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7 17:39
一周品牌營銷觀察
在2025年盛夏的第一周,營銷行業呈現出一種複雜卻充滿張力的多面景觀:
一邊是,美團外賣用「小龍蝦當工具」的方式,精準切中用户記憶點;
一邊是,lululemon牽手賈玲和汪順,傳遞「不完美也能動起來」的夏日自由主張;
還有閒魚選擇劉宇寧作為品牌首位代言人,激活社區與用户之間的長期情感機制;
更有珀萊雅攜鄺玲玲,以「年輕的祕密」為題,重塑護膚產品的情緒表達。
幾乎在同一時間,這些來自外賣、美粧、電商、運動等不同領域的品牌,都選擇以一種更加「共情」的姿態,與用户接觸。這不僅是暑期旺季的營銷應激反應,更是一次內容與場景之間的新平衡演練。
而我們真正要看的,不只是它們做了什麼,而是為什麼這些做法能起效,以及,它們在向我們傳遞怎樣的品牌新趨勢?
01
梗不只是笑點,更是品牌價值的「壓縮文件」
「霸王盒小龍蝦可以當衣架、鍋鏟、iPhone Pro Max?」
美團外賣在6月30日上線的新廣告,將一盒小龍蝦用超現實的方式「放大」:不僅在視覺呈現上大膽誇張,更在敍事方式上玩轉「工具化類比」梗。藉助社交媒體的病毒傳播效應,小龍蝦的「可食性」瞬間被轉譯為「存在感」。
這類「拿產品當道具」的創意並非首次出現,但美團真正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不只是爲了引發笑聲,而是通過「幽默+比喻」快速壓縮並傳播產品核心價值——
「足量、飽滿、有性價比。」
用户笑完之后,留下的並不是一場視覺遊戲,而是對品牌承諾的認同:「買了不會吃虧,買了就是最大值。」
在這個短視頻算法下人均注意力低於7秒的時代,「梗」是信息密度最大的敍述單位。品牌要做的,是用「讓人想轉發」的語言,傳達「值得信賴」的價值。
02
明星代言,正在從「象徵性面孔」走向「情境性陪伴」
7月1日,閒魚正式宣佈歌手劉宇寧為品牌首位代言人。這條消息在娛樂與廣告雙圈層迅速發酵,但真正的亮點,並不在於誰代言了誰,而在於代言人如何融入社區生態。
不同於傳統代言中代言人只出現在TVC和海報里,劉宇寧的角色更像是一位「閒魚使用者」:他為平臺錄製了專屬開屏視頻、策劃了打卡挑戰,還和用户一起參與「潮物發佈會」和「轉發贏閒魚周邊」等系列互動。
這不是一次單向的信息投放,而是一種「沉浸式身份綁定」。品牌不再只是借用明星流量,而是將明星人格嵌入平臺日常運營中,從而激活一種更具温度、更具黏性的「陪伴感」。
這也意味着,代言的概念正在悄然重構:從「面孔信任」向「場景共存」轉變,從「曝光行為」向「社羣內嵌」進化。
03
lululemon的夏日挑戰:不是「運動感」,而是「參與感」
今年夏天,lululemon發起「夏日樂挑戰」,邀請賈玲和奧運冠軍汪順組成「雙人CP」,鼓勵大眾參與輕運動。在品牌視覺中,賈玲的幽默感與汪順的專業形象碰撞出一種「非典型運動員組合」的獨特氣場。
乍看之下,這是一場「明星搭子營銷」;但在背后,lululemon要傳遞的信息更具策略性:
在社交平臺,「#夏日樂挑戰#」迅速積聚大量UGC內容,參與者不再拘泥於專業動作標準,而是用自我表達方式迴應品牌。
品牌從未如此努力讓用户「感到自己被歡迎」——因為在今天的用户語境中,只有願意被納入的「我」,才願意分享品牌的「你」。
04
「年輕的祕密」,藏在故事里也藏在選擇里
與「整活式傳播」相比,珀萊雅的營銷更像是一場慢熱而温柔的情緒觸碰。
6月30日,珀萊雅官宣泰國演員鄺玲玲為紅寶石系列的「靈感大使」。與以往美粧代言不同,這次傳播主軸圍繞「年輕的祕密」展開,通過短片、文案與人物敍事的方式傳達品牌對「抗初老」與「自我價值感知」的重新定義。
鄺玲玲因其「青春、可愛、篤定」的形象被中國觀眾熟知。她身上「非工業化流量」、「真實成長」的人格魅力,成為年輕女性代入的心靈投影。她不是在賣產品,而是在説「我也和你一樣,在慢慢變好」。
對珀萊雅而言,這次合作不是「獲取流量」,而是「共造身份」。當品牌選擇一個人,也是在選擇與用户共同站在哪個價值立場。
寫在最后:營銷的走向,是關係的重建
綜觀這一周的品牌案例,可以看到一種更值得重視的底層邏輯正在浮現:
真正打動用户的營銷,不是技術的堆砌,也不是預算的堆高,而是 情緒、節奏、關係與參與感的重新構建。
營銷,正在成為一種温柔的連接方式。是品牌走進生活的腳步聲,是用共鳴去替代説服的嘗試,是一次次「我懂你」的傳遞。
在盛夏開啟的這七天里,品牌們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同一個問題:如何成為用户願意靠近、願意分享、願意記住的那一個?
答案可能各不相同,但共通的是,他們都在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像「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