難度動作,一時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

到了7月7日,智元再次發佈新品——靈犀X2-N機器人。這款機器人設計獨特,能夠在輪式和足式兩種形態之間自由切換。在足式狀態下,靈犀X2-N能夠穩健地盲走臺階,甚至手持重達12斤的物品;而當切換至輪式狀態時,它則能夠輕松應對單邊橋、斜坡等複雜地形。

一位行業人士對鳳凰網科技如此表述:「在智元身上看到了優必選的影子」,其認為,至少從產品線設置來看,智元機器人有很強的生存意識,在真正實現人形機器人進家之前,通過工業場景先活下來。

優必選在2023年底正式登陸港交所,此后總市值一直在300億以上徘徊。截至2025年3月騰訊領投的B輪融資后,智元機器人的估值為150億元人民幣。

三天吸金超19億,具身智能是下一個新造車?

近期,具身智能賽道的融資也十分熱鬧。

7月7日,星動紀元宣佈,已完成近5億元A輪融資。

7月8日,它石智航(TARS)宣佈完成1.2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78億元)天使+輪融資。

7月8日,雲深處宣佈完成5億元新一輪融資。

7月9日,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星海圖再獲超過1億美元融資,由美團、美團龍珠及今日資本聯合領投。

更早之前的6月26日,靈寶CASBOT宣佈完成近億元天使+輪融資,由藍思科技領投。

作為星動紀元、雲深處的投資方之一,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在此前的獨 家對話中對鳳凰網科技表示,華映將具身智能賽道歸類為「主導權」競爭階段,而新能源也是中國在主導權之爭中勝出的萬億大賽道。其認為,如果以新能源車(EV)行業來對標:2018年前,以「蔚小理」為代表的公司均獲得鉅額融資,但還無量產交付;2018-2020年三家陸續上市交付,估值直接上漲至千億人民幣,2020年也因此成爲了中國新能源車爆發元年;之后巨頭入場,比亞迪估值達到萬億,市場進入講供應鏈、消費電子邏輯階段。

當前的具身智能賽道仍處在非常早期,非量產階段,機會與泡沫也的確同時存在。「至少當前,人形機器人連生產線都沒有,都需要手搓」,一位人形機器人行業從業者告訴鳳凰網科技,但其認為,「國內有更豐富的落地場景,當務之急是解決現金流生存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產業資本如美團、寧德時代、海爾等也在積極深度參與其中,而該領域的技術落地應用則主要聚焦於物流、工業以及零售等場景。

行業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真正想走入家庭,必定還需5-10年時間,但在這個巨大的新浪潮面前,沒人想錯過投資下一個智能製造巨頭的機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