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解碼深圳創新「四姐妹」從「錢學森之問」到「工程師紅利」

2025-07-09 10:27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20年前的「錢學森之問」,點出中國彼時人才短缺的緊迫難題。

如今,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加速涌現,從2020年的18805人躍升至2024年的32511人。我國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總體規模已接近2000萬人,與G7國家同類人才數量的總和相當。

今年初,一篇《中國的「工程師紅利」正在獲得巨大回報》文章引發全球熱議。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直言,「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來自中國,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單一羣體,沒有接近的第二名。」

從「錢學森之問」,到「工程師紅利」收穫回報,中國走了許多年。

「我國已成功將發展引擎切換到以高素質人力資本為核心的‘工程師紅利’,從而有效應對‘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告訴記者,大規模、高質量的人力資本積累,疊加有效的企業創新生態,才能釋放出更大的創新動能和經濟價值。

深圳受益於此,在這個典型「工程師紅利」驅動發展的科技城市,匯聚了400多萬技能人才、超2.5萬家高新科技企業。

30多年間,「深圳創新四姐妹」(華為、騰訊、比亞迪中國平安)在深圳陸續成立,他們依託30萬科研人才、3千億研發投入,加速釋放「工程師紅利」,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接棒人口紅利,工程師紅利加速釋放

「人口紅利」已到交棒時刻,我國將受益於「工程師紅利」以實現穿越周期。

華為、中國平安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騰訊、比亞迪創辦於90年代,他們的迅速發展均受益於我國「人口紅利」,也經歷了從「人口紅利」到「工程師紅利」的轉變,並均進入「工程師紅利」的收穫回報期。

隨着勞動力價格上調、「人口紅利」減弱,我國要推動產業從低端加工向高端製造轉型,需靠「工程師紅利」。我國工程師總量從2000年的521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1765.3萬人,增長約3.4倍,年均增速為6.3%。

過去二十年,在我國工程師規模迅速擴張背景下,華為「乘此東風」吸引了大量通信、電子等領域工程師,深入開展5G、芯片等前沿技術研發,突破外部封鎖位居世界前列;比亞迪進軍汽車製造領域,組建起10萬工程師團隊,全力投入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攻克電池技術、電控系統等關鍵難題。

在「人口紅利」漸消時,平安也很早意識到保險業一度推崇的「人海戰術」會逐漸失效,金融科技將成為中國金融業在世界範圍內彎道超車的機遇。早在2006年,中國平安便在上海建設中國第一家大型綜合性后援中心,也是迄今亞洲最大的金融業后援集中平臺,實現覈保、理賠、服務等標準化、流程化、自動化。

近年來,平安更是緊跟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發展,廣招技術人才。2017年9月,多年深耕通訊、自動化領域,有豐富技術經驗的張天祥加入平安科技,專注於大數據和AI產品應用等領域。

「平安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幾乎所有金融業態都有,以此積累起來的數據、場景非常廣泛,平安也非常重視把AI等創新技術應用到錯綜複雜的金融場景中。」張天祥現任平安科技人工智能中心資深AI產品專家,深度參與並見證了平安鷹眼系統、農災大模型、應用遙感技術監測全國耕地災害等,從AI技術到業務落地全過程。

以張天祥為普通工程師代表,在平安集團首席科學家、人工智能領域專家肖京博士的主持下,中國平安依靠2.1萬名科技開發人員及3000名科學家,自研「平安腦」大數據智能引擎融合圖計算、對抗神經網絡等前沿技術,在金融、醫療、養老等領域廣泛應用,以技術賦能業務高速增長。

截至今年一季度,平安AI坐席服務量約4.5億次,覆蓋平安80%的客服總量;93%的壽險保單秒級覈保,壽險保單閃賠佔比達56%,壽險保單復效提升12%;平安產險反欺詐智能化理賠攔截減損34.2億元,同比增長14.0%。

「人口紅利」漸消時,移動互聯網用户規模增長也遭遇瓶頸,騰訊依託「工程師紅利」開啟戰略升級,以騰訊雲作為平臺的企業級應用相繼面世,騰訊從消費互聯網轉型到消費、產業互聯網「雙輪驅動」。今年,騰訊更是在AI領域全面加碼。

轉型背景下,2021年左右,長期專攻AI Infrastructure並深耕異構計算領域子路(化名)加入騰訊。此前,他於法國原子能署獲得博士學位后赴硅谷英偉達負責CUDA研發,同時也是TensorRT的創始開創者之一。

談及回國契機,子路告訴記者,「當時國內高新技術領域高速發展,給人才提供了很多機會,很多領域也有機會讓我們去填補空白。我當時在英偉達是最早一批參與AI推理框架建設的,這是可以賦能全行業、極大改變生產力的技術,中國在那個時間點上有非常多機會。」

回國后,子路在騰訊帶領異構計算研發團隊打造了騰訊智算中的AI加速引擎TACO,包括TACO-Train、TACO-Infer、TACO-LLM等。子路團隊的推出的qGPU,也憑藉業內領先的GPU虛擬化技術幫助騰訊眾多客户拓展GPU算力。

30萬人才、3000億研發紅利收穫回報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是產業人才較為集中的留用載體,而深圳的企業主導型特徵更為明顯。」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與深圳市人才集團發佈的《廣東產業人才吸引力研究報告》顯示。

如今,深圳創新「四姐妹」的「工程師紅利」已陸續進入收穫回報期,四家企業的研發投入、人才儲備(工程師數量、員工學歷佔比)等創新指標均居領先地位。

2024年,四家企業研發投入共計約3225.9億元,研發投入佔比分別是華為(20.80%)、騰訊控股(10.70%)、比亞迪(6.97%)、中國平安(1.76%)。

四家企業科研類員工共計約30萬人,比亞迪以12.2萬人居首、華為次之(11.3萬人)、騰訊(超4萬人)、中國平安(2.1萬人);從科研類員工佔比看,騰訊居首(73%)、華為次之(54.1%)、比亞迪(12.50%)、中國平安(7.70%)。

(備註:各企業對「工程師」定義不同,在此統稱為「科研類員工」)

從員工學歷佔比看,四家企業員工碩士及以上學歷佔比較高。華為博士、碩士研究生學歷員工佔比超50%、中國平安約為10.39%、比亞迪約為4%(研發人員中碩博士佔比約25.7%、工程師超10萬人)、騰訊未披露最新數據。

「工程師紅利」驅動增長,「深圳創新四姐妹」營收、市值表現亮眼。2024年部分企業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強財報」,四家企業去年營收均超6000億元,最高的中國平安營收達1.03萬億元;企業市值也基本在萬億元以上(華為未上市)。

但「工程師紅利」進入收穫回報期,並不止步於驅動企業經營業績、市值增長,更是「科研人員」們通過攻克一項項關鍵核心技術,有力推動了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深圳「創新四姐妹」在基礎前沿研究、戰略高技術領域不斷取得重要突破,驅動產業升級。

如華為突破技術封鎖,依靠自身科研團隊在5G和芯片領域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24年底,全球5G用户已超21億;比亞迪憑藉超10萬工程師團隊,推出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臺3.0、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雲輦系統、DMO超級混動越野平臺及「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等;騰訊也投入大量研發資源深耕人工智能核心能力及自研混元大模型,目前騰訊的AI技術已應用於700多個業務場景中。

中國平安則依靠「工程師紅利」,構建起「9+5+3」技術體系,打造了全體系的AI能力:9大行業數據庫(金融、醫療、健康、養老等)是全球最大金融、醫療數據庫之一,持續反哺算法迭代,5大實驗室(語音、圖像、微表情等)攻堅核心算法瓶頸,且文本、圖像、語音模型單領域均行業領先;3家科技公司(平安科技、金融壹賬通、平安好醫生)則讓技術紅利直達業務末梢。

近期平安好醫生推出「7+N+1」AI醫療產品矩陣,向市場展示了其自主研發的AI垂域模型如何有效融入醫療服務場景。高盛研報認為,平安的人工智能佈局很全面,AI技術有望推動未來十年營收年均增長2.5%,成為「AI+保險」賽道的核心受益者。

從引纔到留才「四姐妹」構建人才生態

「工程師紅利」正不斷釋放,但位於隊伍塔尖的卓越工程師人才短缺仍是當前短板。「硅谷作為‘創新發動機’,在人才密度、流動性、多元化上會更強一些。但中國也在人才數量、質量、大規模場景應用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子路告訴記者。

為培養卓越工程師,我國32所「雙一流」高校聯合建設了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了4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深圳為加快建設卓越工程師隊伍,每年將開展一次「鵬城卓越工程師」評選。

但僅靠「象牙塔」,培養不出卓越工程師。以「深圳創新四姐妹」為代表,企業也需建立並持續完善引才、育才、用才、留纔等機制,讓「工程師紅利」持續釋放。

人才引進上,今年四家企業均推出大規模招聘計劃,大部分崗位面向技術人才開放。如華為2025年校招計劃將面向應屆畢業生開放超60類技術崗位,招聘規模達1萬余人。比亞迪未直接披露今年校招人數,去年校招總人數為1.13萬人。

今年4月騰訊宣佈啟動「史上最大就業計劃」:三年內將新增28000個實習崗位並加大轉化錄用,「在大模型加速落地的背景下,我們加大了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遊戲引擎、數字內容等技術類崗位的招聘力度,技術類崗位擴招力度空前,佔比超60%。」騰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中國平安2025年春招提供了超過2000個崗位‌,涵蓋了業務類、投融類、科技類、產品類、運營類、職能類等8大類別,「從技術崗來説,我們很專注大模型研發和智能體等應用,複合型人才較受歡迎,兼具技術能力和業務理解。」張天祥説道。

培育人才上。記者梳理發現,四家企業針對基層、中層、高層管理人員均建立起較完善的人才培訓體系,重視員工內部培訓。

如2024年,華為開展了各類員工培訓活動,人均參訓時長65.5小時,參與授課講師2.7萬余人;2024年,比亞迪已內部培養5.78萬余技能人才;2024年,中國平安推廣「學習積分制」,建立年度積分任務提升員工學習計劃性,人均培訓時長達49.16小時,平安各項培訓投入金額達9.56億元。

「我在平安差不多完成了我人生大部分專業資格認證,如會計師資格認證,NPDP產品經理國際資格認證,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認證的碳資產管理和碳覈算管理的資格認證,ICF、EMCC,我屬於雙認證標準下的個人高管教練和團隊教練。」張天祥介紹稱,「平安很鼓勵大家去考這些資格認證、學習培訓,我考上這些證書還能報銷一些學費。」

2024年,騰訊員工人均受訓時長同比增長超40%。「在騰訊我個人能力提升主要在幾方面:一是技術不斷精進;二是通過與行業上下游合作方交流,如國內外芯片廠商的合作項目,能更深入瞭解技術發展;三是與同事交流反饋也對我有很多啓發。」子路説道。

晉升機制方面,四家企業均為員工提供多通道晉升機制且不同通道可以互換。

如中國平安的職位序列管理體系包括管理、專業、業務三大發展通道。張天祥告訴記者,「平安內部的晉升機制很通暢,剛加入平安我在P序列(技術專家)的P3,差不多符合條件滿一兩年我就會有一次晉升機會,目前我已經轉到了M序列(管理干部)的M3。」在福布斯「2024年全球最佳僱主榜單」中平安位列中國金融業第二位。

騰訊推出「雙通道晉升機制」(專業通道及管理通道),「騰訊提供了從工程師到高級工程師,再到技術專家,最后到公司傑出科學家的技術發展路徑;如果員工希望走管理通道,騰訊也有成熟的管理晉升機制。」騰訊向記者介紹,「內部還有開放‘活水計劃’,這是內部市場化的人才流動機制,2024年‘活水計劃’幫超過2800名員工實現內部轉崗。」

華為內部也包括專家類、專業類崗位,如專家類崗位有管理線和專業線雙通道發展路徑,管理路線和專業路線間是互通的;比亞迪也設計並建立了管理、技術、技能、專業等多通道的人才培養體系。

「股權激勵」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方式。如華為員工持股計劃(ESOP)自1990年實施以來不斷發展,目前已覆蓋超15萬員工。2024年度,每股價格為7.85元,每股分紅1.41元,按此計算虛擬股分紅收益率約為18%(税前)。

截至2024年底,中國平安參與核心人員持股計劃及長期服務計劃的員工共計103610人;比亞迪在員工0元持股計劃投入資金超18億,惠及近12000名員工;今年3月,騰訊公告稱向員工授出超1688萬股獎勵股份,價值超80億元。

深圳「四姐妹」的路徑證明:當30萬科研人才、工程師的智慧與3000億研發投入共振,「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或許就藏在這些實驗室與生產線的交匯處。

校對:楊旭

責編:劉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