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美兩國領跑 腦機接口「路線圖」逐漸清晰

2025-07-05 04:01

轉自:中國經營網

中經記者 曲忠芳 北京報道

近日,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旗下腦機接口(BCI)公司Neuralink公佈了最新進展:截至目前,總共有4名脊髓損傷患者與3名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患者植入了Neuralink設備,這些患者平均每周使用該公司的設備時長約50小時,峰值超過100小時。這些患者能夠控制電腦、機械臂,還能玩遊戲、做設計等。

更為重要的是,Neuralink還擲出了一份2025—2028年路線圖,提出到2025年年底解碼大腦中的「意圖言語」,2026年幫助失明患者重獲視覺,到2028年年底觸及大腦深層區域,同時探索與AI的深度融合。

事實上,《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在腦機接口領域的突破與進展頻現,推動腦機接口技術迭代以及應用方面從試驗到臨牀步入快車道。

腦機接口的「路線圖」

Neuralink旗下產品線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心靈感應」(Telepathy),主要針對運動障礙患者,64通道設備可實現意念操控電子設備與機械臂;二是「盲視」(Blindsight),主要針對盲人羣體,通過高通道電極刺激視覺皮層以重建視覺;三是「深入」(Deep),面向神經調節領域,目標針對帕金森、抑郁症等疾病進行治療,目前處於動物實驗階段。

按照Neuralink擘畫的路線圖:該公司計劃在今年第四季度將設備植入大腦中的言語皮層,屆時失語症患者無須開口即可與外界溝通;2026年,「盲視」項目落地,旨在探索恢復盲人視覺;2027年支持多設備植入,擴大腦區覆蓋範圍;而到2028年,將訪問深層腦區,並與AI集成,解決疼痛管理、精神健康治療等問題。需要指出的是,按此計劃,Neuralink侵入式設備的電極通道將分別增加至3000個、10000個、25000個,當前其N1設備的電極通道為1024個。

針對Neuralink的三年計劃,一位國內的從業者表示,「從中能夠看得出馬斯克和Neuralink的野心與目標」,但能否按其「承諾」的時間實現還不好説,畢竟馬斯克一貫的工作管理風格是,為目標任務設置一個極其緊迫且看似不可能實現的最終期限,以此激勵團隊去努力達成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提出腦機接口「路線圖」的並不止Neuralink一家。今年上半年,我國北京市、上海市均公佈了腦機接口發展計劃,以2027年、2030年作為兩個目標節點。《北京市腦機接口發展計劃(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攻克電極、芯片、編解碼算法等關鍵技術,推動小型化植入設備在醫療場景的初步應用,培育3—5家潛在獨角獸企業;2030年在醫療、康養、工業、教育等領域實現創新產品規模化商用,建成1—2個產業集聚示範區。而《上海市腦機接口發展計劃(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推動5款以上侵入式/半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完成臨牀試驗,幫助失語、癱瘓患者恢復部分語言和運動功能,實現「高質量腦控」;2030年推動腦機接口產品全面進入視覺重建、觸覺感知恢復、難治性癲癇治療等醫療場景,實現柔性電極、植入式電池等核心材料國產化。

不難看出,儘管腦機接口的發展現狀距離諸多科幻電影中描繪的場景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是可以預見的是未來5年內,腦機接口在醫療康復領域的應用有望迎來新的突破。賽迪顧問《中國腦機接口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顯示,我國腦機接口在2024年的市場規模為32億元,同比增長18.8%,預計到2027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達55.8億元,年化增長率為20%。另據Towards Healthcare數據預測,2025年全球腦機接口市場規模為32.1億美元,預計到2034年將增長至128.7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約16.7%。

臨牀試驗進展明顯

與Neuralink同樣專注於侵入式腦機接口的國產廠商腦虎科技的一位負責人指出:「今年以來,整個腦機接口行業給人的感覺是臨牀進展加速,百花齊放,尤其是臨牀試驗方面,各方都在朝着自己的目標奮進。但能明顯地看出來,產品趨向無線化(指無線充電和無線傳輸),短期試驗向長期試驗轉變。」

腦虎科技創始人、首席科學家陶虎指出,中國和美國在腦機接口這一賽道上差距很小,幾乎沒有代差。在他看來,「腦機接口是一項系統工程 ,涉及電機、芯片、算法、無線傳輸及電池等多領域,而中國擁有醫囑制度好、費用低、臨牀數據易獲得等優勢。」近年來,腦虎科技在侵入式腦機接口領域取得多項突破,團隊自主研發的「微創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腦機接口」,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解決了傳統剛性電極對大腦損傷大、易引發免疫反應等技術瓶頸。

今年3月,國家醫保局發佈了《神經系統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首次為腦機接口技術設立獨立價格項目,分為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侵入式腦機接口取出費、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儘管目前尚無侵入式BCI產品上市,但提前設立收費路徑,旨在為未來技術成熟后的臨牀應用鋪路。

隨后,湖北省醫保局率先發布了國內首個腦機接口醫療服務價格,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和取出費、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每次分別為6552元、3139元和966元。

浙江省醫保局自6月1日起執行的腦機接口相關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表顯示,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侵入式腦機接口取出費、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的價格分別是6580元/次、3150元/次、960元/次。如果患者是兒童,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和取出費還要加收30%費用。

一位從事醫療供應鏈及銷售代理相關工作的人士告訴記者,在他經營的線上社羣中已經有很多諮詢腦機接口的患者,不過更多地集中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方面,做一些康復訓練。侵入式腦機接口還不成熟,大多數人的接受程度還比較有限。

就在今年6月,中國科學院方面透露,中國科學院腦智卓越中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已在上海順利完成了國內首例侵入式腦機接口的前瞻性臨牀試驗。將侵入式腦機接口設備植入一位因高壓電事故導致四肢截肢的患者腦中,術后僅兩三周的訓練就能使用電腦下象棋、玩賽車遊戲等,系統運行穩定。這起案例標誌着我國在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上成為在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個進入臨牀試驗階段的國家。

除此之外,天壇醫院在今年5月中旬正式揭牌成立了國內首個腦機接口臨牀與轉化病房,重點開展腦機接口技術的科研攻關及針對神經系統疾病的臨牀試驗,推動技術從實驗室到臨牀的標準化。在此之前,天壇醫院在3月時還完成了中國自主研發的半侵入式腦機接口——「北腦一號」的第三例人體植入手術,幫助癱瘓者恢復運動功能。

投融資、產業及挑戰

今年上半年,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無論是侵入式腦機接口還是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領域,投融資都非常活躍。Neuralink於6月初宣佈已完成了6.50億美元的E輪融資,投前估值已達90億美元。在國內市場,侵入式腦機接口初創企業階梯醫療於今年2月完成了3.5億元B輪融資,由啟明創投、奧博資本、禮來亞洲基金領投,源來資本跟投,成為國內侵入式腦機接口行業單次融資金額最大的一筆。需要指出的是,階梯醫療創始人趙鄭拓、李雪也是中國科學院腦智卓越中心的創立者。除階梯醫療外,據IT桔子數據,今年上半年腦機接口相關領域的融資事件還有8起。

在前不久剛剛閉幕的「2025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腦科學及腦經濟也成為關注熱點之一。清華大學教授、腦與智能實驗室主任王小勤表示:「老齡化社會中出現許多神經性疾病,使用腦相關的技術將會極大地造福社會,包括教育、兒童的身心健康干預以及幫助老年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還未充分利用的市場機遇。」

Synchron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Thomas Oxley指出,腦機接口未來要進入更廣闊的市場面臨三個關鍵挑戰,分別是腦神經接口的安全性與可擴展性、覆蓋大腦不同區域、數據採集處理。需要説明的是,不同於Neuralink的開顱手術侵入式路線,Synchron公司的腦機接口設備Stentrode是通過臨牀上已經非常成熟的微創血管支架技術植入大腦血脈中,不需要開顱手術。

Thomas Oxley還提到腦機接口面臨來自隱私數據安全以及倫理的挑戰,提出了「認知AI」的概念,認為未來腦機接口將超越運動控制,覆蓋語言、情感、聽覺等功能,不僅可針對不同腦區開發模塊化功能,顯著改善患者生活,並且還能探索健康人羣的認知增強。他預測,消費級的腦機接口可能還需要二三十年實現,但醫療應用將在未來5—10年取得顯著進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