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9 11:09
轉自:蚌埠新聞網
在粵港澳大灣區澎湃的建設圖景中,建築業依託香港智慧和灣區創新,正靜水深流般加快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近日,香港立法會議員一行到訪深圳。在實地調研多個模塊化集成建築(MiC)項目后,他們紛紛讚歎:MiC建造技術源自香港,如今這項技術的價值鏈條,正以香港智慧為源、灣區創新為爐、國家貢獻為錨生動延展。
MiC,源於香江的建造智慧
用MiC技術打造的建築,業內稱之為裝配式建築4.0產品。從1.0到4.0,裝配式建築歷經了半個世紀的迭代升級。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公屋便開始使用裝配式建築的1.0產品——預製構件。而門窗、樓梯等建築部品的一體化集成是2.0產品的特點。3.0產品是按照功能空間劃分,進行了模塊化設計:如廚房、衞生間是各自獨立的模塊單元。
如今的MiC技術,應用BIM(建築信息模型)設計出建築的主體結構后,再細細拆分成最優解的空間模塊。這些模塊單元不再為功能空間所侷限。以住宅為例,對於客廳、餐廳、卧室、廚房、衞生間和陽臺不同的功能空間,MiC可以根據實際所需,將不同的功能空間混搭集成到同一模塊單元中。這樣一來,工廠可以快速完成90%的建造工序,在現場只需高效組裝,不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還可以充分保障建築品質。
由於是助力建築業工業化發展和綠色化轉型的先進技術,香港特區政府出臺系列政策持續加快MiC的推廣應用。自2017年起,MiC技術連續八年被寫入《施政報告》。2022年《施政報告》更擘畫「雙五年目標」:首個五年內,在符合條件的項目中優先採用MiC;隨后五年內,MiC項目目標占比不少於50%。截至目前,香港已有超過100個政府及私人項目採用MiC。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預測,未來五年完工的MiC樓面面積約250萬平方米,包括住宅、學校、醫院及政府大樓等。
灣區協同,MiC的創新發展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的演進,香港建築業龍頭企業——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充分發揮橋樑作用,不斷推動MiC技術在大灣區的創新:2023年在深圳市龍華區建成華章新築保障房,成為全國首個混凝土模塊化高層建築。
「總工期僅365天,是傳統建造方式的三分之一!」華章新築項目經理徐愷介紹,5棟近100米的高樓,採用6028個混凝土MiC模塊,實現2740套精裝保障房一年內交付。這個由深圳市安居集團有限公司規劃建造的全國第一快高層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開創了混凝土MiC技術建造超高層建築的新階段。
當得知該項目借鑑了「香港公屋模式」,香港立法會議員陸瀚民表示,「一年的時間就可以建成五棟百米住宅,這真是代表了我們國家的速度。」
位於深圳福田區的安居景馨苑項目,是深圳市安居集團應用MiC技術的再度創新。在人口稠密的城市核心區,憑藉MiC技術實現148天完成30層樓體封頂,「魔術般生長」的背后,是800個混凝土MiC模塊與MiC技術2.0升級的支撐:微管廊、標準化户型、數字化物流運輸管控。項目實現了工廠生產「按需接單」、現場「隨到隨吊」的精妙協同,為全國高密度城區建設保障房提供了可複製的「灣區方案」。
從灣區樣板走向全國
2023年,華章新築保障房交付3個月后,中國建築國際憑藉MiC技術中標了首都核心區的「原拆原建」工程。位於西二環內、西直門旁的樺皮廠衚衕8號樓,是一座上世紀70年代的危樓。正是通過應用MiC技術,3個月就完成了房屋的煥然一新。住户們紛紛驚歎,僅僅90天就可以讓牆裂了、樓酥了的老房子,變為美觀舒適、户型合理和加配電梯的精裝「好房子」。2024年,該項目獲評第三屆北京城市更新優秀案例和中國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當城市更新進入「螺螄殼里做道場」的階段,MiC技術既能突破空間限制,又能保障民生福祉。MiC技術在北京成功應用兩個月后,又迎來了在上海的首單MiC項目——徐匯區田林路65弄拆除重建項目和63弄徵收安置房項目。這也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MiC城市更新項目,涉及居民超1100户,已於5月20日完成首個模塊吊裝。
「香港的建造智慧,在內地的豐富場景得到充分應用,MiC技術取得了蓬勃發展的實效。」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陳紹雄表示。
今年5月,全國首個MiC「好房子」體驗館在深圳市河套深港科創合作區開幕。在這里,MiC技術的應用場景更為具象化——舒適住宅、品質公寓、智慧酒店和綠色學校等。通過好標準、好設計、好材料、好建造和好服務,MiC正成為建築業新質生產力的生動體現。
「MiC技術歷經多年發展已相當成熟,香港可以從中汲取經驗,加速自身技術提升,」香港立法會議員、中國建築國際副總裁陳恆鑌表示,「更重要的是,香港與內地應攜手合作,共同推動這項技術‘出海’,將中國先進的建造標準與經驗拓展至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