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孫宏斌拒絕融創成為第二個「順馳」

2025-07-09 14:57

  來源:石頭侃房

  印象中,孫宏斌很喜歡在公開場合侃侃而談,但由於融創危機,他漸漸淡出了公眾的視野。

2025年的夏天,消失兩年的孫宏斌帶着微笑宣告危機結束時,75%的債權人已同意將680億債務轉為股票,每股接受至少60%的賬面損失。

  在融創總部會議室里,久未露面的孫宏斌坐在股東面前。過去兩年,這位地產大佬都是線上參會,如今卻帶着沉穩的微笑宣告:「融創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窗外是尚未復甦的樓市寒冬,窗內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資本博弈勝利——約75%的境外債權人同意將95.5億美元債務轉為股權,相當於約680億元債務被「清零」。

加上年初完成的154億元境內債重組,融創整體債務壓降近700億元。但資本市場的掌聲背后,是債權人被迫接受每股高達60%的賬面損失,以及孫宏斌為保控制權設計的「股權穩定計劃」。

孫宏斌的賭局

融創的債務重組方案堪稱一場精心設計的資本賭局。

  2025年4月,融創向債權人拋出「沒有選擇的選擇題」:將95.5億美元債務全部轉為股權,分兩類強制可轉債操作。

一類轉股價6.80港元/股,重組生效日即可轉股;另一類轉股價3.85港元/股,需等待18-30個月,且總量不超過債務總額的25%。

  而此時融創股價僅徘徊在1.5港元左右,意味着債權人接受轉股即面臨60%以上的賬面虧損。

  債權人委員會最初強烈反對,但孫宏斌手握兩張關鍵底牌。

第一張是優質資產變現能力——上海外灘壹號院項目2024年開盤即售罄,單盤銷售156億元;2025年僅上半年又賣出170億元,提前鎖定全國銷冠。

北京壹號院兩周認購25套,吸金9億元。這些明星項目展示出融創在高端市場的操盤能力,讓債權人看到一線希望。

第二張牌是「國家隊」背書。中信金融資產注資120億主導上海外灘壹號院盤活;長城資產25億重整重慶灣項目;東方資產42億紓困武漢桃花源。

  AMC機構在財務上把控,融創保留操盤權,形成「資本+操盤」標準化紓困模式,為債權人注入信心。

最精妙的設計當屬「股權結構穩定計劃」。債權人每獲得100美元債券轉股額度,需將其中23美元釋放給孫宏斌方,且轉換股票鎖定6年不得處置。

  這樣在債轉股可能稀釋股權的危機中,孫宏斌不僅保住了控制權,還強化了話語權——用債權人的犧牲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距離上岸還有多遠?

  債務重組成功的慶功宴尚未結束,融創的病歷本上卻寫滿未愈的病症。

首先是銷售業績斷崖式下跌。2021年,融創銷售額近6000億元,位列行業前三。2024年縮水至471.4億元,2025年上半年僅234億元,不及巔峰時期的零頭。

還有就是財務窟窿持續擴大。2024年,融創營收740億元同比腰斬,淨虧損257億元,連續四年深陷虧損泥潭。

  雖然目前融創的土地儲備仍有1.28億平方米,但現金流緊繃狀態下,多數項目面臨「無米下鍋」的開發困境。

除此之外,組織根基的動搖也不樂觀。三年危機中,融創大幅裁員降薪,多位任職20年的老將離職,團隊士氣低迷。

  孫宏斌在股東會上坦言:「不會再去很多城市,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把產品做好。」

  這位曾經的「併購之王」,將戰略收縮至北京、上海、西安等核心城市,區域架構從龐大體系精簡為九大區域及河南公司。

為挽救團隊凝聚力,孫宏斌拋出「團隊穩定計劃」,承諾發行新股激勵骨干員工,被外界視為「畫餅充飢」的權宜之計。

同時,孫宏斌悄然佈局了退路——2024年9月成立「而今資本」,進軍房地產不良資產處置領域,寓意「而今邁步從頭越」。

目前,該平臺已簽約代建項目超100個,累計面積約2000萬平方米,試圖將融創團隊痛苦的化債經驗轉化為商業模式。

資本市場對融創的未來仍持謹慎態度。重組方案中債權人接受的轉股價(3.85-6.8港元)與當前股價(約1.5港元)存在巨大落差,債轉股實施后可能進一步稀釋股價。

  9月15日香港高等法院的重組計劃聆訊,纔是真正決定680億債務能否最終清零的終考。

能否擺脫順馳魔咒?

觀察孫宏斌的商海沉浮以及融創的盛極一時,總逃不開與順馳失敗的比較。

  2004年,順馳曾以黑馬之姿殺得萬科一身冷汗,卻因瘋狂擴張導致資金鍊斷裂,2006年55%股權被迫賣給路勁基建,黯然退場。

順馳的崩塌源於多重致命傷:自有資金不足10億卻狂擲百億拿地;管理成本高達8%-9%,遠超行業2%-3%的平均水平;內部腐敗導致項目成本失控,利潤率僅3%-5%,不及行業15%的平均值。

更關鍵的是戰略失誤——放棄佔據25%份額的天津大本營,盲目進入16個城市,甚至包括經濟欠發達縣城。

  柳傳志當年就斷言:「孫宏斌的失敗是迟早的事,因為他違背規律。」

  二十年后的融創危機,與順馳劇本驚人相似:高槓杆擴張遭遇行業寒冬,資金鍊斷裂引發連鎖反應。

不過,這一次孫宏斌展現出不同的危機處理智慧。不同於順馳時期的「四快模式」(快速拿地、快速開工、快速銷售、快速回報),融創採取了戰略收縮,聚焦核心城市優質項目。

在管理上,融創避免了順馳「沒有制度」的致命傷,精簡區域架構,減小管理半徑。而「股權穩定計劃」的設計更顯示出孫宏斌對控制權的執着守護。

但隱患依然存在。與順馳時期類似,融創多個明星項目已被資本方掌控。上海外灘壹號院由中信主導,融創僅剩10%股權;北京壹號院同樣只剩10%。孫宏斌引以為傲的操盤能力,正逐步退化為代建服務商的角色。

「而今資本」的二次創業,既可能是融創轉型新生的契機,也可能是孫宏斌另起爐灶的信號。當被問及最困難時刻是否過去時,孫宏斌的回答「肯定的」充滿底氣。

  但資本市場清楚,清零債務只是生存之戰的第一關,真正的翻身需要銷售回暖、利潤轉正、團隊重振的多重考驗。

寫在最后——

  孫宏斌的辦公室掛着「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書法,這是他新創立的「而今資本」名字出處。

債權人會議簽字筆落下的那一刻,680億債務化為股權。但融創2024年虧損257億的殘酷數字仍在財報上灼燒。

北京壹號院售樓處,17萬元/平的豪宅仍在熱銷,但融創只能分得10%收入;上海外灘壹號院今年170億銷售額刷屏地產圈,中信集團纔是真正的主人。

  9月15日香港高等法院將舉行重組計劃聆訊,若最終通過,孫宏斌將成為中國地產史上最大規模債務重組操盤手。

  但地產黃金時代早已落幕,這位經歷過順馳崩塌的老將,在資本賭局獲勝后,真正的融創翻身仗纔剛剛開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