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金具身智能陳傳紅|智能駕駛車載視覺專題報告: 平價智駕時代崛起,國產替代加速

2025-07-07 07:32

(轉自:國金證券研究所)

摘要

核心觀點:

  政策、成本、技術三者齊發力,城市NOA滲透率有望提升到15%,高速NOA有望滲透率超過60%。政策端,國家級立法與地方性法規密集落地,為城市NOA構建制度框架,推動高階智駕商業化進程。國務院將《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納入立法計劃,北京、武漢等地出臺地方性法規,為 L3 級及以上高階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構築法律基礎。成本端,激光雷達、算力芯片等核心硬件成本快速下降,疊加車企自研能力提升,推動智駕功能從高端車型向大眾市場下沉。激光雷達單價從 2017 年的 20 萬元以上降至 2025 年的 2000 元以下,算力芯片成本也顯著降低。技術端,BEV+Transformer算法優化與多傳感器融合方案成熟,城市NOA與高速NOA功能逐步完善。

  車載攝像頭量價齊升,國產替代加速。車載攝像頭作為感知層核心部件,量(數量)與配(性能)同步升級。數量從不足5個躍升至11個以上,前視、環視等攝像頭性能持續迭代,推動視覺感知精度與可靠性提升。800萬像素高分辨率攝像頭配合HDR高動態範圍技術漸成主流配置,顯著提升了複雜光照條件下的視覺感知精度。與此同時,國內產業鏈正加速突破關鍵技術壁壘,思特威通過車規級CIS圖像傳感器(SC530AT/SC360AT)實現核心器件國產替代,其M1系列ISP芯片更集成暗光降噪、4幀HDR合成及LFS線閃光抑制技術。技術的突破與商業模式的創新,正在深度推動智能駕駛技術向大眾市場滲透的"平權化"進程。

  產業鏈競爭加劇,本土廠商崛起重構市場格局。全球車載攝像頭模組從2023年近60億美元增至2030年136.8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8.69%。中國車載攝像頭出貨量由2020年的4263萬顆增至2023年的7200萬顆,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9.1%,2025年中國車載攝像頭出貨量預計將突破1億顆,市場規模可達237億元。車載攝像頭模組海外市場由豪威科技(OmniVision)、安森美(Onsemi)等Tier1主導,但國內廠商如舜宇光學、思特威通過性價比和本土化服務快速滲透。智慧安防由思特威主導,2023年市佔率為48.2%,逐步穩佔全球市場。思特威智能手機CIS業務同比激增269%,實現高端替代。車載CIS傳感器方面,安森美、索尼、豪威科技佔據全球90%以上份額,思特威以8%的份額位列全球第四、國內第二。車載鏡頭領域呈現「一超多強」格局,舜宇光學市佔率超38%,聯創電子歐菲光聚焦ADAS高附加值市場,國產化率持續提升。

風險提示

  汽車行業競爭加劇、法規進展不及預期、自動駕駛技術進展不及預期、產品價格超預期下行等。

+

目錄

一、智駕平權浪潮開啟,車載攝像頭受益

1.1 政策、成本、技術三力共振,驅動城市NOA和高速NOA加速滲透

1.2 智駕水平推升帶動車載攝像頭量價齊升

二、車載攝像頭產業鏈解析:CIS國產代替開啟,核心組件迎來產業升級

2.1 車載視覺底層密碼:攝像頭硬件架構剖析

  2.2 攝像頭模組全球市場高速擴張,羣雄逐鹿白熱化

2.3 CIS性能提升,國產替代開啟,關注頭部國產廠商

2.4車載鏡頭市場格局生變:一超多強背景下,國產鏡頭廠商搶佔先機

三、風險提示

正文

一、智駕平權浪潮開啟,車載攝像頭受益

1.1 政策、成本、技術三力共振,驅動城市NOA和高速NOA加速滲透

  政策端:政策端落地驅動城市NOA普及。國家層面:城市NOA技術發展迎來系統性政策支撐。國務院將《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納入2024年度立法計劃及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第一類項目,標誌着自動駕駛領域立法進入快車道。本次修法由公安部主導,重點構建城市NOA應用的核心制度框架,針對道路測試資質審批、城市複雜場景通行規則、交通違法追溯機制及事故責任認定標準等關鍵環節建立明確規範。

  為配合法律體系建設,國家同步推進智能網聯汽車准入試點工作,通過"立法+產業政策"雙輪驅動加速城市NOA商業化進程。《2025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將自動駕駛安全標準升級為強制性國標,其中特別為城市NOA系統劃定了技術安全基線:明確要求感知冗余度需達到L4級別,功能失效切換時延控制在300毫秒內,並建立覆蓋夜間、雨霧等極端場景的量化測試體系。在驗證機制方面,創新性構建"仿真測試+實車驗證"雙軌制認證體系。針對城市NOA高頻使用的自動泊車、緊急制動等核心功能,首次將虛擬仿真測試列為強制性檢測項目,同時細化路測數據採集標準,形成從算法開發到產品落地的全流程質量閉環。數據安全治理成為城市NOA發展的新維度。新規建立覆蓋OTA升級、高精地圖下發、用户行為數據採集等關鍵節點的安全防護體系,特別針對城市道路三維建模數據制定跨境傳輸白名單制度,為智能駕駛系統在城市場景的規模化應用築牢安全基座。

  地方政府:自動駕駛法規體系建設邁出關鍵步伐。北京、武漢兩地於2024年12月31日同步出臺地方性法規,為L3級及以上高階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構築法律基礎。北京市通過的《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明確自2025年4月1日起實施,其創新突破在於將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納入個人乘用車出行場景管理,首次在制度層面確立"人機共駕"模式下的事故責任認定規則。同期發佈的《武漢市智能網聯汽車發展促進條例》則將於2025年3月1日生效,通過構建涵蓋道路測試、數據安全、保險體系的全鏈條制度框架,重點支持自動駕駛在智慧交通系統的深度應用。兩大核心城市的立法突破,標誌着我國自動駕駛法律體系從L2級輔助駕駛向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的實質性跨越,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化發展掃除關鍵制度障礙。

  成本方面:激光雷達突破千元門檻,芯片算力成本較前代降低,視覺方案成本壓縮,三要素共同推動智能駕駛從高端車型向大眾市場普及,並加速商業化落地。

  1) 激光雷達進入「千元時代」:隨着技術進步和量產規模擴大,激光雷達從萬元級降至千元級,降價幅度超過90%。預計2025年售價將降至1500元以下,推動其在20萬元以下車型中普及。禾賽科技新一代小巧型超高清遠距激光雷達ATX售價從上一代AT28產品價格約3000元降至1446元(200美元),降價幅度為50%,且計劃通過百萬級出貨進一步攤薄成本。速騰聚創推出的MX激光雷達成本持續下降,MX首個量產項目定價200美元左右,計劃2025年上半年規模量產,並進一步將價格鎖定至1000元左右,成為行業首款「千元機」激光雷達。

  2) 芯片算力成本優化:英偉達Thor單芯片最高算力達到2000TOPS,大約是上一代Orin芯片(254TOPS)的8倍,而單位算力成本大幅降低,支持更復雜的端到端算法運行。地平線征程6系列,其中兩款中端產品J6E(80TOPS)和J6M(128TOPS),此兩款產品作為「高效實用派」推動輔助駕駛技術向10萬-20萬元主力市場快速滲透。新一代征程系列J6P芯片(560TOPS)瞄準L3+市場以及適配25萬-40萬高階智駕車型,進一步優化能效比。征程系列芯片在2025年總出貨量瞄準1000萬套,將成為首個突破該量級的國產智駕芯片品牌。

  3) 視覺方案替代高精地圖:車企逐步採用「無圖NOA」方案,減少對高精地圖的依賴,降低地圖採購與更新成本。目前高精地圖覆蓋度低,只佔全國公路里程的6%左右,全國其余94%公路段無法使用。另外高精地圖更新周期慢,當前很多高精地圖的更新周期都在半年左右,已然很難追上市場發展的需要。比亞迪天神之眼C採用了12顆攝像頭,12顆超聲波雷達以及5顆毫米波雷達,多個攝像頭圖像通過Transformer模型融合爲俯視視角的鳥瞰圖,實時生成車道線、交通標誌等元素,替代高精地圖的靜態信息。天神之眼C純視覺方案將高階智駕硬件成本降至4000元以內,並且首次將高階智駕技術下放至7萬元級別的海鷗車型。相較於純視覺方案,配備激光雷達的方案成本會略顯上升,這是由於激光雷達的價格在千元以上,如問界M9搭載的華為激光雷達,單顆價格為5000元。

  技術方面:智駕滲透率加速提升,2025年城市NOA滲透率預計能達到20%。在智能駕駛領域,技術升級與市場普及的雙輪驅動,將推動高階智駕滲透率呈現指數級增長態勢。當前,智能駕駛技術演進路徑已日趨明朗,正沿着"基礎L2→高速NOA→城市NOA"的軌跡持續迭代。隨着汽車智能化轉型取得階段性成果,行業競爭焦點已轉向成本優化、市場下沉和份額爭奪,城市NOA技術正成為新一輪競爭的核心戰場。2025年將成為城市NOA發展的重要轉折點,該技術將逐步滲透至15-20萬元的主流價格區間,未來2-3年內勢必將引發各大車企的激烈角逐。

  隨着技術成熟和成本優化,高速NOA有望滲透率超過60%。作為高階智能駕駛的核心功能,高速NOA已經進入規模化落地模式。目前,頭部車企已經實現高速NOA的成熟應用。結合主流架構和輕高精地圖的情況下,提升系統穩定性。同時,優化並解決高速場景下的極端氣候。雷達的規模化量產,推動硬件成本降低,使高速NOA向20萬元以下車型普及。消費者對長途駕駛疲勞緩解的需求強烈,高速NOA成為中高端車型的「標配」賣點。在未來1-2年內,高速NOA將逐步向燃油車滲透,成為智能駕駛的「基礎功能」,從而實現「智駕平權」。

1.2 智駕水平推升帶動車載攝像頭量價齊升

  量:智能駕駛趨勢下,技術升級驅動車載攝像頭需求。隨着自動駕駛技術從L2輔助駕駛向L3甚至L4高度自動駕駛邁進,汽車對環境感知的精度和廣度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爲了實現更全面、精準的環境感知,車輛需要配備更多的攝像頭以覆蓋不同的視角和場景。L1-L2級輔助駕駛需配備基礎攝像頭實現車道保持、自適應巡航等功能,單車攝像頭數量通常在1-5顆。L3級及以上有條件/高度自動化需多模態感知融合,單車攝像頭數量增至8-15顆,覆蓋前視、環視、側視等多方位環境監測。L4級車輛配備12顆以上攝像頭以滿足複雜場景需求。全球車載攝像頭需求量方面,從2024年的3.7億顆增至2025年的4.4億顆,同比增長高達17.6%。

  價:像素與功能升級推高單顆價值。由於像素的升級,ADAS需要高分辨率保障探測精度。普通攝像頭單價約150-200元,而ADAS攝像頭單價為300-500元,價格變動由高動態範圍(HDR)、LED閃爍抑制(LFM)等技術決定,800萬像素攝像頭更是達到600元。技術壁壘包括ADAS鏡頭多采用玻璃鏡片(光學性能優但量產難),且需滿足車規級可靠性(工作温度-40℃~105℃、壽命15年)。

  車載攝像頭數量配置由不足5個至11個及以上的規模化躍遷。從之前常見的不到5個攝像頭,如今車輛的攝像頭數量已經提升到11個及以上。蔚來ET7車型配備11個像素800萬攝像頭,包含7個環視和4個前向,支持HDR和低照度增強。理想汽車L8 Max、L9 Max兩款車型均搭載11個攝像頭,其中前視和環視攝像頭以800萬像素為主。比亞迪秦L EV和唐L DM更是將攝像頭數量拉高了上限,兩款車型分別配備了12個和13個車載攝像頭。車載攝像頭數量的激增為智駕系統提供了更豐富的視覺信息,從而提升了系統的感知能力和決策準確性。

  高速NOA攝像頭配備11個及以上攝像頭的方案已然成為行業主流。高速NOA車型通常搭載11個攝像頭,包括前視攝像頭(用於車道識別、障礙物檢測)、環視攝像頭(4個覆蓋車輛四周)、側視攝像頭(監測盲區)、后視攝像頭(行車記錄及后方路況)等。

  1)長城汽車最新一代、最強能力的智能駕駛系統-Coffee Pilot Ultra(CP Ultra),作為長城汽車第三代智能駕駛系統,其搭載11個高清攝像頭,涵蓋環視、盲區監測、疲勞駕駛檢測等功能。CP Ultra適配於魏牌藍山和高山車型,支持高速NOA。新一代智駕系統採用了視覺攝像頭+激光雷達的融合方案,並實現了端到端智駕大模型—SEE的上車,真正做到了不依賴高精地圖的全場景NOA,有路就能開,有位就能停,駕感更擬人。

  2)比亞迪「天眼之神C」(DiPilot 100)高階智駕三目版配備12個攝像頭,並且明確支持高速NOA。天神之眼 C 的高速 NOA 可覆蓋自動上下匝道、智能變道超車、大麴率彎道通行、施工路段避障繞行等主流場景。車輛能根據導航規劃自動識別匝道入口並完成減速匯入,在相鄰車道無車時主動變道超車,遇前方障礙物時繞行避讓,搭載該系統的車型可實現1000 公里高速全程無接管。高速NOA攝像頭數量超過11個反映了行業向多攝像頭發展的趨勢,尤其在高階智能功能下沉至中低端車型。

  城市NOA方案車載攝像頭數量與高速NOA等量齊觀。為實現複雜城市場景下的全流程自動駕駛,城市NOA需多維度技術協同構建安全可靠的感知體系。多視角覆蓋能力顆消除蓋視覺盲區,通過立體視覺算法形成360度全景感知場。多路視頻流並行處理能有效應對交叉路口異型車識別、鬼探頭預警等極端場景;冗余化的攝像頭陣列在單個傳感器失效時仍能維持系統可靠性。當前主流高端車型中小鵬G9、華為問界M9等車型標配11攝像頭,配合激光雷達與4D毫米波雷達,構建了分層級的環境感知網絡。隨着攝像頭數量進一步優化,傳感器集成技術的進步,感知精度也得到了提升。

  配:前視和周視、環視攝像頭均升級。早期智能駕駛系統(如部分L2級別車型)的前視單目攝像頭常採用200萬左右像素傳感器,用於基礎的車道保持、障礙物檢測等功能。特斯拉Model 3曾使用120萬像素前視三目攝像頭(接近200萬級),用於實現Autopilot的基礎感知能力。隨着智能駕駛的發展,800萬像素的前視攝像頭逐漸成為主流。小鵬自主研發的AI鷹眼視覺方案,該方案包括8M像素的前視和后視攝像頭,感知距離提升125%,識別速度提升40%。比亞迪新推出的天神之眼整套技術方案,天神之眼A-高階智駕三激光版(DiPilot 600)、天神之眼B-高階智駕激光版(DiPilot 300)、天神之眼C-入門級智駕三目版。其中在10萬到20萬元車型搭載的天使之眼C方案中,搭載了比亞迪自研的由雙800萬像素廣角和單800萬像素長焦組成的三目前視攝像,此舉為全球獨創。

  除前視攝像頭迎來大升級外,環視攝像頭也由最初的100萬像素提升至300萬像素。作為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先鋒,此次小鵬P7+搭載了全新的AI鷹眼視覺方案,其中就包括了3M像素的環視。奇瑞iCAR 03智駕版 搭載四顆300萬像素環視魚眼攝像頭,配合前視雙目攝像頭和后視單目攝像頭,實現360°環境感知,支持「跨層記憶泊車」等L2+級純視覺功能。理想MEGA 配置4顆300萬像素360°環視攝像頭,結合超聲波雷達提供停車輔助功能,通過輪轂模式清晰展示車輪位置,降低剮蹭風險。車載前視、后視和側視攝像頭的全面升級,構建起車前、車后大角度的高清監控網絡,為智能駕駛系統提供了更加精準、可靠的數據支持。

二、車載攝像頭產業鏈解析:CIS國產代替開啟,核心組件迎來產業升級

2.1 車載視覺底層密碼:攝像頭硬件架構剖析

  車載攝像頭主要由鏡頭、圖像傳感器(CIS)、圖像信號處理器(ISP)、串行器和連接器等核心部件組成。鏡頭是攝像頭的前端部分,負責將光線聚焦到圖像傳感器上,其質量直接影響成像的清晰度和準確性。圖像傳感器是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關鍵部件,常見的有CCD和CMOS兩種類型,目前CMOS圖像傳感器因成本低、功耗小等優點在車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圖像信號處理器則對傳感器輸出的原始圖像數據進行處理,包括噪聲去除、色彩校正、圖像增強等操作,以生成高質量的圖像供后續的圖像識別和分析使用。

  CMOS圖像傳感器是攝像頭的核心部件。CMOS典型結構由微透鏡、彩色濾光片(CF)、金屬互連層和光電二極管(PD)等核心元件組成。根據技術架構差異,CMOS圖像傳感器主要分為三類:前照式(FSI)、背照式(BSI)以及堆棧式(Stacked)。其中,Stacked結構是對BSI架構的優化升級,通過將感光層與信號處理電路層分離並垂直堆疊,顯著提高了集成度。在汽車電子領域,BSI技術架構因其性能優勢而成為當前車載CMOS圖像傳感器的主流選擇。

  思特威近年來在車載圖像傳感器領域持續發力。AT Series系列目前已推出近多款車規級CMOS圖像傳感器,覆蓋1MP至8MP分辨率,適配艙內監控、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感知類三大應用場景,展現了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市場佈局能力。SC360AT支持高動態範圍(140dB)、LED閃爍抑制(LFS技術)和低功耗設計,適配環視、自動泊車、盲點監測等功能。SC233AT(Sensor+ISP二合一)支持全局快門、近紅外成像(LightBox IR 技術)和高温穩定性,用於檢測駕駛員疲勞、乘客狀態及遺留物品。SC530AT集高感度、高動態範圍、低噪聲等性能優勢於一身,為乘客檢測、兒童遺忘提醒(CPD)、寵物和遺留物體檢測等乘員監控系統(OMS)應用和車內拍照/視頻會議等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應用帶來清晰、精準、可靠的影像。

  思特威通過SC530AT與SC360AT的雙線佈局,覆蓋艙內安全與外部感知兩大增量市場。短期看,SC530AT的Q2量產將快速搶佔OMS需求;中長期看,SC360AT的HDR技術有望在ADAS中高端市場建立壁壘。

  SC530AT基於CarSens -RS工藝,結合2μm像素尺寸和BSI架構以及SFCPixel 技術,解決低照度成像痛點,提升地下停車場/夜晚等暗光下的畫面清晰度,保障兒童遺留檢測準確性。與飛凌微M1芯片搭配AI ISP形成協同方案,通過NPU加速降噪與圖像增強,支持實時視頻會議與行車記錄。性能方面優勢體現在低噪聲表現,能夠讀取噪聲低至1.0e ,固定噪聲0.2e ,顯著優於行業同規格產品。並且支持動態範圍高達100dB以上的雙重曝光行交疊HDR模式,高温穩定性優異,在105°C環境下仍能保持低噪聲和穩定成像。SC530AT將在2025年Q2量產,主打中高端車型OMS系統升級需求。

  SC360AT則是採用CarSens -XR Gen 2工藝和Stacked BSI架構,動態範圍高達140dB(四幀SuperPixGain HDR 2.0),應對隧道出口強光/夜間遠光燈等極端場景。集成LED閃爍抑制(LFS)技術,顯著減少交通信號燈和車燈干擾。超低功耗設計(典型功耗<310mW),噪聲抑制性能優於行業同規格產品。SC360AT預計2025年Q3量產,主攻3MP側視/環視攝像頭市場。

  2.2 攝像頭模組全球市場高速擴張,羣雄逐鹿白熱化

  車載攝像頭模組行業近年來競爭日趨激烈。車載攝像頭模組是自動駕駛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核心部件,其結構遠比普通攝像頭複雜。一個完整的車載攝像頭模組通常包含光學鏡頭、光學濾光片、圖像傳感器、圖像信號處理器、串行器等關鍵組件。目前市場競爭激烈,主要體現在技術迭代加速、國內外品牌博弈、價格戰升級以及產業鏈整合深化等多個維度。2023年全球車載攝像頭模組出貨量達到2.36億顆,市場規模為60億美元。預計2029年全球車載攝像頭模組市場規模將達到9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6.7%。

  海外Tier1廠商包括麥格納(Magna)、松下(Panasonic)、法雷奧(Valeo)、大陸集團(Continental)、樂金依諾特(LG Innotek)、博世(Bosch)等佔據車載攝像頭模組主要市場份額,全球十強廠商在2023年佔60%的市場份額。國際巨頭們憑藉技術積累和品牌優勢,佔據高端市場,尤其在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領域具有較強話語權。

  車載攝像頭模組國產品牌迅速崛起。國內企業如海康威視大華股份華域汽車等通過性價比和本土化服務快速滲透市場。海康威視的車載攝像頭已應用於奔馳、寶馬等品牌,市場份額逐年提升。2023年中國車載攝像頭模組市場,德賽西威(Desay SV)和舜宇智領(Sunny)的出貨量分別為940萬和935萬顆,海康威視(HikAuto)以673萬顆的出貨量排列第三。排名四到十位的企業是歐菲光(Ofilm),縱目科技(Zongmu),比亞迪(BYD),豪恩汽電(Longhorn),聯創電子(LCE),智華電子(INVO)和同致電子(TTE)。以上企業的出貨量為512萬,481萬,406萬,354萬,346萬,285萬和231萬顆。

  隨着國內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車載攝像頭增長出貨量顯著。中國車載攝像頭出貨量由2020年的4263萬顆增長至2023年的7200萬顆,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9.1%。迅速增長不僅源於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爆發,更與自動駕駛技術迭代帶來的硬件升級密切相關,L2 + 級以上車型平均搭載 8-12 顆攝像頭,較 L1 級車型(3-5 顆)實現翻倍增長。隨着自動駕駛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商業化應用,2025年中國車載攝像頭出貨量預計將突破1億顆,市場規模可達237億元。

2.3 CIS性能提升,國產替代開啟,關注頭部國產廠商

  CIS整體規模持續擴張,市場保持明確增長趨勢。2023年全球CIS市場規模達218億美元,預計2029年將增至286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 4.7%。CIS出貨量將從2023年的68億個增加到2029年的86億個。全球CIS市場需求根基穩固,智能手機仍為最大市場,汽車電子、安防監控增長引擎強勁,工業、醫療等新興應用蓬勃發展。市場正經歷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與價值」的關鍵轉型。CIS市場在未來仍將保持穩健增長態勢,結構升級將持續深化。

  國產CIS行業迎來破局者,技術突圍開啟替代新篇章。思特威作為一家專注高性能視覺感知芯片研發的創新企業,憑藉在安防監控、車載視覺、工業檢測等領域的深度佈局,成功打破國際壟斷,其自主研發的尖端產品已全面滲透智能手機、自動駕駛、智能製造等前沿科技場景。作為一家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領軍企業,公司堅持「智慧安防+智能手機+汽車電子」三足鼎立的方向發展,成為三個領域的領先CMOS圖像傳感器供應商。2020至2023年思特威蟬聯全球安防CIS出貨第1;2023年公司在全球車載CIS市場出貨排名第4、國內第2名;2024年在全球手機CIS出貨排名位列第5,出貨份額佔比11.2%。

  業績方面盈利能力有效改善,淨利潤顯著提升。2024年思特威全年營收突破59.69億元,同比激增108.91%,創下26倍同比增速的行業奇蹟。思特威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17.5億元、歸母淨利潤1.92億元、扣非淨利1.89億元三項核心指標,分別以108.94%、1264.97%和684.99%的同比增幅,刷新上市以來單季記錄。三大戰略板塊呈現協同爆發態勢,智慧安防鞏固市場龍頭地位,汽車電子搶灘智能駕駛浪潮,智能手機突破高端影像賽道,多維驅動構築起技術護城河。這份持續超預期的業績表現,不僅印證了國產替代的強勁動能,更昭示着中國半導體企業正從跟跑者向領跑者蜕變。

  國產CIS破局者強勢定義高端影像新標準。思特威以智能手機為支點撬動全球視覺技術格局,2024年其智能手機業務以32.91億元營收貢獻超55%的業績佔比,同比激增269.05%的增速堪稱現象級突破。同年上半年該業務營收增速進一步衝至295.46%,5000萬像素高端CIS產品線營收佔比突破五成,標誌着國產CIS首次在旗艦機型核心部件實現規模化替代。2025年第一季度延續高增長,營業同比108.94%,淨利潤同比1264.97%。

  思特威的5000萬像素產品搭載自研SFCPixel-2技術和PixGain HDR,支持旗艦機主攝/廣角/長焦多鏡頭需求。2024年全新推出SC585XS,為首顆國產化5000萬像素高端CIS,從設計到量產實現本土化供應鏈閉環。作為全流程國產5000萬像素高端旗艦手機應用的圖像傳感器,SC585XS搭載SFCPixel-2、PixGain HDR及AllPix ADAF等技術,展現出高動態範圍、低噪聲、快速對焦、超低功耗等多項優勢性能。

  智能手機領域思特威逐步替代索尼、三星。思特威最新推出的SC585XC,基於28nm Stack,5000萬像素1/1.28英寸手機應用高端圖像傳感器,對標索尼LYT818傳感器,基於同尺寸、同像素。較早推出的5000萬像素傳感器SC550XS,採用22nm HKMG Stack工藝製程,性能對標索尼IMX766,並在功耗、暗光成像、全像素對焦等指標上實現超越。2023年思特威以5000萬像素高端手機CIS市場躋身全球前四,成為小米、榮耀等國產旗艦機的核心供應商。接下來思特威將逐步蠶食索尼和三星在中高端市場的份額,尤其在多攝趨勢下搶佔主副攝市場。

  智能駕駛浪潮催,車載視覺賽道實現國產突圍。隨着智能駕駛技術突飛猛進,CMOS圖像傳感器市場規模迅速擴張。安森美作為車載CIS海外龍頭,長期佔據市場首位,2020年巔峰時期市佔率超過了60%。但是隨着國產CIS廠商的崛起,原本2022年擁有42%市佔率的安森美,2023年市佔率跌到了33%。同年豪威科技全球汽車CIS出貨1.03億顆,全球市佔率為43%,超過安森美成為全球第一。2024年豪威科技繼續保持第一,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達到了44%,出貨量高達1.3億顆,公司營業收入257.31億元,實現淨利潤33.23億元,營收規模與盈利水平雙雙刷新歷史峰值。

  國產廠商除豪威科技外,思特威汽車電子業務以79.09%的同比增速狂飆突進,2024年營收規模突破5.27億元,憑藉7500萬顆車載CIS的出貨量,名列全球第三,撕開國際巨頭長期壟斷的市場缺口。思特威將安防領域的SFCPixel 、近紅外感度(NIR+)技術遷移至車載場景,提升低光性能。其AT系列產品已廣泛應用於L2-L3級智能駕駛系統,2024年通過子公司飛凌微電子推出車載視覺處理芯片,提供「Sensor+ISP」集成方案,降低系統成本。2025年與晶合集成簽署協議並深度綁定,確保Stacked工藝晶圓月產能達4.5萬片,支撐高端CIS量產。

2.4車載鏡頭市場格局生變:一超多強背景下,國產鏡頭廠商搶佔先機

  車載鏡頭國內廠商國產化率提升與供應鏈本土化。舜宇光學作為全球車載鏡頭龍頭,2024年其車載鏡頭首次突破1億件出貨量,同比增長12.7%,並連續多年市佔率超過30%,2024年進一步提升至38%。2025年3月出貨量達982萬顆,領先日本的麥克賽爾、電產三協,韓國的世高。聯創電子和歐菲光快速崛起,以500和195萬顆的出貨量分別排名第二、三名。

  光學鏡頭核心部件逐步替代進口,降低了成本並增強產業鏈自主性。舜宇光學在車載鏡頭領域完成800萬像素加熱車載鏡頭和800萬像素超低反鍍膜車載鏡頭的研發,全球首發800萬像素前視玻塑混合車載鏡頭。作為比亞迪智駕系統的核心供應商,舜宇為其全系車型提供車載鏡頭,並且憑藉其成熟的製造平臺,為比亞迪「天神之眼」攝像頭在短時間內量產,提升生產效率和市場響應能力。

  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自動化生產線降低人工依賴。通過IFMS、PLM、CRM等智能工具系統的導入,有效提升運營管理效率,從傳統的「人管」到「智管」,逐步實現智能化工廠的開發應用,目前組裝自動化覆蓋率超過80%,設備智能化覆蓋率已達到100%。

  聯創電子自主掌握非球面模造玻璃鏡片的模具設計及製造技術,在全球車載ADAS鏡頭市場佔據主導地位。自產模造玻璃鏡片有效降低了製備成本,相比外購企業也降低了採購成本。其擁有全球最大的模造玻璃產能(7百萬/月),技術精度媲美日本HOYA,成本優勢顯著。模造玻璃是800萬像素以上高端車載鏡頭的必需元件,其精度和耐高温性能顯著優於塑料鏡頭,可滿足ADAS系統對成像穩定性的嚴苛要求。

  全球產能擴張,打造完整供應鏈體系。合肥基地獲得國內頭部車企訂單,其中2025年三月出貨量達到300萬顆。墨西哥工廠服務北美市場,越南工廠主攻東南亞及歐洲市場,主要產品是車載鏡頭和高清廣角鏡頭,規劃產能每月100萬至150萬顆。實現就近配套,降低物流與關税成本。

  聯創電子緊抓汽車智能化核心賽道。在車載光學領域,聯創電子作為國內外ADAS鏡頭主力供應商,持續深化與Mobileye、Nvidia 等國際方案商,以及地平線、百度等國內頭部平臺戰略合作,產品成功導入比亞迪、蔚來、吉利等主流車企。

宇瞳光學技術創新,核心技術包括玻璃非球面模壓。子公司宇瞳汽車視覺專注於輔助駕駛光學部件並獲得全球光學市場資源優勢,玻璃非球面鏡片自動化生產最大產能可達到500+萬片/月,塑膠非球面鏡片自動化生產最大產能8000+萬片/月。在前視鏡頭領域,宇瞳玖洲重點開發用於ADAS輔助駕駛系統的光學產品,主要應用於碰撞預警、車道保持和自動巡航等場景。通過應用玻璃非球面鏡片與玻塑混合結構,這類產品在耐熱性、成像清晰度和長期使用穩定性方面表現出色。在電子后視鏡領域,宇瞳玖洲開發出適用於商用車和乘用車的CMS鏡頭解決方案。相較傳統光學后視鏡,其CMS系統通過攝像頭與顯示屏組合能提供更大視角範圍,有效減少盲區。客户層面,產品已進入多家主流Tier 1及整車廠供應鏈,具備規模化交付能力。與比亞迪、特斯拉等主流車企及Tier 1供應商形成深度合作,特別是在比亞迪「天神之眼」輔助駕駛系統中,提供了車載鏡頭、HUD光學件等產品。

三、風險提示

  行業競爭加劇:目前新能源新車型頻出,電車市場競爭加劇,同時油車促銷力度加大,存在行業競爭加劇風險;

  汽車與電動車產銷量不及預期:汽車與電動車產銷量受到宏觀經濟環境、行業支持政策、消費者購買意願等因素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

  法規進展不及預期:量產車高級別輔助駕駛和 robotaxi都有賴於政策的松綁,若政策進展不及預期將拖累行業發展;

  自動駕駛技術進展不及預期:自動駕駛功能表現直接決定了消費者對自動駕駛車型的購買意願,若無法靠近有人駕駛水平將影響滲透節奏;

  主機廠自研超預期:若國內主機廠普遍效仿特斯拉選擇自研芯片及自動駕駛算法,則對后續市場空間有影響;競爭加劇:智駕芯片玩家相對較多,競爭較為激烈,若公司無法有效應對將對盈利和市場地位產生不利影響。

  證券研究報告:《智能駕駛車載視覺專題報告:平價智駕時代崛起,國產替代加速》

報告日期:2025年07月04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