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聖貝拉赴港上市,「貴婦經濟」能否推動月子中心繁榮 ?

2025-07-04 14:18

(轉自:母嬰時代)

受時代發展變化和傳統「坐月子」習俗影響,80后、90后這一代年輕父母對專業產后護理服務需求增加,全國各地涌現出各種各樣的月子中心以提供從營養膳食、產后恢復到心理輔導等全方位的護理服務,截至目前全國月子中心數量已經達到了5000家左右。

今日聖貝拉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再次將月子中心行業推到聚光燈下,上市首日聖貝拉開盤漲28.42%,報8.45港元/股,截至收盤漲幅達33.74%,總市值53.66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需求旺盛市場一片繁榮,但聖貝拉的上市也讓外界窺見了月子中心行業的「虛假繁榮」,隱藏着營收虛高、增長乏力、模式難持續等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那麼月子中心行業的未來發展又將何去何從?

月子中心連年虧損企業較多

大多數月子中心都會提供產婦護理、新生兒護理、餐飲和居住等服務,而且服務周期至少達到一個月收費標準也通常都是萬元起步,在許多人的觀念中月子中心似乎是一個非常盈利的行業,通過時代紅利和小部分資本加持月子中心市場確實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期,但雖然近些年月子中心的收費依舊不菲,不過這門看似利潤豐厚的生意現在還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掙錢嗎?

部分企業財報中能看到月子中心的賺錢難度似乎逐漸增加,例如根據聖貝拉招股書披露其近三年複合增長率達30.15%,但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分別虧損1.22億元、4.12億元、2.39億元、4.80億元,三年半內累計虧損12.53億元,據瞭解聖貝拉月子中心套餐價格從幾萬到上百萬不等,但即便是如此高昂的價格和增長速度也並未掩蓋其虧損事實。

聖貝拉的情況並非個例,另一家知名月子中心品牌愛帝宮財報也顯示長期虧損,雖然2024年財報至今尚未發佈,但在其2020年-2023年的財報數據中除了2021年實現盈利530萬港元外,其他年份分別虧損3.81億港元、1.65億港元和1.77億港元,四年間虧損達到7.23億港元。

虧損陰影不僅籠罩着知名大品牌,就連曾經在新三板上市的喜之家、喜喜母嬰、大美股份等中小企業也難逃虧損魔咒,新三板退市名單里喜之家在2018年虧損662.9萬元后於2019年摘牌;喜喜母嬰在2019年-2022年6月分別虧損395.70萬元、666.02萬元、946.68萬元、361.77萬元,並在2023年未按期披露報告被終止掛牌;大美股份退市前連續三年淨利潤為負。

透過知名品牌虧損和中小品牌退市可以看出月子中心行業普遍面臨的盈利難題,即便是那些曾經備受資本追捧的知名品牌也難以獨善其身,月子中心行業的營收虛火已經越來越難以掩蓋。

月子中心缺乏增長新支撐?

月子中心行業發展受新生兒出生率以及行業競爭等因素影響,據統計2024年新生兒數量達954萬,雖然有所回升但此前已連續下滑7年目前仍然處於低出生率水平,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月子中心客源規模持續縮水、市場需求疲軟,隨之市場競爭也更加激烈。

從部分品牌營收增速看月子中心行業增長動能明顯減弱,愛帝宮從2023年的3.13%直接跌至-6.06%陷入負增長區間;聖貝拉營收增速從2023年的15%小幅回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35%,但較此前74%的高位大幅下滑;儘管聖貝拉出現回暖跡象,但增速與行業發展期相比仍顯乏力,企業需找到新增長點以支撐品牌持續發展。

爲了擺脫困境企業紛紛開始探索月子護理之外的業務領域,部分品牌將目光投向了家庭護理服務這一細分市場,希望通過提供更全面、細緻的護理服務來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還有一些企業開始涉足母嬰用品銷售、產后康復等領域,試圖通過多元化經營來分散風險並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然而多元化業務佈局尚未帶來有效增長,聖貝拉招股書顯示其2021年-2024上半年家庭護理服務佔比分別為8.2%、7.4%、8.1%和8.2%,女性功能性食品分別為1.6%、6.2%、8.4%和6.1%,可以看出除月子中心之外的各項業務佔總營收的比例仍然較低且近幾年變化不大,儘管企業已經意識到多元化經營的重要性並開始付諸實踐,但要想讓這些業務真正成為支撐企業業績的重要力量還需要很長時間。

面對新生兒數量逐年減少、市場競爭加劇以及新客户開拓難度加大的嚴峻形勢,月子中心行業需尋找新的突破點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品牌在業務拓展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在保持傳統業務穩定增長的同時加快新業務拓展步伐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

月子中心面臨成本重壓?

月子中心的運營涉及場地、人力、營銷和日常消耗等多方面,不僅場地租賃、裝修、設備購置等一次性投入巨大,后續租金、水電、維護等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同時月子中心對專業護理人員和服務人員需求量大,優秀人才的薪酬福利進一步加大了企業成本壓力。

聖貝拉採用「月子中心+高端酒店」輕資產模式,其成本結構清晰反映了行業痛點,根據招股書披露2021-2023年租賃成本佔比分別為31.9%、27.8%、28.5%,僅2023年租金支出就達1.01億元;人力成本同期佔比分別為30.6%、33.1%、34.3%,2023年達2.22億元;營銷費用也隨競爭加劇持續攀升2023年銷售及分銷開支8150萬元佔比14.5%,另因依賴酒店供餐膳食成本同年支出4230萬元佔比11.9%。

目前月子中心各項成本依舊持續攀升,聖貝拉在2024年上半年銷售成本同比增長了33.08%,市場競爭激烈和獲取新客户難度提升迫使公司不斷增加營銷投入,另外隨着員工薪酬水平提升和人才競爭加劇控制人力成本也成為一大難題,加之月子餐食材價格的波動以及耗材消耗不斷增加,在多重壓力交織下公司成本管控顯得被動。

另一上市企業愛帝宮此前採用自建月子會所但2021年也開始租賃別墅或酒店,導致人力成本、營銷費用等也很高;反觀在新三板掛牌的一些中低端月子中心採用酒店服務式、醫院附屬式、社區家庭入宅式等模式,雖然租賃、人工等成本沒有高端月子中心那麼貴,但同樣收費和利潤也不會太高。

可見月子中心的商業模式承受着成本結構重壓,無論是走高端路線還是中低端路線都面臨租金、人力、營銷三座大山,若無法平衡成本結構與盈利能力無論哪種模式都將持續面臨考驗。

月子中心可持續發展怎麼突破?

月子中心行業曾經的繁榮景象似乎正在逐漸消散,一些頭部企業深陷長期虧損困境還有不少中小企業面臨批量倒閉和退市窘境,曾經被視為暴利賽道的生意如今在夾縫中艱難度日。

行業天然帶着慢回報的特性,從聖貝拉、愛帝宮等財報可以看到月子中心想賺錢前期需要持續的、巨大的投入,就像聖貝拉在2021至2024年上半年累計虧損達12.53億元,直至運營第七年才通過會計調整實現賬面盈利,愛帝宮同樣多年在虧損邊緣掙扎。

在近兩年時間里可以頻繁地看到月子中心突然關閉或宣告破產的新聞報道,還有一些曾經成功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的月子中心企業也因為長期的財務虧損不得不選擇退市,這些現象似乎都體現出月子中心行業的發展前景並不樂觀。

從愛帝宮停牌事件可以窺探到資本市場對行業的信心正在動搖,該公司自2025年2月21日起停牌,聯交所提出的復牌指引包括解決子公司深圳愛帝宮股權糾紛(涉及727萬元股權凍結)、完成2024年財務審計並披露業績、公佈所有重大信息以評估經營狀況等多項嚴苛要求,若無法滿足要求可能將面臨長期退市風險。

迴歸行業本質月子中心的可持續性正面臨多重考驗,前期鉅額投入能否轉化為穩定盈利?消費萎縮與競爭加劇下模式能否適配市場?資本退潮后企業能否掙脱虧損循環?未來企業還需要在成本、需求、模式間找到平衡。

大牌月子中心地位虛,領先品牌份額僅1%?

月子中心起源於臺灣隨后傳入大陸,在1999-2005年正式進入中國內陸市場,經過了一段時間發展后在2016年二孩生育政策實施的紅利期迎來了迅速擴張,目前月子中心在國內已發展近30年,服務模式多樣化且覆蓋區域擴大,但當下市場仍然處於分散狀態。

可以看到整個月子中心行業的集中度很低,也可觀察到全國性企業幾乎沒有,多為區域性企業,像聖貝拉、愛帝宮這樣的頭部企業也只是要覆蓋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深圳等。聖貝拉雖然在公告中宣稱自己為亞洲及中國較大的產后護理及修復集團,但其市場份額僅為1.2%。

月子中心行業進入門檻相對較低,行業的巨大潛力和利潤空間導致大量企業紛紛湧入,但這些月子中心提供的服務質量和客户體驗參差不齊,由於缺乏統一的服務標準和質量控制加上經營模式尚未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即便市場上已經存在一些上市企業但仍然缺乏具有領導地位的頭部品牌。

近30年的發展並未改變月子中心行業小散弱的特徵,當大品牌以1.2%的市佔率佔據領先地位可以看到行業目前還處於一個初級的競爭階段,還缺少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形成絕對主導地位的品牌出現。

對賭協議壓力太大?

據聖貝拉招股書披露,2022年C輪融資時聖貝拉與高瓴資本簽訂對賭條款,要求2025年前估值須達到80億元否則需回購股權並支付12%利息,還有消息稱另一對賭協議是要求公司需要在2025或2026年完成上市,今天聖貝拉成功上市雖然跨過了資本設定的一項門檻,但其估值還要看下半年的發展。

而聖貝拉C-3輪融資時其估值僅30億元與對賭目標相差62.5%,今天上市后估值雖然超過了50億,但和對賭目標仍有不小的差距,下半年若無法實現估值的大幅增長可能面臨財務壓力,不僅會影響其后續融資能力,更可能對其市場地位和品牌形象造成損害。

可以看到愛帝宮的估值也相當低,停牌前公司股價僅為1.31港元市值更是低至2.52億港元,這一數字與其在行業內的地位嚴重不符,低於投資者和市場預期。

過去幾年的市場紅利讓一些月子中心嚐到了甜頭,還有部分月子中心品牌得到了高額融資,行業開始盲目擴張,但其背后的市值和估值並不匹配,隨着新生兒數量持續下滑和市場競爭的加劇,這些高估值企業面臨巨大經營壓力,其市值增長也顯得愈發艱難。

在新生兒不足千萬、競爭白熱化的市場中,月子中心不僅市值增長面臨壓力,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難度也可能會加大,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擴張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行業更規範,需要監管助力

近年來月子中心作為母嬰照護的新型方式實現快速擴張,但相關監管還沒有完善,截至目前全國還沒有統一的強制性規範文件,僅有的推薦性標準和行業指南,導致一些企業鑽了空子,出現了經營邊界模糊、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權益保護不足等問題。

行業內各種運營規範問題和專業資質存在漏洞情況時有發生,如某品牌月子中心2021年至2022年因「無證行醫」兩次被罰,某月子中心無證無備案的情況下僱用無行醫資質人員對顧客產后康復治療被處罰,暴露了行業在專業醫療行為合規性上的風險。

月子中心消費通常數萬元起步,確定意向后一般還會交付較高比例的預付款甚至全款,高額費用缺乏有效擔保機制,行業內機構挪用資金、經營不善后倒閉甚至惡意捲款跑路事件頻發,如某月子中心全國數十家門店集體停業跑路,不少消費者預付資金無法追回,消費權益蒙受重大損失卻難以追償。

月子中心作為為產后女性及新生兒提供專業護理的場所,通常提供母嬰護理、營養膳食、產后康復等多元化服務,這就需取得市場監管部門的《工商營業執照》、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食品經營許可證》、衞生健康部門的《公共場所衞生許可證》、消防部門的消防安全檢查合格證等,若提供醫療服務則須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並配備持證醫護人員。

從上述問題可以看到當前月子中心行業存在諸多痛點,構建嚴格的准入標準、統一服務質量規範、明確資金存管或保險機制以及明確權責統一的主管部門等,打造全方位監管框架是有效遏制亂象、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併爲月子中心行業創造公平競爭與長期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的當務之急。

行業思考:月子中心行業發展迅速,從表面上看市場景象似乎一片繁榮然而實際上隱藏着許多問題和挑戰,像行業亂象頻發消費者權益受損、運營模式存在一些缺陷等問題已經嚴重製約了月子中心行業健康發展,不僅容易影響消費信任也給行業的整體形象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未來還需要從企業、監管等多方面提高重視度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