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交銀施羅德基金成年內規模縮水最嚴重公募 袁慶偉時代的挑戰:「銀行系權益標杆」的困境與靈魂三問

2025-07-04 22:09

  轉自:金融界

  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行業規模波動加劇,而作為國內首批銀行背景基金公司之一的交銀施羅德基金,其規模縮水幅度引起投資人關注。據WIND數據,截止6月30日,該公司規模降至4705.22億元,較2024年末的5374.22億元,上半年鋭減669億元,降幅達12%。這一下滑幅度不僅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更使其成為年內規模縮水最為嚴重的基金公司。

  而從交銀施羅德基金的規模變化,也引發對銀行系基金發展路徑的深度反思。

謝衞時代:從「權益標杆」到「規模之巔」的輝煌軌跡

  交銀施羅德基金恰逢掌舵人更迭關鍵節點。6月初,公司完成重大人事調整:執掌帥印六年、在交銀體系內深耕十七載的元老級人物謝衞,正式卸任總經理一職,轉任資深專家;接棒者袁慶偉,則是一位擁有純正交通銀行血統的資深干將,此前擔任交通銀行總行金融機構部總經理兼資產管理業務中心總裁。

  謝衞的任期,幾乎貫穿了交銀施羅德從行業新鋭成長為「權益投資標杆」的輝煌歲月。這位參與過「老十家」富國基金籌建的公募老將,自2008年加入交銀施羅德任副總,並於2019年2月升任總經理。

  在他的主導下,尤其是在擔任總經理的中期,公司實現了令人矚目的規模躍升與品牌重塑。Wind數據清晰勾勒了這一軌跡:公司總管理規模從2018年末的1547.49億元一路攀升,在2022年中期觸及5960.85億元的歷史峰值。

  尤為關鍵的是,謝衞時代成功打破了市場對「銀行系基金=固收為王」的刻板印象。至2021年,交銀施羅德的權益類基金(股票型+混合型)佔比一度逼近40%,這一比例遠高於銀行系基金公司普遍不足10%的平均水平,被市場譽為「銀行系中的權益投資標杆」。

  其權益投資的長期實力也得到驗證:海通證券數據顯示,2014-2024十年間,交銀施羅德權益基金絕對收益達274.98%,在12家可比大型基金公司中高居榜首。2022年末,其主動權益管理規模突破1700億元,躋身行業前十,標誌着其權益投資能力與市場號召力的巔峰時刻。

「精品店」體系承壓:權益業績大滑坡與規模結構惡化、盈利腰斬

  支撐交銀施羅德昔權益投資榮光的,是其着力打造的「精品店」式權益投研體系。公司通過內部培養機制,成功孕育瞭如沈楠、韓威俊、劉鵬等中生代干將,以及曾叱吒風雲、被市場冠以「交銀三劍客」美譽的王崇、何帥、楊浩等明星基金經理。正是這批人才在2020年前后的結構性牛市中,驅動了公司權益規模的爆發式增長。

  然而,近兩年來,這套曾經成功的模式正經歷嚴峻考驗。業績的持續性滑坡、以及規模下滑成為公司運營中的痛點。

  據Wind數據,截至2025年7月3日,在交銀施羅德旗下58只具有近三年可比數據的主動權益基金中(包括QDII、FOF,只統計初始基金),41只產品(佔比70%)近三年收益率為負,其中17只產品虧損幅度超過20%。

  在交銀施羅德基金當前管理規模排名前十的主動權益產品中,7只近三年回報為負值,4只期間跌幅超過20%,此外還有7只產品最大回撤超過30%,反映出核心產品線整體表現乏力。

  昔日耀眼的明星經理亦難挽頹勢。「三劍客」的境遇頗具代表性:楊浩、王崇在2021年市場風格切換后表現即顯疲態,何帥自2022年末起近乎「All in」醫藥股,這一高度集中的押注在2023年醫藥板塊深度調整中遭遇重創,此后業績表現難見起色。

  業績的持續低迷直接衝擊了規模結構。

  Wind數據顯示,近兩年交銀施羅德旗下股票型與混合型基金規模呈現顯著萎縮態勢。混合型基金規模從2021年12月的2027.24億元跌至2025年6月30日的888.45億元,股票型基金規模亦從2022年6月末的106.87億元下滑到2025年6月末的82.65億元。權益佔比的顯著下滑,或意味着其作為「銀行系權益標杆」的標籤正在褪色。

  盈利能力同樣不容樂觀。根據控股股東交通銀行的年報披露,交銀施羅德的淨利潤從2021年巔峰的17.86億元,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8.79億元,三年間慘遭「腰斬」,如今已退居行業中游水平,反映出經營壓力巨大。

「純交行血統」的新班底接棒,袁慶偉時代的「靈魂三問」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袁慶偉為首的新一代「純交行系」管理班底正式成型。

  除袁慶偉外,2024年8月,張宏良接任公司董事長。現任副總經理馬俊、首席信息官周雲康均出身交行體系,董事會成員也大多具有深厚的交行背景。新任總經理袁慶偉自1995年加入交行,歷經烏魯木齊分行、總行資產託管部、金融機構部等多個核心崗位,深度參與了交行資管業務的改革與發展,對銀行體系運作與資管業務痛點有深刻理解。

  Deepseek梳理,袁慶偉及其團隊面臨的,或許有三大「靈魂拷問」:

如何重振權益投資?在「精品店」模式遭遇瓶頸、明星效應失效、業績大面積滑坡的情況下,是堅持原有路徑優化,還是進行顛覆性改革?如何重建投研體系以適應當下及未來的市場環境?

如何平衡股東訴求與市場競爭力?作為銀行系基金,如何在滿足控股股東(交行)對穩定性、利潤貢獻和渠道協同需求的同時,保持市場化競爭所必需的靈活性、創新性和對業績的極致追求?銀行系強大的渠道優勢與市場化投研能力建設之間,如何找到新的平衡點?

何實現差異化突圍?在行業競爭白熱化、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當下,純銀行背景的管理層將帶領交銀施羅德走向何方?是迴歸銀行系擅長的「固收+」或絕對收益路線,還是探索一條融合銀行資源與市場化基因的新權益之路?

  交銀施羅德此次規模的縮水,不僅是單一公司的困境,更折射出銀行系基金在追求權益投資突破過程中面臨的普遍性挑戰

  當依託渠道和品牌帶來的規模增長遭遇業績持續性的拷問,當明星基金經理模式遭遇市場風格劇烈切換的衝擊,轉型與重構成為必然。袁慶偉這位「純交行血統」的新掌門,能否帶領這家昔日的「銀行系權益標杆」走出低谷,成功跨越銀行系基金發展的「深水區」,將是未來幾年市場持續關注的核心議題。其探索的答案,或許對於整個銀行系基金乃至公募行業的轉型方向,都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