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經歷兩輪股價低谷后,英偉達成全球首家市值4萬億美元公司

2025-07-10 11:54

美國東部時間7月9日,全球AI(人工智能)芯片巨頭英偉達(NASDAQ: NVDA)總市值一度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成為全球首家市值超過4萬億美元的公司。當日英偉達收盤價162.88美元,總市值3.97萬億美元。

緊隨英偉達的,分別是微軟(NASDAQ: MSFT)3.74萬億美元、蘋果(NASDAQ: AAPL)3.15萬億美元。當日,微軟股價也創下新高,市值突破歷史高點。

2025年以來,英偉達的股價曾面臨兩個低谷期。這兩個低谷,更多和市場情緒相關,和英偉達的業務基本面關係不大。

第一個低谷期在今年1月,DeepSeek的V3、R1兩款模型引爆市場。美國東部時間1月27日,英偉達市值單日蒸發5900億美元,當時總市值僅為2.9萬億美元。市場擔憂DeepSeek這種技術路線會導致算力消耗放緩。英偉達AI芯片市場需求將面臨天花板。

從2025年初被質疑,到如今重新被追捧,短短半年,市場對英偉達的情緒經歷了過山車。經歷了年初的DeppSeek熱潮引發的擔憂后,英偉達抗風險的韌性反而更被投資人認同。

支撐英偉達市值持續增長的核心因素有二,一是這家公司穩定的業績,二是投資者追求「確定性」的避險心態。

算力需求減少的擔憂,正在被消除

年初的DeepSeek熱潮雖然一度讓投資者擔憂,算力需求會減少。然而,全球科技公司2024年-2025的資本支出數據,以及英偉達講述的新故事——如「新摩爾定律」、主權AI、機器人,很快就消除了上述顧慮。

英偉達接近50%的收入來自大型科技公司及雲廠商。它們會付出高昂的資本支出用於建設算力基礎設施,採購英偉達的芯片。2024年,美國科技四巨頭(微軟、亞馬遜、谷歌、Meta)資本支出總額2431億美元,同比增長63%。2025年資本支出總額將超過3200億美元,總增速約為30%。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3月曾披露,2024年美國四大雲廠商(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GCP、甲骨文OCI)Hopper系列芯片採購量是130萬枚,這還不包括其他企業的採購數據。2025年,美國四大雲廠商對下一代Blackwell系列芯片採購量將增長至360萬枚。

DeepSeek並未減少市場對英偉達的算力需求。美國投資銀行富瑞集團(Jefferies Group LLC)今年6月的研報顯示,DeepSeek等模型的推出,讓市場對英偉達的需求還在增加。富瑞集團預估,2025年英偉達B200芯片的總產量預估約為510萬枚。

DeepSeek也沒有讓大模型軍備競賽放緩,競爭甚至還在持續加劇。2025年1月1日-6月11日,中國和美國參與模型競爭的10家科技公司(包括華為、字節跳動、阿里、騰訊、百度、DeepSeek、谷歌、OpenAI、Anthropic、xAI),162天內發佈或迭代了至少23版大模型,平均每7天就會有一版新的大模型誕生。

這一系列事實都意味着,英偉達2025年業績將保持穩定。

投資者更擔憂的一個問題是科技公司不可能長期維持高強度的資本支出。今年3月,野村中國科技及電訊行業分析師段冰就曾對《財經》表示,科技公司資本支出不可能長期維持在100%、50%以上。

一種常見的預期是,未來兩年,美國科技公司高強度資本支出會繼續放緩。對此,英偉達講述了一系列新故事——如「新摩爾定律」、主權AI等。

黃仁勛在GTC(Nvidia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2025大會上重新定義了摩爾定律(半導體芯片晶體管密度每18個月翻一番,性能也隨之倍增)。他提到,目前大模型的推理效率並不高,用户需要花太長時間等待模型響應,未來需要提升推理效率。

黃仁勛定義的推理效率有兩個方向:X軸,單個用户每秒生成Token(詞元,大模型推理算力計量單位,每個字符、標點都是一個Token)數量。Y軸,單位電力下生成的Token數量。他認為,一個數據中心的收入和利潤是由推理效率決定的數據中心用越短的時間、越少的能源,生產越多的Token,收入就越高。10倍的Token數量和10倍的計算速度,意味着計算量還將增加100倍。

按照這個邏輯,要提升推理效率,就需要購買英偉達最新的芯片。黃仁勛直言,「買得越多,就省得越多。買得越多,就賺得越多。」英偉達當時還披露了未來的芯片演進路線圖,稱這會「每年像時鍾一樣準時更新一次」——每兩年一次架構演進,每一年都有新的產品,每次都會有成倍的效率提升。

英偉達藉助「新摩爾定律」繪製了一份路線圖。它試圖制定遊戲規則,掌握整個行業AI算力持續演進的節奏。

目前,市場對算力的需求,仍在英偉達規劃的路線圖內。2025年,AI應用爆發的趨勢愈加明顯,推理算力的需求持續增長。對英偉達的需求不會減少,只會增加。國際市場調研機構Business of Apps今年5月數據顯示,2025上半年全球將有近7億人使用AI應用。2024年,全球AI應用相關收入45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569億美元。

「主權AI」則是向全球各國政府推銷芯片。利用缺乏可控AI技術引發的主權焦慮,英偉達正在敲開各國政府的大門。

目前英偉達的「主權AI」客户已經包括新加坡、日本、法國、意大利、印度、阿聯酋、沙特等國政府。根據美國特朗普政府與阿聯酋政府今年5月達成的協議,阿聯酋在未來三年內可以進口高達150萬枚英偉達AI芯片。這雖然並非實際銷量,但意味着英偉達正在找到大型科技公司及雲廠商之外的另一條增長曲線。

避風港效應

經歷近半年市場質疑和股價波動后,英偉達反而展現了抗風險的韌性,以及確定性的高增長——這在目前不確定的宏觀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

英偉達的「避風港」效應還在提升。全球宏觀經濟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但投資人追求的是確定性。一位中國企業軟件賽道的投資人對《財經》表示,英偉達、微軟、蘋果這類業績穩定的科技公司,一直對市場有虹吸作用。它們是很多投資人的「避風港」,會吸走市場上更多的資金。

英偉達2025年的業績增長,甚至仍然高於市場預期。今年3月初,美國金融服務機構摩根士丹利的科技、媒體和電信的主題會議曾邀請英偉達CFO(首席財務官)科萊特·克雷斯(Colette Kress)進行對話。當時,科萊特·克雷斯透露,「要保持我們之前的收入增長非常困難。我們對此非常謹慎。我們可能會在2025年看到35%左右的增長速度。」

然而到了2025年一季度,英偉達的營收增速仍然高達69.2%。英偉達的淨利潤187.8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再加上龐大的現金流和幾乎沒有淨負債的資產負債表,英偉達被認為是目前市面上少數可投資的優質標的之一。

截至美國東部時間7月9日收盤時,英偉達在標普500指數的權重高達7.3%。英偉達自身的漲跌,會直接且顯著地影響整個美國資本市場的走向。

突破5萬億美元的市值,正在成為投資者對英偉達的新預期。

巴克萊銀行(Barclays)分析師甚至認為,英偉達「是我們關注的2025下半年最具上漲潛力的公司」。理由是,他們對英偉達Blackwell(如GB200)系列芯片銷售持樂觀態度。巴克萊銀行今年6月甚至把英偉達的目標價上調至200美元。這一目標價如果實現,意味着英偉達市值將達到4.9萬億美元。

美國韋德布什證券 (Wedbush Securities) 分析師丹·艾夫斯 (Dan Ives) 今年5月也曾預測稱,英偉達的市值將達到4萬億美元,並最終在未來幾年達到5萬億美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