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MBMC知識庫:即將完成美國上市,銷售股票階段如何定價,股票賣給誰?大揭密!

2025-07-07 20:00

(轉自:MBMC美順)

在美股上市時,股票定價方式的選擇直接關係到企業的融資規模、市場認可度及后續股價表現。以下從主要定價方式、操作流程、案例及選擇邏輯四個維度做一下詳細介紹:

一、美股上市的核心定價方式及流程1. 傳統IPO(首次公開募股):簿記建檔定價(Bookbuilding)定價邏輯:通過機構投資者詢價確定發行價,是美股最主流的IPO定價方式。操作流程:前期估值:投行與公司基於財務數據、行業可比公司(如PE、PS倍數)、增長預期等確定初步價格區間(如10-12美元/股)。路演與簿記:管理層向機構投資者(如基金、養老金)路演,投資者提交「認購價格+數量」的意向訂單,投行整理形成「訂單簿」(Book)。價格確定:投行根據訂單簿的需求熱度調整價格。若超額認購倍數高(如超過10倍),可能上調發行價;若需求不足,則下調或推迟發行。最終發行價需平衡公司融資需求與投資者認購意願。分配機制:投行按「價格優先、規模優先」原則向機構投資者分配股份,散户通常通過券商獲得少量配額。案例:Meta(原Facebook)2012年IPO時,初始價格區間為28-35美元,因機構熱捧最終定價38美元,但首日破發,暴露定價過高問題。優缺點:優點:投行利用專業能力對接機構,定價更貼近市場需求,且能通過鎖定期(如180天)穩定股價。缺點:承銷費用高(通常佔融資額5%-7%),流程耗時3-6個月,且存在「折價發行」現象(美股IPO首日平均漲幅約15%,意味着定價可能低估)。

2. 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市場競價定價定價邏輯:不發行新股,直接將現有股東股票在交易所掛牌,價格由市場供需決定,無承銷商參與定價。操作流程:估值參考:公司參考可比公司估值、內部財務模型(如DCF)及私募輪估值確定「參考價」,但無強制約束力。開盤競價:交易所通過集合競價確定首日開盤價。例如,投資者在開盤前提交買單和賣單,系統根據供需匹配出一個能使成交量最大的價格作為開盤價。無鎖定期:現有股東可立即出售股份,股價波動可能更大。案例:Spotify(2018年)直接上市時參考價為132美元,首日開盤價165美元,收盤價149美元,最終收漲11%;Slack(2019年)參考價26美元,開盤價38.5美元,收盤價38.62美元,大漲48.5%。優缺點:優點:無承銷費(節省數百萬美元),流程快(1-2個月),定價更市場化,適合現金流穩定、品牌知名度高的公司(無需投行「背書」)。缺點:無新股發行,無法直接融資(需配合二次發行);缺乏投行支撐,首日股價易受情緒影響,且散户難獲籌碼(無配額分配)。

3. SPAC上市(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結構化定價+併購重估定價邏輯:分兩個階段——SPAC成立時固定定價,併購目標公司后重新估值。操作流程:階段一:SPAC發行:發起人募資成立空殼公司,每股定價通常為10美元(含1股普通股+0.5份認股權證),募資存入托管賬户,投資者主要為機構和高淨值人羣。階段二:併購定價:SPAC在2年內尋找目標公司,通過談判確定併購價格(如以PE倍數、現金流折現等方式估值),並向股東披露交易細節。若股東不同意,可贖回初始投資(10美元/股)。上市后定價:併購完成后,新公司股票在交易所交易,價格由市場對目標公司的估值預期決定。案例:Nikola(2020年)通過SPAC上市,SPAC階段定價10美元,併購后首日開盤價66.8美元,因市場對新能源卡車概念熱捧,短期衝高至93美元,但隨后因財務造假爭議暴跌。優缺點:優點:上市速度快(3-6個月),無需傳統IPO的複雜審覈,適合急需融資的初創企業或特殊行業(如新能源、生物科技)。缺點:發起人與目標公司可能存在估值博弈,部分SPAC為快速完成交易存在「估值虛高」問題,且散户易因信息不對稱跟風買入。

4. 荷蘭式拍賣(Dutch Auction):投資者自主報價定價定價邏輯:投資者提交願意購買的價格和數量,最終確定一個「清算價格」,所有高於或等於該價格的訂單按統一價格成交。操作流程:公司設定最低發行價(如10美元),投資者在規定時間內提交報價(如「願意以15美元買100股」「以12美元買500股」等)。統計所有報價后,確定一個能賣出全部發行股份的最低價格(即清算價)。例如,若發行100萬股,清算價為13美元,則所有報價≥13美元的投資者均以13美元成交,報價低於13美元的訂單不成交。案例:Google(2004年)IPO採用荷蘭式拍賣,初始價格區間108-135美元,最終清算價108美元,首日收盤價100.34美元,微跌7%,打破傳統IPO「首日必漲」規律,體現定價市場化。優缺點:優點:避免投行主導定價的「折價」問題,讓市場直接決定價格,減少機構投資者操控空間。缺點:對公司知名度要求高(需吸引足夠投資者報價),且流程複雜,目前美股已較少使用,更多用於小型IPO或特殊場景。

二、企業如何選擇定價方式?核心影響因素解析

1. 融資需求:是否急需「輸血」?優先選IPO或SPAC:若公司需要大規模融資(如擴張、還債),IPO可通過新股發行直接募資,SPAC則在併購時可同步進行PIPE(私募投資公募股票)融資。例如,電動汽車公司Rivian 2021年通過IPO募資120億美元,創當年紀錄。直接上市慎選:直接上市不發行新股,融資需依賴后續二次發行,適合現金流充足的公司(如Spotify上市時已盈利,無需立即融資)。2. 公司知名度與估值透明度IPO更適合「非知名企業」:投行通過路演向市場「講故事」,幫助投資者理解商業模式,尤其適合科技初創公司(如AI、生物科技),需投行背書提升信任度。直接上市適合「明星企業」:若公司已有大量用户或公眾認知(如獨角獸企業),市場對其估值邏輯清晰,可跳過投行,直接由市場定價,如DoorDash(2020年)原計劃直接上市,最終因疫情影響改走IPO。3. 成本與時間效率IPO成本最高:除承銷費外,還需支付律師費、審計費等,總費用佔融資額10%-15%,流程耗時6-12個月。SPAC與直接上市更高效:SPAC前期籌備簡單(空殼公司無實際業務),直接上市無需路演和承銷,時間可壓縮至1-3個月,成本節省50%以上。4. 市場環境與投資者情緒牛市選IPO:市場熱絡時,IPO易獲高溢價,如2020-2021年美股科技股牛市中,多家SPAC上市后股價翻倍;但熊市中IPO破發率高(如2022年美股IPO首日破發率超60%),部分公司轉向直接上市或推迟計劃。波動市選直接上市:若市場不確定性高,直接上市可避免投行因保守定價導致的折價,例如2023年Instacart通過直接上市,首日漲幅超10%,而同期IPO公司平均漲幅不足5%。5. 股東結構與鎖定期需求IPO需接受鎖定期:原始股東股份通常鎖定180天,避免上市后集中拋售打壓股價,適合希望穩定股價的公司。直接上市無鎖定期:早期投資者可立即套現,適合私募股東(如VC/PE)有退出需求的公司,但可能引發股價短期承壓。

三、近年趨勢與特殊場景1. SPAC的興衰與監管變化2021年SPAC上市數量達613家,募資超1600億美元,但因部分案例暴露出估值泡沫,2022年起SEC加強監管(如要求披露更多財務信息),2023年SPAC數量降至100家左右,定價更趨理性。2. 直接上市的創新:配合新股發行為解決直接上市無法融資的問題,部分公司採用「Direct Listing with Primary Offering」,如2021年Coinbase上市時既發行新股又允許舊股交易,首日募資25億美元,兼具直接上市和IPO的優勢。3. 混合定價模式少數公司結合多種方式,如先通過SPAC上市,再通過荷蘭式拍賣確定最終股價,但此類案例較少,更多適用於複雜資產重組場景。四、總結:定價方式選擇的核心邏輯美股上市定價本質是「企業需求-市場能力-成本風險」的平衡若追求「融資規模+投行背書」,選傳統IPO,適合初創企業、重資產公司;若追求「效率+低成本」,且無需立即融資,選直接上市,適合成熟獨角獸或明星企業;若追求「快速上市」,選SPAC,適合對時間敏感的行業(如新能源、生物科技),但需警惕估值泡沫;若追求「完全市場化定價」,選荷蘭式拍賣,但需具備強市場號召力。企業需根據自身發展階段、財務狀況及市場環境,在投行建議下選擇最匹配的定價方式,以實現融資目標與估值最大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