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民企將成為維護能源安全「生力軍」

2025-07-07 01:08

轉自:中華工商時報

    我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由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兩部分組成,具體分為政府戰略儲備、企業義務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的三個層次。政府戰略儲備由國家直接控制和管理,企業義務儲備由法律規定的企業承擔,而企業商業儲備則由市場自主管理。

    2025年以來,隨着央企和民企在石油商業儲備領域共同發力,該體系建設正取得長足進步,將更加完善,民企在該體系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成為能源安全的「生力軍」。

    凝聚共識,加強石油商業儲備

    在央企方面,今年2月11日,中國石油成立中石油(北京)商業儲備油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達42.1億元,致力於推動原油儲備庫建設和煉化業務升級,提高國家原油商業儲備能力。2月19日,中海油成立中海油石油商業儲備(雄安)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8億元,着眼於雄安新區的未來發展及大榭商儲項目的推進,計劃助推當地能源產業協同發展。

    在民營方面,近日,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商業儲備分會成立大會在濟南舉行,山東東明石化集團當選爲主任單位。會議指出,當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調整,「雙碳」目標與能源安全保障對石油儲備提出更高要求。民營企業憑藉機制靈活、效率優先的優勢,可通過參與商業儲備填補國家戰略缺口,將成為維護能源安全的「生力軍」。

    全聯石油業商會祕書長馬莉表示,商業儲備分會成立,豐富了全聯石油業商會服務民營企業的平臺矩陣,未來將吸引更多民營企業聚焦商業儲備事業、助力商業儲備行業高質量發展,為國家多元化儲備體系建設貢獻民營企業智慧與力量。

    「凝聚共識是發展的基石,商業儲備分會成立,既是民營企業主動融入國家能源安全大局的生動實踐,也標誌着民企參與商業儲備事業從分散探索邁向制度化、協同化、規範化實踐階段。」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全國工商聯化工與材料委員會主席、東明石化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李湘平表示,商業儲備分會必須始終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核心,要服務大局、勇擔使命、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商業儲備分會要聚焦國家需求、找準發展突破口,強化協同創新、搭建政企溝通橋樑,提升行業效能、創新儲備發展模式。

    李湘平指出,未來10年將是商業儲備向民企開放的「藍海十年」,商業儲備分會要全力打通民企參與路徑、推進創新實踐、服務行業生態,為國家能源安全保障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商業儲備分會成立,是響應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民營企業主動融入國家石油儲備體系、服務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新當選商業儲備分會主任委員,東明石化黨委副書記、董事範建民表示,未來,商業儲備分會將堅持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為使命,緊緊圍繞「堅持政策協同、堅持平臺賦能、堅持創新驅動、堅持標杆」,推動民營企業參與並助力政府儲備、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和生產經營庫存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實物儲備、產能儲備和其他儲備方式相結合的油氣儲備體系,在服務國家能源安全的體系建設中勇挑重擔,在推動商業儲備行業高質量發展中彰顯民企擔當。

    推動油氣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石油的高依存度及地緣政治風險,要求通過商業儲備增強安全保障,降低經濟風險。鑑於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1.9%,且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導致供需波動加劇,商業儲備顯得尤為重要,它能有效補充國家戰略儲備,進而降低經濟運行風險。

    商業儲備符合國家能源法及「十四五」規劃的戰略目標,可提升儲備體系及行業整合。在能源法中,國家已明確將能源安全作為首要任務,而「十四五」規劃更強調了完善儲備體系的重要性。通過成立專業化公司來整合行業資源,不僅能夠提高儲運效率,還能進一步推動油氣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有媒體報道稱,當前,中國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已突破5億桶,相當於90天淨進口量的安全線。這個數字背后是獨具特色的「商業儲備+戰略儲備+企業周轉」三級體系,其中民營儲油設施佔比達到37%,形成政府與市場協同保障機制。

    「從國際經驗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儲備體系,包括政府儲備、機構儲備和企業儲備。」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學者管清友認為,中國民企擁有很大的儲備空間,而且是現成的,如果能夠抓住時機,把信譽好、實力強的民營油企納入國家石油儲備體系,能夠起到節約時間、雙管齊下的作用,管理成本也會大大降低。

    「商業石油儲備在調節市場方面能夠發揮更為靈活的效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柏強認為,我國應該加快商業石油儲備的建設速度,規模至少應該大於國家戰略儲備,但也應該按照我國的國情、制度、財力等客觀情況,本着循序漸進的原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