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阿里啟動超百億元融資

2025-07-09 16:25

原標題:阿里啟動超百億元融資

阿里釋放又一則大消息。

7月3日,阿里巴巴集團發佈公告,計劃發行本金總額約120億港元、2032年到期的零息可交換債券。

《節點財經》獲悉,本次募集資金淨額將用於投入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和支持國際電商業務發展。

簡單理解,阿里將發行價值120億的債券,用於雲計算和國際電商兩大業務。問題來了,第 一,為什麼在此時發售高達120億規模的可交換債券?第二,為什麼是雲計算?第三,又為什麼是國際電商?

01為什麼此時發售高達120億的可交換債券?

120億港元的發行規模,在今年發售可交換債券的企業中,絕 對位居行業前列。

根據阿里的公告,債券的初始交換比率為每1,000,000港元本金額的債券可交換約160,513.6股阿里健康股份,相當於每股阿里健康股份的初始交換價格為6.23港元。基於初始交換價格,並假設債券被全數交換為阿里健康股份,債券的初始交換財產將代表阿里健康截至2025年5月31日不超過約12%的已發行股本。

作為阿里在大健康領域的旗艦平臺,阿里健康主營醫藥電商、醫療健康服務等業務。2025財年,阿里健康實現調整后淨利潤額為19.50億元,同比增長35.6%,調整后淨利潤率從5.3%提升至6.4%。

《節點財經》獲悉,6.23港元是投資人未來換股的定價參照,這一定價背后,折射了投資人對阿里健康股價的持續看好。阿里健康股價若超過6.23港元,投資人就有機會通過換股賺取差價。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節點財經》,一般而言,一家企業在港股發行可交換債,主要有三方面的意義:

第 一,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

拓寬融資渠道

港股作為國際化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多元(包括海外機構、主權基金等),企業通過發行可交換債可吸引全球資本,尤其適合在境內融資受限或希望分散融資來源的企業。

降低融資利率

由於可交換債嵌入了 「換股期權」,投資者可能接受較低的票面利率(通常低於普通公司債),從而降低企業的利息支出。

第二, 靈活處置股權,實現資產盤活

間接減持關聯公司股份,減少市場衝擊

若企業持有子公司或關聯方的股票(通常為上市公司股份),直接在二級市場減持可能引發股價波動。通過可交換債,持有人可在約定時間內逐步換股,實現 「分散減持」,避免集中拋售對股價的衝擊。

保留股權控制權(若未換股)

若債券到期后投資者未選擇換股,企業仍持有標的股票的所有權,不影響對關聯公司的控制權。這種 「可進可退」 的特性,適合暫時不想放棄股權但需融資的企業。

第三,改善財務報表,優化資本結構

表外融資屬性(部分情況)

若可交換債的換股條款設計滿足 「權益工具」 認定條件,可能被分類為權益而非負債,降低資產負債率,改善財務指標(尤其對負債率較高的企業)。

避免股權稀釋(相對股權融資)

與增發股票(如配股、定增)相比,可交換債僅在投資者換股時纔會導致標的公司股權稀釋,且稀釋的是 「存量股權」(企業持有的其他公司股票),而非發行人自身股權,適合希望維持自身股權結構穩定的企業。

《節點財經》看來,阿里此時在港股發行可交換債,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前的港股市場較為活躍。今年來,港股上演了一波IPO潮。活躍的交易和流動性,也促使不少公司都在今年發行了可交換債。

比如百度於3月發行了20億美元(約為157億港元)可交換債券,交換標的是百度持有的攜程港股,中國石化5月也以境外子公司為交換標的發行了77.5億港元的可交換債券。

此類債券賦予持有人未來按約定價格換取標的股票的權利,其吸引力取決於投資者對標的股前景的判斷。

02能給雲計算帶去何種助力?

根據阿里的公告,這筆可交換債券將用於兩個方面,雲計算和國際電商兩大業務。

先看雲計算。

事實上,最近幾年,雲計算已經成為阿里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石。

從財務表現看,2025財年阿里雲已經展現出強勁動能,營收增長顯著,AI 相關產品收入更是表現突出。

2025 財年,阿里雲營收 1180.28 億元,同比增長 11%,經調整 EBITA 同比增長 72% 達 105.56 億元,在強勁的AI需求帶動下,阿里雲公共雲收入增長加速,《節點財經》注意到,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七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阿里雲全財年收入突破雙位數增長,是阿里巴巴旗下各分部中增長最快的部分

從戰略方向看,阿里雲在國內市場已經有了較強的影響力,下一步的關鍵就是助力中企出海,加速打造全球雲計算一張網、推動 AI 產品國際化、提升服務體驗等戰略。

在這幾個方面,阿里都在不斷加大投入。

就在7月初,阿里雲宣佈將在未來一年投入超4億元,專項支持國際合作夥伴生態建設。這筆投入將主要用於聯合市場活動、激勵返利機制及培訓賦能,幫助合作伙伴拓展業務、提升能力,加快雲和AI產品在全球市場的落地。

其背后的意義,阿里雲智能全球生態與渠道副總裁馬鐳也有過解釋,他直言,「將持續通過技術、激勵和資源開放,整合合作伙伴生態,打通資源與能力,支持夥伴加速邁入AI時代,共同打造一個開放、創新、充滿活力的全球生態系統,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與AI新機遇。」

在全球化方面,阿里正在加速打造全球雲計算一張網,比如阿里雲計劃加速打造覆蓋中國、日韓、東南亞、中東、歐洲、美洲的全球雲計算網絡,使其具備最 佳AI 技術服務能力和全球競爭力。

目前,阿里雲已在全球 29 個地域運營了 87 個可用區,可提供 394 款雲與 AI 產品、59 項技術服務。

未來三年,阿里巴巴將投入超過 3800 億元人民幣用於建設雲和 AI 硬件基礎設施,總額超過去十年總和,以保持國內和海外基礎設施統一技術架構、統一服務平臺,為中國企業拓展全球業務提供最 優方案。就在最近,阿里雲宣佈將設立首 個AI全球能力中心並在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增數據中心。

《節點財經》瞭解到,阿里還在加速模型出海,推動 AI 產品國際化。目前,阿里通義已開源 200 余個模型,衍生模型數超 10 萬個,是全球最 大的開源模型族羣。而阿里雲正在加速 AI 產品國際化,一方面增加海外 AI 基礎設施佈局,如阿里雲靈駿將在海外多個區域開服;另一方面加速部署通義、百鍊、PAI、大數據等 AI 應用所需產品,其中 PAI 的開發、訓練、推理服務已覆蓋全球 17 個地域,阿里雲百鍊國際站 Model Studio 也新增多項能力,為出海中企提供更高效實惠的模型 API 服務。

如此的戰略部署之下,都需要海量的資金支持,有了更多資金儲備,阿里雲的出海戰略,可能會更快一點。

《節點財經》看來,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需要大量長期資金投入。此次發行債券募集資金淨額將用於投入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阿里加快 「AI + 雲」 核心科技業務發展,打造第二增長曲線,提升在全球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03國際電商業務能力幾何?

阿里出海已經由來已久。近幾年,對於阿里而言,國際電商業務的重要性已經站在集團內部越來越高的位置。

《節點財經》看來,一方面,國內市場的內卷讓各家電商不得不出海尋找新的市場和機會,另一方面,基於國內的電商能力沉澱,幫助中小商家出海已經成為電商的新戰場。

無論哪一個角度,阿里都不會放棄。

但海外市場的競爭也面臨着不小的挑戰,除了政治、當地文化習俗、消費習慣的不同,更多的參與者,都在加大出海的難度。

通過幾年的耕耘,阿里國際業務已經開始有了明顯的成色。

2025財年,海外電商方面表現較為亮眼,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達人民幣1323億元,同比增長29%,主要由速賣通(AliExpress)、Trendyol和Lazada等跨境及區域零售平臺的強勁表現驅動,尤其是在重點市場加強本地化供給和提升經營效率的策略收效顯著。截至3月31日,全球速賣通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圖源:阿里巴巴集團2025年度財務報告 圖源:阿里巴巴集團2025年度財務報告

但《節點財經》看來,雖然阿里國際電商業務呈現上漲趨勢,不過,海外業務是當前行業競爭正激烈的賽道。速賣通除了要和TikTok、TEMU等平臺角力,還要應付國際局勢、政策變動等不確定性風險。這些增速背后阿里也付出了鉅額投入。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節點財經》,「跨境電商必然是阿里的新增長點,想要繼續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還需要大量的投入。」

這一背景下,新興市場是阿里國際電商業務的重要發力點。

為此,阿里國際站將加大對歐洲等新市場的投入,2025 年全年對歐洲市場投入預計成倍增長,瞄準歐洲核心六國,拓展本地化物流、金流合作伙伴,增加符合當地買家習慣的支付工具和方式。同時,在保證美國市場穩定增長的基礎上,關注中東、南美、亞太等市場,挖掘增長潛力。

《節點財經》認為,國際電商業務是阿里的重要發展方向,市場拓展需持續資金投入。資金的注入將助力阿里國際電商業務加大市場拓展力度,如加大對歐洲等新市場的投入,完善物流、支付等配套服務,提升其在國際電商市場的份額和影響力。

利用當前港股市場窗口進行低成本融資,無疑將增強阿里在AI、電商出海及即時零售戰場的資金實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