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投資50萬,一年仍未盈利」,第一批日咖夜酒開始關店?

2025-07-05 10:16

曾經被年輕人追捧的日咖夜酒,如今不香了?

在杭州、成都、貴州等地,本該生意紅火的旺季,不少店鋪卻都掛出轉讓信息。

我瞭解到,有人投入50多萬,苦撐一年仍未盈利;有的聽勸不停整改,還是沒生意;更多門店撤下酒單,迴歸純咖啡老本行。

從現象級走紅到轉型收縮,日咖夜酒正在發生什麼?

一批日咖夜酒,開始關店了

「白天清醒,晚上微醺」,近幾年,日咖夜酒以「早C晚A」的概念迅速走紅,一時成為飲品行業的「流量擔當」,吸引了大量創業者入局。

然而,隨着市場逐漸飽和、消費者新鮮感消退,這一模式正經歷大浪淘沙的考驗。

投資50萬,一年沒看到盈利

2023年年底,重慶的陳琳和兩位合夥人湊齊50萬元啟動資金,在重慶江北區商業街,開了一家融合咖啡與創意調酒的複合門店。

「當時網上熱度很高,覺得這是穩賺不賠的生意」,陳琳表示,剛好有個合夥人有經營咖啡店的經驗,大家合計在咖啡基礎上加酒吧,一份房租賺兩份錢。

產品走精品路線,咖啡定價15~40元,晚上供應雞尾酒,價格在35~70元。

開業后,門店並未如預期般火爆,反而成了整條街的「背景板」。「同一條街上的咖啡店每天流水是我們的兩倍,而酒吧時段客流更少,有時候一晚上只有兩三桌。」陳琳表示。

撐到第四個月時,團隊已萌生退意。「每天睜眼就是成本壓力,房租、人工……但放棄又覺得不甘心,畢竟投入了全部積蓄。」

陳琳説,夏季來臨時,他們決定再拼一把。「想着天氣熱了,夜生活需求會起來,結果只是勉強保本。」今年2月,她們下定決心關了這家店。

堅持一年,還是迴歸咖啡

陳琳的案例並非個例。一位浙江的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稱:「日咖夜酒咖啡吧終於還是‘倒閉了’」,他經營的SISILI Cafe Bar僅堅持了一年。

回顧創業經歷,他坦言最大的問題是產品太多卻缺乏亮點。「沒有一個類目出挑,本來很有品質的咖啡,淹沒在其他產品里,沒有佔據消費者的咖啡必選項。」

如今,他決定砍掉多余品類,重新裝修門店,專注做咖啡。

不停調整,還是沒生意

和上面兩個案例不同,廣州的Cerberus日咖夜酒仍在堅持調整。今年4月,店主在社交平臺發文求助:「聽勸,還是沒生意。」

他透露,此前已經根據顧客反饋重新調整了燈光氛圍,並簡化了吧檯裝飾,但效果依然不理想。在這條筆記中,他誠懇徵集新建議,並表示一定聽勸!

評論區很快湧入近百條評論,有人説「桌子不行」,有人評價「椅子難受,換成軟的」,還有人建議他買點植物裝飾一下,要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喝酒……

也有網友直言:「別聽大家的了,越折騰越浪費錢,這個模式就沒見幾個成功的,考慮一下止損吧。」

憑藉解壓輕松的社交氛圍,「日咖夜酒」曾長期霸屏社交平臺。

相關話題在小紅書的瀏覽量達1.4億次,在抖音近3億。從一線城市到縣城,「早C晚A」的門店招牌隨處可見,不僅創業者扎堆湧入,就連星巴克、Tims天好咖啡、Seesaw Coffee、M Stand等連鎖品牌也紛紛佈局。

但如今,在杭州、成都、貴州等地,本該是消費旺季,不少日咖夜酒店鋪卻悄然掛出轉讓信息。頭部品牌的嘗試,也大多停留在概念店或區域試點階段,擴張遠低預期。

線上線下冰火兩重天背后,究竟隱藏着怎樣的真相?

表面熱鬧,其實兩頭都抓不牢

看起來消費熱情高漲,為什麼開店之后,生意反而一般呢?我與很多經營者溝通后,發現了幾個問題:

1、兩者的空間體驗很難兼容,「白天不懂夜的黑」

咖啡更多講究「第三空間」的松弛感,酒吧追求「夜間社交」的沉浸感。

所以大多數咖啡館會在燈光和軟裝上用更多的暖色調,營造明亮通透的安靜環境;而酒吧則偏愛暗調燈光和金屬質感,強調情緒釋放與社交張力。

一位空間設計師表示:「這就像白天和黑夜需要不同的濾鏡,不能簡單粗暴地疊加。」

有消費者反饋説:「如果一家店白天是咖啡館,晚上變酒吧,我晚上絕對不會去,白天把空間都看透了,晚上哪還有新鮮感。」

「做日咖夜酒不是簡單的加兩臺冰箱,放幾組精釀,就可以賣酒了。」一位從業者表示,不是所有咖啡店都能做好日咖夜酒,如果定位不清晰,既要又要,結果一定會兩頭不討好。

2、「產品線鋪得太開,反而讓消費者記不住」

一位資深咖啡從業者坦言,當咖啡不夠專業,酒水又缺乏特色,顧客自然找不到選擇的理由。

上述SISILI Cafe Bar主理人在覆盤時,也提到這一點,如果產品太多就會缺乏亮點,很難佔據消費者的必選項。

不少網友直言:「放着大把的精品咖啡店不去,誰會去賣酒的地方點咖啡」「對於咖啡愛好者來説,這種店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專業」。

看着熱鬧,其實兩頭都抓不牢,盲目跟風下低估「雙品類運營的複雜度」,纔是壓垮很多中小玩家的關鍵。

3、消費者為「獵奇」而來,流量放大的是偽需求

很多創業者入局的原因,是社交平臺上消費者對「日咖夜酒」的討論很熱烈。

然而,流量背后,真實需求卻並不如想象中那麼旺盛。

「我們高峰時晚上可以接待100多位顧客,現在日常不到20人。」一位日咖夜酒店主透露,「社交平臺帶來的都是‘快門顧客’,拍完照就走,根本不會二次消費。」

消費者的真實反饋是:「去一次發朋友圈就夠了,客單價這麼高,誰會天天去。」

這種現象屢見不鮮,當大部分消費者為獵奇而來,而非為真正的需求買單,部分門店終將淪為「一次性生意」的犧牲品。

「做兩個品類,操十倍的心」

隨着咖啡競爭日益激烈,「咖啡+」一度成為品牌的破局稻草。

咖啡+茶飲、咖啡+餐食、咖啡+書店、咖啡+健身、咖啡+服裝、咖啡+拍照……「萬物皆可加咖啡」的本質是多滿足一種需求,多一份收入,讓自己活下去。

日咖夜酒受到追捧主要在於,增加一個品類,能多賣一份錢;延長營業時間,提高空間的運營效率。但從當下的市場反饋來看,這一模式對創業者而言更多是一場博弈。

我們看到,至今這個賽道沒有跑出規模化品牌。頭部連鎖玩家的試水也比較謹慎,市場缺乏標杆品牌的示範效應。

很多從業者也意識到,這個模式絕非簡單「咖啡+酒」的物理疊加,而是供應鏈、場景、經營能力的全面重構。

「做兩個品類,操十倍的心」,正如一位已閉店老闆的感慨,從門店設計、人員技能,到物料庫存,每個環節都在成倍放大管理難度。

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認定「日咖夜酒」這個模式不好,只是這門生意賺錢的門檻比很多人想象的高很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咖門」(ID:KamenClub),作者:伍月,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