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9 03:37
杜永霞正在為孩子們上課。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君潔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文 潔 王君潔
這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羣體:他們在溝通、學習和社交方面面臨許多困難,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作為心智障礙人羣,他們早期需要康復訓練和融合教育支持,成年后的生活、就業等需要更多關愛和幫助。
如今,在專業人員的干預治療下,一些心智障礙兒童逐步好轉,讓一個個家庭重燃了希望;在融合教育的友善環境中,他們被接納、包容,與其他孩子一起快樂成長;在社會各方的合力幫助下,他們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融入社會……社會各方合力用關愛打造温暖港灣,支持和幫助他們邁過一道道「坎」,從「孤獨」走向「融合」,逐步融入社會,追求自己的夢想。
干預治療,讓「星星的孩子」不再孤單
心智障礙羣體主要包括智力發育迟緩、孤獨症譜系障礙、唐氏綜合徵以及腦癱、癲癇等伴有智力發育障礙的人羣。孤獨症是一種起病於兒童早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孤獨症兒童不愛與外界接觸,猶如天上的星星,在夜空中獨自閃爍,也被稱作「來自星星的孩子」。
目前,孤獨症尚無特效藥物,早期干預訓練與教育成為他們融入社會的希望之光。
走進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兒童早期發展中心一部,干預治療組長杜永霞正在給「星星的孩子」上社交課。
「如果你覺得我做得對,就用對的手勢表示;如果你覺得我做錯了,就用錯的手勢表示。」她邊示範,邊引導孩子們一步步識別社交線索,掌握社交場所中所需的社交技巧。
一節課雖然只有半小時,而杜永霞的額頭上已佈滿細密的汗珠,嗓子也已嘶啞……但她的熱情和期待絲毫不減,「看到孩子們一點點好起來,我彷彿感覺不到累了!」這樣的課程她有時一天要上七節。
在情景模擬訓練室里,花草、秋千、假山、動物玩偶等設施模擬出生活場景,在干預治療師的指導下,11個孩子依次完成了過獨木橋、跳圈、鑽山洞等協作類遊戲任務。
對於這些特殊兒童來説,一些同齡正常兒童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動作,他們卻要在康復治療師日復一日的耐心訓練下才能完成。
「過獨木橋」是爲了增強孩子們的平衡感,「排隊」的規則可以增加對同伴及集體的關注,也能培養他們的等待意識,「跳圈圈」可以增加他們的下肢力量……杜永霞告訴記者,干預治療大到每一節課,小到每一句指令,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訓練目標。干預治療師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每一個細節,全方位提升孩子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為入學就讀、融入社會做準備。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兒童早期發展中心一部主要開展孤獨症的早期篩查、診斷和干預等工作,在0至6歲的干預黃金期,治療團隊融合多種干預方法,通過模擬生活場景,促進孩子們的社交融合。
「干預治療團隊由臨牀醫學、應用心理學、護理學、特殊教育、早期教育、臨牀康復等多領域的專業人員組成,為孩子們提供全方位、跨學科的專業支持。目前,共有36名不同程度、不同年齡的孤獨症兒童正在這里接受干預治療。」兒童早期發展中心一部主任郭金仙説。
郭金仙告訴記者,團隊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為他們制定個性化的干預計劃,並通過周計劃討論總結,階段性評估、臨牀查房等方式及時調整干預方式和目標,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有效治療。干預治療師把這些孤獨症兒童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不管是課上還是課后,都特別細緻,給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愛幫助他們開啟通往世界的大門。
看着孩子順利進入普校就讀,收到家長發來的感謝信,常常讓干預治療師紅了眼眶。郭金仙説:「看到孩子有好轉,我們工作起來就更有動力,也充滿了成就感!」
兒童早期發展中心一部在對孩子進行干預治療的同時,還開設了家長課堂,建立了家長聯盟。家長課堂,主要是提升家長對孤獨症的認識,幫助他們提升在家庭干預訓練中的操作技能,使他們能夠在家庭環境中為兒童提供個性化的干預措施,促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持續改善核心症狀、提升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加速干預進程。建立「家長聯盟」,主要是為孤獨症兒童照護者提供心理支持與幫助,緩解他們的身心壓力。家長可以通過家長聯盟交流經驗,樹立信心。
在醫生的干預治療和家長的配合下,很多患孤獨症的孩子的表現可以無限接近於普通孩子,一個個家庭重燃了希望。郭金仙表示,想要撕掉「孤獨症」的標籤仍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她呼籲,要學會尊重生命的不同,彼此接納,為患孤獨症的孩子們創造一個寬容、安全、友愛的社會環境。
融合教育,讓特殊兒童快樂成長
融合教育,常常被視為特殊需要學生融入社會的起點。讓孩子進入普通學校學習,進而能夠融入社會,是不少特殊兒童家長的期望和心聲。
2020年,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堅持科學評估、應隨盡隨,堅持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堅持普特融合、提升質量,實現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發展,促進殘疾兒童少年更好融入社會生活。《「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中提出:加強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適應殘疾兒童和普通兒童共同成長的融合教育模式。
在我省部分學校,一些特殊兒童目前正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通過融合教育方式接受培養,他們在友善的環境下被接納、包容,與其他孩子一起手牽手共同成長……
小怡是蘭州市草場街小學六年級的一名學生。由於發育迟緩,她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上都面臨着巨大的挑戰。然而,在學校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她不僅學會了與同學交流,還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
前不久,草場街小學校長肖芳收到了小怡媽媽的感謝信。信中她細數着小怡的變化:她有了好朋友,有了鼓勵她的老師,有了閲讀的能力和習慣……小怡媽媽在信中寫道,非常感謝學校為孩子所做的一切!
2020年,草場街小學接收了第一個特殊兒童。起初,老師們經驗不足,肖芳就與老師們一起共讀專業書籍,並向專業特教老師學習特殊教育方法,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融合教育方法。如今,草場街小學建立起日益完善的融合教育體系,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在這里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課間時分,患有抽動症的昊昊正在和同學一起做遊戲。
五年級一班班主任王溦蔚滿眼心疼,「昊昊其實很聰明,他只是行為表現看起來比其他孩子差一點。」
剛入校時,昊昊經常在課堂上做出哭喊、脱衣服等「出格」行為,王溦蔚會一邊輕拍昊昊的肩膀進行安撫,一邊轉移他的注意力:「你是不是想去外面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你是否需要幫助?」
王溦蔚還經常利用班會等形式引導班里其他孩子接納昊昊的不同,「昊昊生病了,咱們要一起照顧他、愛護他,對他多一點寬容。」
經過五年的融合教育,昊昊情況明顯好轉,情緒失控的次數越來越少,可以和同學們一起上課、活動,還交到了不少好朋友。每當班級輪換座位時,好幾個孩子都爭着要和昊昊做同桌。
「融合教育不是簡單地把孤獨症兒童放進普通班級,需要投入更多愛與關懷,需要更系統、科學的方法。」肖芳將學校比作一個「幸福百草園」,百草園里的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接納和尊重。
肖芳告訴記者,根據特殊兒童的學習接受能力,學校各科老師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精心調整,採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同時,通過團建活動、社團活動、家長課堂、配備陽光夥伴等多種方式,形成家校一體的融合教育體系,讓每個孩子都能全方位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王樂樂是草場街小學六年級四班班主任,也是學校最早接觸特殊兒童的教師之一。她説,融合教育意味着老師要隨時轉變身份,關注孩子學習和生活的每個方面,建立孩子對老師的信任感。只有在老師和家長兩種身份之間隨時切換,及時注意到孩子們的異常,才能「對症下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
她的班里目前有3名特殊兒童,每當孩子們出現異常情況,她都會給予擁抱和安慰,等他們冷靜下來再耐心詢問原因,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王樂樂説:「這些孩子可能無法準確表達他們的想法,需要更加耐心、真誠地對待他們,才能接觸到他們的內心世界。」
如今,草場街小學共有12名特殊兒童,他們和同齡人共同學習、生活,一起成長。在肖芳看來,融合教育不僅為心智障礙孩子提供有效的社會支持,也讓普通學生理解平等、尊重、接納、包容的理念,培養善良友愛、樂於助人的品質。
融合就業,幫助「心青年」點燃希望
對於心智障礙者來説,就業的意義遠不止於那份收入,更是他們提高認知,融入社會的最佳途徑。近年來,心智障礙者的就業渠道日益寬廣,不少單位願意敞開懷抱接納他們。
在蘭州凱悦酒店洗衣房,有一名特殊的員工——小宇,他正在將清洗乾淨的毛巾摺疊好碼放在一起,看到毛巾上有線頭,他拿起剪刀剪掉線頭后再進行摺疊,小宇還需要將毛巾、餐巾、餐墊等布草分類擺放整齊。
在常人看來十分簡單的毛巾三摺疊、毛巾邊緣對齊、布草分類放置等操作步驟,他經過了近一年的反覆練習,才熟練掌握。
小宇是一名「心青年」(心智障礙青年),2023年10月,他進入蘭州凱悦酒店洗衣房工作,主要從事布草摺疊工作。
「他剛來的時候,教過的內容,沒一會就忘了,我就反覆教。毛巾折三折這個動作,整整教了一周。」洗衣房經理李翠梅就像媽媽一樣手把手教小宇折毛巾,折幾折、折多寬,李翠梅每天都要重複很多遍。
「小宇,這個桌布放在這里。」
「小宇,這個不標準,你要這樣做!」
在洗衣房,除了李翠梅,其他同事也都時刻關注和幫助着小宇,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他儘快適應這份工作。
爲了更好地支持「心青年」儘快「融」入職場,小宇所在的蘭州凡塵安星特教中心就業輔導員老師實時跟進。
看到小宇不熟練的環節,就業輔導員老師就陪着小宇反覆練習,幫助他重複記憶……就業輔導員老師劉旭娟回憶說,在洗衣房師傅們的耐心幫助和指導下,入職3個月,小宇逐漸熟練了所有的工作內容,包括疊放四五種毛巾、浴巾、浴袍、餐布等。
「疊浴巾需要雙人合作,小宇熟悉了要領之后,和師傅們配合默契,發現破損,馬上主動告訴師傅……」李翠梅説,看着小宇工作起來認真又嚴謹的樣子,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
對於心智障礙青年的家庭來説,父母最大的困擾和擔心就是孩子的「未來」:如果自己年紀大了,他們能不能照顧好自己,能不能融入社會等。
小宇的媽媽清晰地記得小宇拿到第一份工資時的情形:拿到工資后,他主動請我們吃漢堡,還給凡塵安星特教中心的老師們買了飲料。她説,「當小宇跟我説,他也是對社會有用的人,他要珍惜這個機會,我的眼淚流個不停。爲了這份工作,特教中心的老師、酒店的領導和洗衣房的工作人員,都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經過了3個月的試工,另一名「心青年」小濤正式成為凱悦酒店西餐廳的一員,主要從事餐具擦拭、餐盤準備等工作。
不久前,小濤拿到了第一個月的工資,他和家人都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
小宇和小濤在凱悦酒店工作,不僅實現了自我價值,也讓其他「心青年」家庭看到了希望。
心智障礙青年就業,是殘障人羣就業中最大的難題。近年來,蘭州凡塵安星特教中心為心智障礙青年提供專業的職業訓練輔導,幫助他們實現就業,讓他們融入社會。
蘭州凡塵安星特教中心負責人張娟告訴記者,從2017年開始,凡塵安星就啟動了「心青年」職業訓練課;2018年7月,西北首家「心青年」職業庇護工場星島27號正式對外營業,「心青年」在這里學習內務整理、環境清潔、烘焙、簡餐製作,為今后的自主生活、就業打下基礎;2020年,就業輔導老師聯繫了車咖汽車服務中心,為「心青年」開發了新的就業崗位;2021年,凡塵安星與企業合作,由「心青年」對整包真空大米進行打包;2022年,凡塵安星啟動「凡塵星野」項目,「心青年」在户外營地接受無家長陪伴的全人教育成長課,通過自然美育、體勞融合、社會交往等課程,鍛鍊他們獨立出行、自食其力……
走進在城關區華亭街小巷的凡塵安星星島27號「愛心屋」,不時有顧客前來購買飲料、烤腸和甜品。「心青年」店員潼潼和一航正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着。
「您好,歡迎光臨。您需要點些什麼?」
「要一杯西瓜啵啵,不加冰!」
一航在收銀臺前點單,隨后告訴同事潼潼顧客的餐品和需求,並完成收款及小票打印工作。
操作檯前,潼潼將西瓜塊夾進容器,按比例加入果汁和牛奶,西瓜啵啵就製作好了。
「兩人的速度雖然慢了一點,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與顧客交流也比以前順暢了。」就業輔導員老師劉旭娟高興地説。
劉旭娟表示,幫助「心青年」實現就業,首先要評估他們的能力和他們自身的就業意願,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再根據不同長處進行分工,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心青年」經過不斷的培訓、不同就業項目的嘗試,能夠勝任銷售、收銀等崗位,逐步實現主動融合。
今年4月,助力殘疾人就業的重要實事工程——「愛心屋」殘疾人就業項目對接到了凡塵安星,希望通過政策幫助前移「心青年」就業支持環節,近距離為「心青年」搭建就業平臺。
經過選址、裝修、再次培訓,5月16日助殘日當天,凡塵安星星島27號「愛心屋」正式對外營業,4名「心青年」走上工作崗位。
如今,愛心屋正式開業快兩周了,潼潼和一航的業務越來越熟練,目前可以獨立地接待客人,也會在老師的提醒下理貨、補貨了。另外兩名「心青年」正在就業輔導員老師的幫助下,逐漸適應工作。此外,還有七八個年滿16歲的孩子在愛心屋里參加職業訓練,輪流按課時訓練,為融合就業打好基礎。
吸納「心青年」就業,不僅需要企業具備包容和接納的態度,還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來適應他們的特殊需求。張娟告訴記者,「只有社會各方合力,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和生活方式,才能夠真正實現融合就業。」
(文中特殊兒童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