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興·訪談|睿郡資產杜昌勇:2025年是突圍的一年

2025-07-08 17:49

(轉自:興業證券訂閲號)

編者按

「時刻懷有謙卑之心、敬畏之心。」這是當初首次合體對外發聲做客《興·訪談》的杜昌勇和王曉明送給后輩們的箴言。2020年,私募行業首例合併還歷歷在目,彼時的興聚投資官宣與睿郡合併,市場翹首以盼又一家百億私募誕生。五年過去,市場經歷起起伏伏,睿郡資產卻始終在自己的軌道上穩步前進。在這期間睿郡再次擴大投資經理隊伍,迎來另一位興證全球老將董承非加盟,管理規模從一百億發展至超過四百億。

如今,封盤兩年的杜昌勇再次發行產品,興業證券為本次產品唯一的券商發行渠道。《興·訪談》也再次邀請到這位我們的老朋友,聽聽他對於市場、投資和行業的最新看法。

本期嘉賓

杜昌勇

睿郡資產創始人、執行董事

32年從業經歷,28年投資經歷,歷任興業證券證券投資部總經理助理,興證全球基金基金經理、投資總監、副總經理,兼任興全睿眾執行董事。

談市場

Q:

時隔兩年再度發行產品,是看好后市嗎?

A:

是的。如果説2024年是否極泰來的話,2025年是突圍的一年,這個市場是可為的。2024年924行情是一個分水嶺,924之前市場只青睞低估值高分紅,這個板塊在過去三年可謂一枝獨秀。924之后大家可以看到科技題材等都表現不錯,國家政策再次強調了資本市場的重要性,總體上市場信心正在逐步修復,市場更加多元化,活躍度有所提升。

Q:

能否具體説説「可為」的原因?

A:

首先無風險利率不斷下行的情況下,權益市場的機會成本很低。權益市場經過三年多的持續調整,調整的幅度和空間都足夠。市場的估值來看,A股市場處於一個合理的水平,港股市場又處於一個相對來説低估的狀態。在其他可比較資產缺乏的情況下,這個市場是可為的。

談投資

Q:

您此前提到「突圍」,那在投資方面我們又該從哪些板塊「突圍」呢?

A:

實際上我們對市場過早地轉向了積極,從去年開始我們一直保持着比較高的倉位。因為我們看到眾多領域中許多中國的優秀公司在不斷突破,社會層面,我們看到中國在科技、文化、軍事科技等領域的信心在修復,未來資本市場信心也會修復。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以投研為主導的公司,投研團隊佔據半壁江山,主要覆蓋消費醫藥、高端製造、TMT、新材料和可轉債五大領域。具體選擇哪個行業還是宏觀角度去看行業的成長階段與估值水平,以消費為例,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不怎麼配是因為2017~2021年是一輪核心資產牛市,消費股的估值處於高位,但經歷了三年多的調整之后,我們覺得價格逐步合適了。我們談的更多是傳統消費,新消費目前我們覺得高估了。

未來,我們覺得依然還是兩條主線,一條是低估值高分紅,另一條則是科技創新、自主可控和國產替代。但這兩條主線也都走了一段時間,股價都已有一定漲幅。比如半導體產業鏈,中國公司確實取得巨大的突破。但資本市場反應比較充分,必須對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公司區別看待。在半導體制造環節,由於關鍵設備的突破,製造環節大概率會出現產能過剩,競爭格局惡化。但材料環節,因壁壘相對較高,競爭格局相對友好,未來會存在相對長期的機會。

再看新能源行業,如光伏,行業的大部分環節已經長期處於虧現金流的狀態,我們相信這種狀態不會長期持續。行業協會不斷呼籲,相關部門重點關注,在「反內卷」的大背景下,行業迟早出現轉機。在股價上,目前所含的預期較少,這是投資上的機會,只是偏左側。

Q:

從中觀和微觀角度,我們的投資策略又是怎樣的?

A:

從長周期角度,比如三五年的角度來説,我覺得宏觀對於投資決策還是起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從中期和短期來説,宏觀的作用相對就比較弱,所以實際上我們在整個投資決策過程中間會把我們自己的主要精力、團隊的主要資源也都擺佈在從行業角度,從具體的微觀企業,去尋找一些相對的確定性和企業的一些成長,這個是我們關於中觀、微觀的態度。

比如説新能源車,以及光伏產業,你可以看到整條產業鏈中國的優勢非常突出,但過大的股價漲幅帶來了高估值風險。過去的三年,股價經歷了充分調整,它又回到一個股價和基本面相匹配的階段,估值合理后,從微觀層面又帶來了投資機會。

Q:

我們目前規模已經達到四百億,未來對於規模是否有更高的目標?

A:

規模一直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關鍵還是業績的持續性。我們追求與管理能力相匹配的規模增長。從經營上,私募的抗風險能力弱於公募基金,尤其過去幾年資本市場的巨大挑戰。我們覺得,最核心的還是要回歸到資管的本質,管理人的專業能力,用業績來推動業務的發展。資產管理機構一定不能以規模為首要目標,持有人的利益,或者説產品的業績一定是第一位的。只有這樣,才能長期實現規模的穩步增長,公司才能可持續發展。

談行業

Q:

未來私募賽道會不會越來越擁擠?睿郡如何體現自己的競爭力?

A:

現在金融行業的發展都是頭部化。我們是一個平臺型公司,是真正的合夥人制公司。主要合夥人之間,基於共同的價值觀,基於長期的信任和了解,大家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日常的溝通中,大家會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而不同;大家投資風格比較接近,但每個人擅長的領域有所不同,對於市場的判斷也會有一些差異,相互既有互補,又容易形成合力。董總(董承非)加盟之后,研究團隊得到極大的增強,我覺得這是過去五年睿郡又一個非常大的提升。我們的研究更加紮實,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強。目前的平臺,團隊比較完整、全面且穩定,從而對合作夥伴而言,未來的穩定性和確定性都得到保障。

Q:

如何看待金融行業的發展?

A:

不管過去還是未來,金融業對整個經濟體的高效運行都是非常重要的。國家層面也是再次強調了金融作為國之重器的地位。我們很有幸經歷金融行業的蓬勃發展,得到大家的信任才能走到今天。所以一直希望通過公益的方式回饋社會。過去,我們和興全、寧泉的夥伴們一直在做教育方面的資助,這兩年我們也開始加大對醫療領域比如對醫院規培生的資助。規培生在醫療體系中承擔着最苦最累的活,但收入是最低的。規培生,壓力巨大,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懷。我們關注了這個問題后選擇了一些醫院中不太熱門的科室去做一些資助。通過規培生一些補助,解決部分實際問題的同時讓這些年輕的醫生感受到社會的一些關懷。作為金融機構,希望通過多種公益行動回饋社會,傳遞更多金融温暖。

風險提示:基金投資須謹慎,請審慎選擇。本文觀點具有時效性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公司立場,不作為投資建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