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下半年宏觀環境愈發轉暖 「核心資產」迎來價值重估

2025-07-05 12:04

  來源:紅刊財經

  原標題:「核心資產」價值重估

  張桔

  編輯丨謝長艷

  編者按:

  本周股市上半年交易結束,主要指數全線飄紅,Wind顯示,上半年滬指累計收漲2.76%,深指累計收漲0.48%,創業板指累計收漲0.53%。各種成長類公司輪番粉墨登場,各領風騷兩三月,在3791只股票錄得正收益的同時,漲幅前十的股票基本被醫藥股和科技股囊括。時間的腳步進入2025年下半場,沉寂許久的核心資產有望迎來表現時刻。

  時至年中,各類賣方機構紛紛召開策略會或發佈報告,對下半年股市「指點江山」。其中,券商龍頭之一中信證券的研究觀點尤其令人關注。展望未來一年,中信證券首席A股策略師裘翔表示,中國權益資產有望迎來年度級別的行情。風格上,市場或將出現2021年以來的重大切換,從已經持續4年的中小票題材輪動,轉向核心資產的趨勢性行情。

  「首先,績優股跑輸虧損股的幅度在逐年遞減;其次,目前核心資產具有明顯的相對盈利優勢和極強的經營韌性,盈利拐點相較全部A股已率先出現;第三,具有稀缺性的優質資產赴港上市后有望出現估值溢價,A股資產的港股重估或將成為藍籌發動機,帶動更多的核心資產實現重估。」他強調。

  書面回覆本刊時,前海開源基金執行總經理楊德龍指出,以前的核心資產主要指石油等藍籌股,以及品牌白酒和醫藥龍頭等。而現在隨着經濟轉型,傳統行業在經營上遇到了比較大的困難,而新的生產力通過創新迅速發展,因此,一些新經濟領域的公司成了新的核心資產。

  現在傳統行業的核心資產處於低位區域,目前大約在四分位左右,有較大的上漲空間。」楊德龍進一步指出,「目前我國核心資產性價比較高。舉例來説,滬深300指數是代表核心資產的一個指數,市盈率目前只有13倍,與歷史高點相比估值處於低位(歷史平均估值在15倍以上)。核心資產里的一些傳統行業,比如白酒,市盈率也往往在平均估值之下,大概不到15倍,市淨率同樣如此。從ROE來看,傳統行業的核心資產仍然是ROE最高的,比如品牌白酒雖然受到限酒令以及經濟收入下降的雙重影響,銷售增長放緩,但ROE仍高達20%以上,龍頭企業甚至超過30%。而很多新興產業主要是看未來成長,ROE不高但業績增長率較高,比如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科技股,未來隨着量產,收入可能會有數倍增長。」

  下半年宏觀環境愈發轉暖

  「核心資產」迎來長線配置最佳時點

  從宏觀層面來看,多數機構的看法是下半年對股市更為樂觀。在書面回覆時,重陽投資合夥人寇志偉表示,我們預計下半年中國經濟總體將延續平穩運行的態勢。隨着二季度以來房地產市場的邊際走弱,國常會提出更大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下半年房地產政策有望進一步加力。同時,上半年已經下發的1620億元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在部分地區已經用盡,全年3000億元的補貼額度也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此外,匯總本刊收到的回覆:7月的政治局會議、9月初的閲兵等都有可能進一步提振股市,疊加關税緩和以及9月份美聯儲大概率降息,中國資本市場很有希望迎來寬松期,尤其流動性的補充希望大增。如是分析下,久違的核心資產陣營有望重回聚光燈下的C位。

  從數據來看,Wind資訊顯示,核心資產指數去年下半年漲幅約為11.91%,不過今年上半年的漲幅僅僅約為1.94%,目前該指數的動態市盈率約為13.2倍,市淨率約為1.4倍,雙雙處在歷史較低水平。不過,業內對於核心資產的定義存在分歧,從此前的大盤藍籌到后來的滬深300再到后來的茅指數和寧組合,每個時代的核心資產都有着特定的烙印;如今隨着新質生產力的日益走紅,越來越多做大做強的科技成長股也逐漸躋身於核心資產的行列中。

  對此,鑫元基金相關人士強調:「核心資產值得關注,主要基於兩個邏輯:首先是目前大小市值指數的比價和擁擠度。目前,微盤股的擁擠度處在一個歷史非常高的狀態,4月8日至今,微盤股之所以能不斷創新高,有很大的一路買盤資金是量化私募中性資金。這部分資金能否成為持續的增量,很大程度會取決於存量中性產品的alpha能不能穩定,期指的貼水能否繼續擴大。如果存量產品的alpha衰竭了,期指的貼水收斂了,則存量中性產品的賺錢效應可能會下降,這可能就會導致微盤股擁擠度的釋放,與此相對,上半年的大市值指數的漲幅都還比較微弱,擁擠度指標也並未透支,股債性價比更優。」

  「其次是從下半年潛在增量資金的角度,我們預期對於下半年,有一塊很大的增量資金,很可能是來自保險資金。事實上,過去一年,保險資金持有股票規模從約2萬億元已上升到目前約3萬億元,增幅達到50%。從歷史上看,近一年保險資金入市的邊際幅度創出了歷史之最,用線性外推的思維去看,下半年的流入幅度估計同樣可期,這個是基於一個政策性的邏輯,即今年1月23日監管層要求大型國有保險企業每年要把新增保費的30%投資於A股。」他進一步解釋。

  不僅是公募,券商也看好核心資產在下半年的重估,中信證券在研報中指出,中美歐政策周期有望在年末再次共振上行帶來向上的宏觀彈性,核心資產從2024年三季度就已經體現出明顯的相對經營韌性,但相對小票和題材的高估值而言,定價並不充分。A股優質公司在港股上市,未來潛在的外資迴流,公募考覈新規的逐步落地,都會逐步改善市場生態,好公司和差公司之間的分化會超過所謂的「好行業」和「差行業」的分化。我們判斷風格上也會發生2021年以來的重大切換,從持續4年的中小票題材輪動,轉向核心資產的趨勢性行情。

  那麼,站在2025年年中的時間點上,究竟應該如何重新定義核心資產呢?「行業地位的前三、技術壁壘的顯著,以及現金流的穩定。」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強調篩選標準。文首提到的Wind核心資產指數成份股為333家,甚至超過了滬深300指數的成份股家數;不過在外資機構眼中,他們則言簡意賅地提出了其看好的中國公司,也就是他們眼中的核心資產。

  比如外資高盛近日在發佈的報告中,提出了中國民營企業十巨頭的概念,它們分別是騰訊、阿里巴巴、小米、比亞迪、美團、網易、美的、恆瑞醫藥、攜程、安踏。

  對此,知名經濟學家李大霄表示:「國民經濟的支柱就是核心資產,其具備的明顯特徵是央國企、低估、高股息等等。」不過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看法不同,他強調:「在新質生產力的大框架下,核心資產的內涵與外延已發生顯著變化。核心資產必須緊密關聯主導產業,而當下的主導產業正朝着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方向邁進。技術,特別是硬科技,已成為核心資產的核心要素,是推動產業升級與發展的關鍵力量。」

  「同時,核心資產所涉及的產品或服務,其需求應具備大眾化特徵,擁有廣泛的市場基礎,才能支撐企業的持續增長。此外,要素的內生性也至關重要,企業需依靠自身的創新能力、管理水平等內部要素實現發展,而非過度依賴外部資源。」他進一步表示。

  傳統核心資產陣營邏輯出新

  茅指數、寧組合中低PE\PB標的浮出水面

  楊德龍分析:「如今核心資產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內涵來説,核心資產是指能夠代表中國核心競爭力的優質資產。除了傳統的白馬股仍然是核心資產之外,外延擴大到了一些科技創新企業,比如科技互聯網巨頭、人工智能加消費產生的一些細分龍頭企業,例如人形機器人、無人駕駛、新型半導體等。某個行業如果要跨入核心資產歸類的話,首先是這個行業要能夠代表經濟轉型方向,是經濟轉型受益的領域;其次是要具有比較大的發展潛力,未來有望成長為巨頭;第三是要能給股東帶來長期的比較可觀的回報;第四是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盤歷史,僅就內地股市的核心資產來説,其形成的過程與機構習慣的抱團作戰風格有關。浙商證券的研報指出,權益市場共有四輪相對明確的機構「抱團」行情:1)2006—2009年「抱團」金融地產;2)2010—2013年「抱團」食品飲料;3)2013—2015年「抱團」科技成長;4)2019—2021年「抱團」核心資產,始於前期調整后估值修復與流動性持續充裕,終於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抬升與估值破裂。

  由此,在科技股浪潮湧動之前,僅就內地的核心資產來看,應運而生的茅指數和寧組合最具代表性,但當前它們的情況又如何呢?這里以更具代表性的茅指數為例,Wind茅指數去年全年上漲約為7.28%,一舉扭轉了此前三連跌的走勢,但今年到目前僅僅小幅上漲了大約0.85%。覆盤近幾年的走勢,其在2020年時曾經成功實現過年度翻倍。

  具體到標的來看,該指數目前共有37只成份股,其中不僅有美的集團雲南白藥瀘州老窖格力電器五糧液愛爾眼科三一重工、恆瑞醫藥等傳統的主板價值藍籌公司,而且也有科沃斯石頭科技豪威集團金山辦公中芯國際等偏新進成長起來的科技成長新貴。

  從數據來看,根據Wind資訊的統計,先從PE-TTM來看,成份股中最高的是中芯國際的PE大約151倍,而不算負值的話,暫時最低的則是格力電器的大約7.8倍;再看PB-LF,成份股中僅有的「破十」公司是金山辦公,而暫時最低的是萬華化學的大約1.77倍;最后看EPS,成份股中最高的是寧德時代的11.89倍,暫時最低的則是愛爾眼科的0.40倍。(均不統計負值)

  那麼,這里本刊以市盈率在20倍以下、市淨率在3.5倍以下的標準來篩選上述成份股中的潛力標的,能夠入選的公司包括了美的集團、雲南白藥、格力電器、招商銀行、萬華化學、海爾智家中國移動中國人壽、瀘州老窖、五糧液、立訊精密藥明康德等十二家公司。

  當然,看似性價比稍遜一籌的茅指數成份股也有驚艷者,這背后的原因無外乎行業景氣度的提升和個股在產業層面的突破,比如被譽為「藥茅」的恆瑞醫藥。今年的一大看點就在於它和百濟神州的創新葯一哥之爭,目前兩家公司的市值差距不到十億元,難分伯仲。雖然百濟神州的國際化路線風生水起,不過老牌龍頭恆瑞醫藥也有自己的「祕密武器」。

  最新的公告顯示,6月30日,國家藥監局官網顯示,恆瑞醫藥的1類新葯、高選擇性JAK1抑制劑硫酸艾瑪昔替尼片(商品名:艾速達®)新適應症獲批,適用於成人重度斑禿患者。這是繼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特應性皮炎三大適應症后,艾瑪昔替尼在今年連續斬獲的第四大適應症,而這不過是恆瑞醫藥超強綜合實力的冰山一角。

  匯總此前公司財報可見,其堅持科技創新和國際化雙輪驅動發展戰略,業績穩健增長。恆瑞醫藥始終錨定創新研發,累計研發投入達460億元,目前在全球設立14個研發中心,全球研發團隊超5500人;已在國內獲批上市20款新分子實體藥物(1類創新葯)和4款其他創新葯(2類新葯),90多個自主創新產品正在臨牀開發中,並在國內外開展了約400項臨牀試驗。公司2024年年報披露了未來三年預計獲批上市的47項創新成果,包括HER2 ADC、GLP-1藥物等重磅產品,創新葯研發已形成了上市一批、臨牀一批、開發一批的良性循環。

  疊加考慮到當前國家對創新葯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和即將到期的專利懸崖對公司的遠景誘惑,賣方機構對該公司普遍看高一線,給予「強者恆強」的肯定評價。

  當然目前老牌核心資產分化明顯,泉果基金公募投資部總經理剛登峰表示,雖然一部分核心資產中的公司還沒走出來,但是他們的產業趨勢也在向好變化,只不過資本市場關注度暫時不太高。我覺得這部分資產總體來看錶現不如另外兩類資產(高股息、小盤股)的主要原因,是現在的增量資金有限,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增量資金流入。

  科技成長領域「遍地開花」

  快速成長下核心資產陣營擴容在即

  除去茅指數和寧組合外,在近兩年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大科技中的諸多新一代「核心資產」標的呼之欲出。在書面回覆本刊時,創金合信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強調:「從長期邏輯看,創新是價值創造的最核心動力。機器人、大模型、創新葯、新消費等領域因創新而蓬勃發展,雖然當下部分公司難稱核心資產,但也展現出了高成長性。真正的核心資產應具備持續創新能力,借創新開拓新市場、創造新需求,驅動業績與價值提升。創新力不足或滯后的企業,難以在動態市場中維持核心資產地位。」

  對此,剛登峰指出,核心資產的定義以及所代表公司不斷更新,是由於如果企業缺乏了創造價值的能力,會不斷地在自身財務報表體現出來,比如市場關注的股東回報高、競爭力強,這些指標會隨之衰落。因此只有堅持創新、保持競爭力的公司,才能在一輪輪的經濟周期中證明自己。

  無獨有偶,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楊德龍,他強調指出,未來經濟轉型受益的核心資產仍然是聚焦創新行業的一些核心資產,比如説像人形機器人、無人駕駛、科技互聯網這些領域。

  例如,在大科技細分賽道的算力領域,「易中天」作為三大龍頭已為人所熟知,此外今年快速崛起的勝宏科技也成為賽道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這家位於廣東惠州的PCB公司走紅靠的是紮實的業績。

  先看去年的業績,2024年,勝宏科技全年營業收入達107.31億元,同比增長35.31%;淨利潤11.54億元,同比增長71.96%,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公司通過佈局AI算力、汽車電子等高價值領域,實現了業績的持續增長。究其業績優異的原因,主要包括了AI服務器需求爆發、全球化戰略推進、研發投入持續加碼等三因素。

  再看今年一季報,勝宏科技2025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3.12億元,同比增長80.3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9.21億元,同比增長339.22%。這一高增長主要得益於公司在AI服務器相關產品領域的批量生產及交付能力提升。最新,該公司的PE-TTM已經飆升至67.7倍,最新市值突破千億遠超天孚通信

  對於勝宏科技,賣方報告已經給出了全球AI PCB龍頭的稱謂,勝宏科技的崛起也折射出人工智能時代的算力機遇。而AI邏輯不僅讓勝宏這類雙創公司發展一日千里,或許距離核心資產僅差臨門一腳;同時也讓大科技中相對偏傳統的行業「老樹開新花」,比如電信運營商。

  曾幾何時,電信的創新邏輯似乎總是隨3G\4G\5G的迭代而演變,但如今AI雲計算行業迎來景氣上行周期,電信運營商作為國內雲計算市場的重要參與方,迎來新一輪成長機遇,引發市場對電信運營商雲業務的價值重估。

  華泰證券在最新研報中指出,就核心資產而言,低估值穩增長資產有望迎價值重估機遇。下沉到電信運營商來説,經營業績穩健,AI雲業務迎重估機遇。具體到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在2024年年報業績會上表示,公司AI雲業務發展進一步提速,總體GPU利用率由2024年的20%增長至2025年3月的68%,資源售賣率達到77%;中國電信表示公司智算資源使用率超過90%,雲業務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增強。

  「我們也同時觀察到2025年一季度電信運營商均迅速擴張了智算儲備規模,例如,據2025移動雲智算大會,中國移動已建成智能算力43EFLOPS(FP16),相比2024年底的34EFLOPS有明顯增長;中國聯通2025年一季度智算規模達到21EFLOPS,較2024年末提升4EFLOPS,反映出下游市場對智算雲服務的旺盛需求。」該報告進一步指出。

  港股潮湧下核心資產「南下」

  新消費公司追隨互聯網巨頭進入池中

  根據香港交易所數據,截至6月30日,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額超過1050億港元,穩居全球資本市場榜首。以寧德時代為例,其在港上市創下多項紀錄:香港公開發售超額認購超150倍,集資總額超400億港元。

  並且,其掀起了一輪硬科技的赴港上市熱潮。目前,這一賽道包括天域半導體、峰岹科技天岳先進納芯微、澤景電子等企業已遞交赴港上市申請。與此同時,新消費中的多家企業也掀起了奔赴香港上市的熱潮,古茗、蜜雪集團、滬上阿姨等品牌相繼在港交所掛牌,老鄉雞、三隻松鼠等也遞交了上市申請。由此,A股的龍頭企業採用雙平臺模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從而也帶動核心資產領域的公司進一步實現價值重估。

  而在今年百花爭艷的港股市場中,不僅有互聯網龍頭等持續搶眼,而且也有18A創新葯公司股價漲幅可觀,另外就是硬科技和新消費這類新核心資產成為風景。從大類的賽道屬性來看,半年之交機構更為看好哪一領域的機會呢?這直觀體現在所看好的對應指數上。

  對此,剛登峰指出:「以恆生科技為代表的這批公司,從質地、未來產業結構發展趨勢來看,都代表了未來中國經濟極具潛力的方向。我認為無論是縱向的估值水平,還是橫向跟另外兩類資產對比,都還是挺有吸引力的,只不過需要一些契機,包括自身經營周期的改善、對股東回報的重視上形成正循環和飛輪效應,我認為未來會出現一個時刻迎來屬於他們的資產重估機會。」

  雖然賽道層面或許硬科技集體的贏面更大,但從個股層面來看,新消費中的「三朵金花」泡泡瑪特、老鋪黃金、毛戈平無疑是上半年焦點中的焦點,尤其是憑藉Labubu效應出盡風頭的泡泡瑪特,其被譽為年輕人的塑料茅臺。Wind資訊數據顯示,其今年上半年的漲幅達到了197.38%。

  從財報來看,無論是去年年報還是今年一季報,泡泡瑪特的海外業務都表現得相當搶眼:2024年泡泡瑪特海外市場延續高增長態勢,中國港澳臺及海外業務營收50.7億元,同比增長375.2%,收入佔比提升至38.9%。線下門店數量增至130家(含合營),機器人商店達到192台(含合營及加盟)。自2018年佈局海外並逐步推動全球化戰略,泡泡瑪特的業務版圖已遍及全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2024年,泡泡瑪特在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意大利、西班牙五個國家開設了首家線下門店,同時在全球多地的地標性位置如曼谷最大的購物中心MEGA BANGNA、越南巴拿山樂園、英國牛津街、美國聖地亞哥等地成功開設了特色主題店與旗艦店,進一步增強了國際影響力。7月,泡泡瑪特入駐巴黎盧浮宮,成為首個進駐該頂級藝術殿堂的中國潮玩品牌,系列舉措大幅提升了泡泡瑪特的全球品牌勢能。

  與此同時,公司的海外市場線上渠道同樣表現不俗,全年營收14.6億元,同比增長834%。其中,海外官網收入佔比最高,營收5.3億元,同比增長1246.2%;Shopee聚焦東南亞多個國家,營收3.2億元,同比增長656.0%;TikTok平臺渠道增速最快,營收2.6億元,同比增長5779.8%。進一步看今年第一季度財報,泡泡瑪特海外業務收益同比增長475%~480%,其中,亞太區(除中國以外的其他亞洲及大洋洲國家和地區)同比增長345%~350%,美洲區同比增長895%~900%,歐洲區同比增長600%~605%。

  書面回覆時,公司人士強調:「2022年開始,泡泡瑪特開始重點發力海外市場,將出海作為業務拓展的重點,願景是全球領先的潮流文化娛樂集團,成為世界的泡泡瑪特。近年來,泡泡瑪特海外DTC戰略不斷深耕,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商場、知名街區都紛紛開出了泡泡瑪特的線下門店。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其表現持續吸睛,部分門店的單店營收在全球門店中位居前列。未來,公司將繼續堅持向上努力、向外看,依託其全球化藝術家運營體系,為更多全球消費者帶來美好的IP消費體驗。」

  行業集中度提升成關鍵信號

  四大細分方向核心資產值得格外關注

  剛登峰表示:「從行業趨勢角度,應該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向:一是,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鏈龍頭,已經體現出業績企穩加速的跡象;二是,風電領域,越來越多的公司正走出底部、形成趨勢;三是,家電行業,伴隨着政府補貼,已經有公司展現出比較好的經營態勢;四是,出海領域中的出口公司的經營態勢也不錯;五是,新消費領域中,通過差異化競爭形成優勢的公司。目前已經有一些領域走出來了,不過與國內需求關聯度大的行業還是面臨比較大的壓力。」

  那麼,問題就變成哪些行業的集中度提升了呢?財通證券最新研報指出,2021年盈利下行周期以來,供需格局調整,超過半數的行業經歷了新一輪洗牌,一級行業維度,當前相較於2021年,有17個行業的CR8(八分位數指標,指的是市場中前八大企業的市場份額之和。CR8的計算方法與CR4類似,只是考慮了更多的企業,更全面地反映了市場的集中程度。)出現下降,集中度改善的行業14個。集中度下降幅度較大的主要集中在龍頭市佔率較低的行業,例如機械、電子、環保和化工,由於內部細分賽道較為分散、大部分為中小上市企業,行業格局穩定程度低。集中度上升的行業大多與政策監管趨嚴相關,例如地產和建築受到「三道紅線」影響,軍工與反腐有關,醫藥主要原因在於集採,傳媒則是牌照發放階段性收緊。

  「其中,四大細分方向出現行業集中度顯著提升,一是,技術密集與創新驅動型行業,例如半導體、自動化設備等;二是,高進入壁壘與規模效應顯著行業,例如軌交設備、工業金屬、水泥、油氣開採等;三是,受益於外需拉動的方向,包括工程機械、小家電、文娛用品、航運港口等。四是,品牌效應與渠道能力突出的消費品,如個護、調味發酵品、專業連鎖、白色家電等。」財通證券研報如是強調。

  研報同時提醒:「部分行業龍頭在現金流方面對行業擠佔較大。從固定資產和經營現金流情況來衡量頭部公司的造血能力,除了非金屬新材料和軌交以外,大部分市佔率改善的頭部公司能夠保證固定資產投入與經營回款方面的正循環。小部分行業CR3顯示出較高話語權,例如飼料領域龍頭可以通過50%的供給來獲得70%的經營回款,行業內非龍頭的現金流受到一定擠佔。這類行業還包括電機、金屬新材料、專業連鎖、航運港口、煤炭開採等傳統行業。」

  此外,銀行板塊成為核心資產也得到較為一致的共識。楊德龍指出:「‘國家隊’大力配置的銀行股,因為金融板塊普遍都有盈利穩定、估值低、分紅率高的特點,比較適合大資金配置。此外,銀行在國民經濟的地位一直非常高,因為它是我國企業主要的融資渠道。與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股不同,房地產還有實業屬性。所以銀行不是替代房地產,而是銀行的盈利穩定性相對比較高。」

  對此,上海一位不願具名的機構人士分析,銀行的「核心」地位更多體現在金融安全、經濟穩定器的戰略層面,而非替代房地產的產業帶動作用。銀行逐漸從「地產依附者」轉型為「跨周期調節中樞」,通過服務實體經濟多元領域加快自身高質量發展,其將隨「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金融)深化而強化,但需通過科技降本、風險精細化管控鞏固優勢。同時地產的支柱作用正在弱化,但尚未被完全替代。兩者將在「脱鈎-互補-協同」的動態平衡中,共同支撐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機構調研曝光青睞程度

  這些核心資產受歡迎指數狂飆

  以比亞迪為例,今年以來總共舉行了11次調研,包括現場會議、網絡會議、視頻會議等多種形式。以6月30日最近一次的調研來看,賣方機構也是圍繞着公司基本面的方方面面來提問。比如在回答關於公司近期銷售情況時,比亞迪方的回覆是:「2025年比亞迪5月份銷售382476輛,同比增長15.3%,其中,乘用車及皮卡海外銷售88640輛,比亞迪汽車王朝丨海洋銷售348393輛,方程豹汽車銷售12592輛,騰勢汽車銷售15806輛,仰望汽車銷售139輛。」

  而在回答公司現投放運營的汽車運輸船有幾艘時,公司方的回覆是,2025年6月24日,比亞迪第六艘汽車運輸船「BYDCHANGSHA」交船及命名儀式在江蘇海門盛大舉行。目前,比亞迪投放運營的「EXPLORERNO.1」、「BYDCHANGZHOU」、「BYDHEFEI」、「BYDSHENZHEN」及「BYDXI’AN」已經運載超過7萬台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前往世界各地。「BYDCHANGSHA」的加入,將為比亞迪及中國汽車的全球化進程注入新的動力。

  此外,本刊注意到,在近幾期的調研中,圍繞比亞迪在各國的出口情況,各路機構也競相提出了諸多問題,而公司方給出的是一串又一串喜人的數字。

  對比來看,PCB龍頭股之一的滬電股份也是頗受機構青睞的一家公司,從年初至今共舉行了19次調研;而作為與「易中天」同時期成名的公司,其單次的參與機構數明顯更勝一籌,甚至在今年的4月9日創出了137家機構參與的較高峰值。

  從最近一次於6月26日的調研中,公司披露了整體經營策略乃至資本開支和市場情況。在介紹資本開支情況時,滬電股份表示:「AI驅動的服務器、數據存儲和高速網絡基礎設施需求增長以及新興應用領域的拓展為行業帶來發展機遇,市場上相關高階產品的產能供應並不充裕,公司近兩年已加大對關鍵製程和瓶頸製程的投資力度,預計2025年下半年產能將得到有效改善。公司近兩年加快資本開支,現金流量也有相應的體現。」

  「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現金流量表中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約6.58億元。除了連續實施技改擴容外,公司在2024年四季度規劃投資約為43億元新建人工智能芯片配套高端印製電路板擴產項目已於近期啟動建設,預期該項目的實施能進一步擴大公司的高端產品產能,並更好地配合滿足客户對高速運算服務器、人工智能等新興計算場景對高端印製電路板的中長期需求,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提高公司經濟效益。」公司進一步表示。

  總結來看,北京知名公募基金某投資人士強調,當前市場正處於傳統核心資產估值修復與創新型核心資產價值重估的雙重邏輯驅動下。投資者需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在低估值防禦板塊與高景氣成長板塊間動態平衡,同時關注核心資產通過併購整合、生態合作等方式實現的創新力躍遷,這種「傳統+創新」的複合增長模式,或將成為未來核心資產價值提升的關鍵變量。 

  本文已刊於07月05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文中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作買賣推薦)

責任編輯:江鈺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