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阿里,很想年輕化

2025-07-09 08:43

(轉自:每財網)

阿里最根本的挑戰在文化基因。

文/每日財報 李佳蔓                                                             

7月2日,淘寶閃購宣佈啟動規模高達500億元的補貼計劃,在12個月里直補消費者及商家,這家想活上百年的企業,正在備足彈藥加入新的商業戰場。

然而,支撐這一決策的不排除來自阿里的新合夥人,對於阿里來説,這家公司必須時刻保持年輕活力。

組織變動事實恰好印證了這一觀點,6月底的阿里巴巴集團發佈年報顯示,合夥人組織已然瘦身,總數從26人精簡至17人,更聚焦業務一線負責人,核心管理層進一步年輕化。根據最新披露的名單,9位人士退出阿里合夥人組織,其中有人目前不在業務一線崗位,有人已經離開阿里巴巴公司。

外界需要注意的是,每年阿里合夥人名單都會略有調整,當工作崗位或年齡變化,都會自動退出合夥人,看起來目前的現任合夥人基本上更加聚焦業務一線,除了集團主席、CEO之外,還包括電商事業羣首席執行官蔣凡、高德地圖董事長劉振飛、餓了麼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吳澤明、菜鳥集團董事兼首席執行官萬霖、虎鯨文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樊路遠等。

阿里,會因為組織年輕更煥發新的活力嗎?

刀刃向內

阿里2025財年業績看起來依舊亮眼,營收高達9963億元,淨利潤激增77%至1259億元,創歷史新高。但細看結構,淘天集團收入增長3.4%,雲業務業績增速11%。

不難發現,財報透露出的業績現狀是,傳統電商是基本盤,不過增長日漸承壓,反倒是AI成為明顯的新驅動力

傳統電商是老阿里人一手打出的天下,AI作為新生事物更偏向年輕化和技術趨勢,由此阿里進行合夥人調整倒也與之匹配。

但是阿里業務方面面臨的壓力是不爭的事實。首要的一點便是此前行業的低價規模效應,例如,2023年淘天啟動「價格力戰役」,吳泳銘在11月財報分析師電話會上表示,淘寶天貓以「用户為先」,堅持消費分級與價格力策略。

到2023年雙11大促時,各大電商平臺們追求「低價」的決心已經達到高點,價格大戰持續升溫。在雙11中,淘天集團除了在原有的百億補貼、跨店滿減的基礎上,大規模推出「官方立減」,並新增「雙11天天低價」欄目。

不過盲目內卷低價往往導致平臺生態惡化,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0—2023年網購投訴量從203萬件飆升至1261萬件。

阿里並不想主動低價,可面對行業內卷又不得不接招,好在關鍵時刻馬雲內部定調,「迴歸淘寶、迴歸用户、迴歸互聯網」。戰略急轉彎后,淘天搜索權重不再傾向絕對低價,88VIP會員規模突破5000萬,阿里試圖把用户質量作為新的指標。

而在新技術潮流之下,阿里不得不面臨一個選擇,是繼續守成,還是再次創造?

客觀而言,過去幾年里阿里的確曾陷入業務分散、組織臃腫、決策迟緩的困境。除了在電商領域需與幾大平臺持續焦灼競爭外,以餓了麼為代表的本地生活業務長期被友商壓制,高鑫零售、銀泰百貨等線下資產最新被打包出售,大文娛上,優酷競爭力和會員體量與其他平臺相差不小.......

好在最近兩年,公司快速而果斷地進行了業務調整,例如,陸續剝離了大潤發等非核心資產,旗下高德、虎鯨文娛陸續實現單季度盈利,盒馬則首次實現全年經調整EBITA轉正。

年輕血液需要聽見炮火的人

擅長在一線作戰,成了阿里本次新合夥人的一個鮮明特徵。

可能阿里是想要更多接近戰場的高級管理團隊。最新的合夥人名單中,彭蕾、戴珊等9位元老退出,「十八羅漢」僅剩4人。與此對應,39歲的蔣凡首次進入合夥人委員會,成為最年輕決策者。

看上去這場代際更替不像是温和交接,而是企業治理權力的重構。

事實上,讓年輕人「上位」,由擁有實戰經驗的管理者主導關鍵業務,並不是近期纔出現的思路。早在2013年,馬雲宣佈卸任集團CEO時,就曾強調過管理層年輕化的重要性,表示阿里必須讓更多年輕管理者到一線歷練。而吳泳銘上任后,則更明確地提出團隊年輕化的戰略目標,希望將「85后」「90后」管理者提拔到核心管理崗位。

此次密集的合夥人調整背后,本身是阿里對業務和未來的提前佈局。

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對媒體表示,目前阿里合夥人的代際更替趨勢已非常明確。「可以説,這是阿里在‘辭舊迎新’。最初創業的十八羅漢年齡逐漸增大,但互聯網行業始終需要年輕人的鋭氣與活力。因此,更年輕的一代成為阿里的核心決策者,已經是大勢所趨。」

先看看初期的效果,在餓了麼併入電商事業羣后,淘寶閃購日訂單量到6月底就突破6000萬單,達美團外賣單量的75%;37歲的吳澤明(淘天技術負責人)團隊將「通義千問」大模型接入商品推薦系統,讓轉化率提升15%.........

作為一家講究極致商業效率的公司,年輕勢力似乎用業績表明,決策半徑縮短意味着創新速度倍增。

數千億能否砸出未來?

阿里戰略藍圖是清晰的,也就是「電商為基本盤和現金流根基,而AI+雲作增長引擎。

先看新賽道戰場,作為傳統電商的延伸和補充,當下即時零售基本上成爲了新擂臺和競賽場。商務部預測2025年中國即時零售規模將超1萬億元,阿里合併餓了麼發力「淘寶閃購」,但2025財年本地生活集團經調整EBITA還是虧損36.89億元。

此前,《每日財報》曾分析過餓了麼面臨不少硬戰,尤其是阿里本地生活需要突破規模,構建良性利潤競爭體系。而此前蔣凡在財報會坦言:「需將淘寶用户轉化為即時零售用户」。而轉化意味着需要打通流量和重新獲客,這個轉化成本又是否會短期內侵蝕利潤還不得而知。

外部挑戰方面,目前京東與美團閃購已築起運力壁壘,阿里集團的即時零售業務雖也保持了高速增長。7月初,淘寶閃購、餓了麼聯合宣佈,淘寶閃購日訂單數超8000萬,日活躍用户超過2億。與此同時,全市場新增的1億日均訂單量中,淘寶閃購佔據了約60%的份額。

美團披露截至3月的閃購用户規模已經超過5億,淘寶閃購可謂直接虎口奪食。這場由京東發起,淘寶大手筆接力的戰役正在撼動美團佔據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

對於淘寶來説,這場大手筆的閃購補貼,8000萬日購訂單中非餐飲訂單超過了1300萬,顯現出外賣業務較強的流量帶動和轉化作用。但是淘寶這500億元能支撐多久,由此帶來的流量能否留存成為一個未知數,且待時間的檢驗。

但是可以明確的是,淘寶的這次行動對於激活公司以及用户活力的意義非凡。

回到AI層面,阿里集團計劃在未來投入數千億元發力AI戰略。當下通義千問開源生態成就還算有亮點,全球下載量超3億次,衍生模型超10萬個。但問題在於商業轉化暗藏隱憂,全球尚未有企業通過大模型實現穩定盈利。

如何讓AI技術深度賦能電商和零售等業務,自然也是接下來阿里不能迴避的一大挑戰。有媒體資料顯示,阿里雲年投入將從360億飆升至1267億元,而作為對比,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預測2023—2028年全球雲計算複合增長率僅15.1%。甚至在當前被問及AI商業化,淘天商家業務負責人向秋則表示:「人工智能只是取代一部分以效率為屬性的場景」。

在外界看來,業務問題歸根到底不只是砸多少錢的問題,反倒是企業文化和治理問題,阿里最根本的挑戰在文化基因。之前吳泳銘就曾在內網發帖疾呼:「阿里沒有守成基因,只有創造基因」。

對大企業而言,扭轉數十年形成的思維慣性,往往比技術攻堅更難。實際上,蔡崇信過去也曾表示,「過去幾年里,當我們做內部審視和自我反思時,我們知道阿里落后了,因為我們忘記了真正的客户是誰。我們的客户是使用APP進行購物的人,而我們沒有給他們最好的體驗」。

某種程度上,阿里巴巴「砸了自己的腳」,需要重新重視用户創造價值,因此作為重組的一部分,找來了新CEO。

無獨有偶,6月的時候,釘釘的產研負責人元安(此為阿里花名)在離職之際,於阿里內網發表了一篇近萬字的長文細數阿里的問題。「我們談論的是KPI,是工資、股票、房子,我們把客户和用户當流量當數據,看我們是怎樣運營數據,怎樣收割客户」。

這篇長文不僅僅是一位內部員工對阿里的深度解析,也給外界留下了大企業應該如何保持創業初心的思考。

回過頭來看,新一代合夥人將在阿里今后的守正創新和AI戰略中發揮關鍵先鋒作用,阿里又將會變得怎樣?這個疑問,只能交給時間來回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