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拼多多100w+爆款,揭開了行業的價格迷霧

2025-07-08 11:5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導語:消費降級是假,信息升級纔是真。拼多多把商品的真實價格,攤開在陽光下。

一件標價299元的防曬衣,成本能有多少?

答案是:可能不超過40塊。

「面料15到16塊,輔料3塊多,20多塊工價」,在拼多多一家名為科里芙COSLEAF官方旗艦店的品牌工廠里,老闆板算了一筆賬,自家防曬力不輸大牌的防曬衣,成本只有40塊。

今年夏天,拼多多一堆幾十元的防曬衣猛烈出貨,銷量動輒10萬+甚至100萬+。

當工廠敢講真話,消費者也開始做選擇題。在信息差被打破后,人們不再為某個Logo、某句廣告語買單,而是用真金白銀的消費,把貨真價實的貨品送上熱銷榜首。

01 看穿「貴」的幻覺

消費品行業的真相,往往比表面看起來更魔幻。

東吳證券發佈的《萬元奢侈品包成本是多少?》曾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萬元手袋進貨成本可能僅百元。

比如PRADA、COACH主力價格帶約為 20,000 元、4,500元,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由時代集團控股在廣東代工,平均出廠價僅 100-200 元;且時代集團代工的很多產品,其實是由代工廠自己設計的。

品牌溢價本不稀奇,但關鍵在於——消費者變了。越來越多人開始擺脫凡勃倫效應(越貴越好)的心理慣性,轉而關注性價比,哪怕是高淨值人羣,也在重新評估「值不值」而非「貴不貴」。

當越來越多用户開始湧入拼多多,當國內標價十幾人民幣的假睫毛在美國賣到8美元依舊供不應求,中國消費者逐漸意識到:我們所擁有的,是全球強大、穩定、細密的製造體系,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性價比紅利。

拼多多等平臺推動下的供給側變革,正在加速這一趨勢。

拼多多動輒銷量十萬、百萬的爆款產品,不少都是在縣域甚至鄉村工廠生產而成。這些如同毛細血管般的製造廠房,不僅帶動了當地的就業,也極大壓低了品牌溢價,把性價比做到了極致。

這些廠長往往看上去朴實、肯干,他們的思路很簡單:料要實在,結構要牢,功能必須頂。

以遮陽傘為例,其核心參數,離不開三件事:針線密度影響耐用性,傘骨材質決定抗風能力,傘布與塗層直接決定防曬效果。只要這些下料到位,15塊的遮陽傘與10倍差價的產品,在使用體感上差距微乎其微,一樣能做到UV2000+、紫外線阻隔率99%。

評價蠶絲被好壞的關鍵,核心在於原料是否採用100%純蠶絲。在浙江湖州,剝繭拉絲的傳統工藝已傳承數代。曬乾的蠶絲需由四五個工人協力,將其拉成一張均勻細膩的蠶絲網,再鋪上十幾層甚至幾十層,才能織成一牀優質蠶絲被。

在拼多多的一家名為蠶花娘孃家紡旗艦店的工廠,這樣的被子一天只能做30牀,博主探訪時表示,標價1400元的蠶絲被與北京商場上萬元的被子,差別並不大;預算不多的消費者只需花上300多的價格,就能買到一牀入門級的100%蠶絲被,與商場價差可達30倍。

跑鞋的價值陷阱更隱蔽,也更容易製造認知偏差。

許多消費者以為,一雙售價上萬的高端跑鞋,至少在用料和技術上遠超同類。但在製造端,決定一雙跑鞋性能的核心因素不過兩項:鞋面材質與鞋底結構;前者關係透氣性與耐磨度,后者則影響緩震與支撐。

然而,一些高價跑鞋的鞋面可能僅採用低成本的人造革,鞋底則使用二次發泡的MD材料進行貼合。這樣的工藝在業內並不罕見,甚至常見於成本僅有50元的跑鞋中。

商品不再「以貴為尊」,也不再「以牌為美」。在拼多多,一切迴歸功能與實用主義——賣得動的,是好東西,而不是好故事。

02 看到「性價比」的大利潤

「防曬衣成本40元,拼多多售價49.9元,還送一個口罩,你們有得賺嗎?」

這是不少人的普遍疑問。但在事實面前,這種質疑更像是對「新商業邏輯」的不瞭解。

拼多多的底層邏輯是極致的M2C(Manufacturer to Consumer)——砍掉中間商、繞過品牌營銷、精簡流通環節,直接讓工廠對接用户。這種模式下,利潤來自兩點:規模效應和平臺讓利。

動輒百萬級的銷量,讓原本利潤微薄的單品,獲得極強的成本攤銷能力。一件商品只賺2塊錢,但賣100萬件,就是200萬利潤;而在拼多多,這種體量並非稀有。

第二個邏輯,是平臺抽傭機制的差異。與某些平臺40%的高抽成不同,拼多多的抽傭在個位數,部分類目甚至更低。這就意味着商家不再為「給平臺打工」而壓縮原料和工藝,反而願意把更多優質產品上架,把量做起來。

例如一家拼多多上的花店花顏悦色,10支橙芭比售價僅10.99元,與雲南斗南的批發價格相差無幾。10小時內,從田頭採摘到快遞發貨,全鏈條被壓縮到極致,月銷幾千上萬成為常態。

更重要的是,如果商品被納入「百億補貼」池,平臺會以補貼方式降低用户端售價,提高商品自然流量。

像科里芙這家賣防曬衣的工廠,就拿到過這樣的流量紅利:一件原價66元的防曬衣,在補貼后買家只需支付49.5元,平臺承擔16.5元差價。

花更少的錢,賣更好的貨,賺一樣甚至更多的錢——拼多多主打的,是一種刨除品牌溢價的商業性價比。

而今,這一邏輯又被進一步放大:平臺宣佈在未來三年投入千億補貼,用於商家扶持和本地產業數字化轉型,未來三年內,將在商家補貼、流量支持、平臺技術服務等方面累計投入超1000億元,目標是進一步降低商家運營成本,推動本地產業帶數字化轉型,擴展性價比商品的覆蓋範圍。

在內蒙古的蒙都公司看來,這一政策已經帶來了實質利好:平臺技術服務費從千分之十下調至千分之六,顧客退單后推廣費用可退回,直接降低了獲客與履約成本。

03 拼多多扶起產業韌性

「千億補貼」,聽起來像一場促銷,但實質上,它是一場供給側重構的長期投資。

過去,中國製造靠代工出海,如今,在拼多多,這些產業帶正被重新焊接進國內消費市場。

在河北雄安的三臺鎮,這個位於京津冀腹地、人口不過3萬的小鎮,如今有8萬產業工人在從事電商製造相關工作;在山東平度的假睫毛工廠,中老年人在家鄉就能參與全球美粧供應鏈,在湖州、桐鄉、義烏,拼多多正在喚醒縣域製造業的沉睡產能。

與傳統電商不同,拼多多不講品牌故事,而是把流量、補貼和技術服務,全部砸向產業帶,強調商品價值、真實價格與穩定供貨。這種平臺策略,不再是流量中介,而更像是產業鏈組織者。

通過讓利、算法、金融與履約系統的整合,拼多多幫助中小工廠獲得穩定需求,構建抗風險能力。那些在別的平臺難以生存的「沒名氣但真好用」的商品,在拼多多找到舞臺。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消費者發現:在拼多多,能買到價格感人、體驗紮實的「無名好貨」;而越來越多廠商意識到,拼多多的生意,做得不是營銷,而是真正的產品。

歸根結底,拼多多並沒有顛覆製造業,它只是讓製造迴歸了常識。

當消費主義的光環逐漸褪去,當品牌不再等同於價值,一個更冷靜、更務實的消費時代正在到來。用户不再為精美包裝和情緒故事買單,而是開始用數據、用體驗、用口碑來驗證「值不值」;廠商不再一味追求品牌溢價,而是迴歸產品力本身,用真材實料和極致效率贏得市場。

沒有品牌廣告、沒有情緒營銷,只有商品和銷量在説話。在這個邏輯里,消費回到了「憑本事賣貨」的時代。而隨着商家生態的成長,平臺粘性與消費信任也隨之加強,這種生態性變革,最終將反哺平臺自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