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4 19:5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喜樂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場以「冰火兩重天」的極端分化態勢迎來近四年最強復甦:42家企業登陸港交所,合計募資1067億港元,較2024年上半年同比激增688%。這場由A to H大盤股與新經濟賽道驅動的盛宴背后,中介機構的角色正經歷深刻重構——頭部保薦機構以百億級承銷規模主導市場格局,互聯網券商借散户打新狂潮搶佔份額,然而破發率高企、綠鞋機制失效、承銷「蹭單」成風等亂象,暴露出繁榮表象下中介責任的缺位。
(全文數據截至2025年6月30日)
中資機構憑藉A to H項目資源優勢佔據市場主導地位
2025年上半年港股保薦市場呈現中資機構主導格局。前5名中,共有3家中資中介機構,其中中金公司以13單保薦、214.6億港元規模位居榜首,保薦規模較第二名華泰證券(9單、133.9億港元)領先近2倍。
中信建投保薦3單金額113億元,中信證券9單65億元,從金額看,中信建投是中信的1.7倍,從單數看,中信是中信建投的3倍。
中資券商在保薦市場的崛起,一方面得益於港股IPO中A to H項目佔據半壁江山,中資券商對A股公司的資源積累更具優勢;另一方面也與近年外資機構活躍度降低,外資中介對海外投資者的覆蓋優勢削弱等因素相關。
頭部保薦機構破發率高企 項目篩選與估值定價把控存漏洞
然而,保薦機構的上市首日破發率數據卻觸目驚心。中金公司保薦13單破7單,破發率54%,其保薦的METALIGHT首日最大跌幅30.3%;華泰證券保薦9單破6單,破發率高達67%,其中新吉奧房車上市首日最大跌幅達29.1%;外資摩根士丹利、高盛的首日破發率也分別達到了60%、50%。這些數據揭示出頭部機構在項目篩選、發行定價建議中可能存在疏漏。
更值得警惕的是,保薦機構對項目估值的合理性缺乏有效判斷。中信建投獨家保薦的海螺材料科技,根據智通財經網,其發行價對應的2023年PE高達約11.4倍,對應截止2024年6月30日的PB高達1.64倍,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這直接導致該標的上市首日最大跌幅達47.7%,成為上半年破發最嚴重的項目。該項目甚至觸發了國際配售向HKPO回撥,令佔比30%HKPO蒙受近50%的損失。這種為追求承銷規模、承銷費用而放任估值泡沫的行為,不僅損害投資者利益,更動搖了市場對保薦機構專業性的信任。
綠鞋機制的失效進一步暴露保薦機構的責任缺位。按慣例,作為綠鞋穩定商的保薦人應在上市首日積極護盤。但數據顯示,破發項目首日收盤平均跌幅達5.7%,中金保薦的Metalight、華泰保薦的新吉奧房車、中信保薦的穎通控股等項目盤中甚至跌超20%,綠鞋資金動用規模明顯不足,綠鞋策略明顯失效,不禁讓人質疑穩市商是否充分履行穩定股價的義務,致使綠鞋機制形同虛設。
多家券商「蹭單」 無保薦項目卻躋身承銷排名前列
在承銷排名方面,出現了「無保薦、靠承銷」的現象。中銀國際未保薦任何項目,卻通過參與21單承銷躋身第5名;國泰君安國際靠參與承銷IPO之王——寧德時代,進入第12名。這種「蹭單」模式雖然短期內提升了排名,卻暴露出承銷機構缺乏港股IPO項目開發能力,僅以賺取承銷費用、提升排名為目標的短視行為。
互聯網券商收割散户 借平臺優勢推高HKPO認購倍數
2025年HKPO認購倍數平均達697.3倍,在此背景下,多家面向散户的互聯網券商加入港股IPO承銷團,並通過自身平臺向散户推廣新股打新。對於寧德時代、布魯可等市場熱度高、標的質量優的項目,擴大個人投資者宣傳範圍,讓更多羣體參與優質項目投資並分享收益,本是良性現象;但部分互聯網券商卻對機構認可度低的項目進行過度包裝,在平臺內大肆宣傳,向散户灌輸錯誤投資理念,人為製造認購熱潮,導致國際配售份額向HKPO回撥,使大量散户陷入虧損,嚴重扭曲市場定價機制。
更有券商在APP內開放國際配售通道,吸引個人投資者參與,而這類項目多為機構需求不足的標的。以曹操出行為例,富途國際在其APP內開放國際配售通道,該項目上市首日收盤跌幅達14.2%,導致散户投資者遭受損失。
部分券商已形成「專職」承銷「包裝類項目」的業務模式。以TradeGo、利弗莫爾為代表的機構,其承銷標的普遍呈現「機構冷、散户熱」的極端分化特徵:國際配售認購倍數普遍低於1.5倍,靠散户高倍數認購觸發回撥,將散户視為「接盤俠」。
中介責任重塑與市場約束構建
保薦機構和承銷商的責任缺失,直接導致市場出現大量定價與認購不合理的項目。今年香港開户數量飆升、南向資金流入加速,大量散户投資者湧入港股市場,在推動港股二級流動性改善的同時,也成為部分中介機構眼中的「流量紅利」。部分券商通過渲染HKPO熱度、提供高槓杆融資等方式,人為推高認購倍數,促使項目向HKPO大幅回撥,卻讓散户在失去合理估值錨的炒作中蒙受損失。這種短視行為正在透支市場根基,長期可能引發「打新資金撤離-認購倍數下降-發行遇冷」的惡性循環。
中介機構的不負責行為更破壞了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當大量資金被引導至質量低下、估值虛高的項目,真正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反而可能因認購不足而無法獲得合理融資。長此以往,港股市場將逐漸失去對優質企業的吸引力,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
中介機構自身更應深刻反思,迴歸專業服務的本質。保薦機構應強化項目質量把控,摒棄「重規模、輕質量」的錯誤理念;承銷商應堅守職業道德,拒絕參與明顯不合理的項目承銷;穩市商應積極護盤,履行穩定股價的義務。只有中介機構真正肩負起對市場、對投資者的責任,才能長期推動港股IPO市場健康發展。
市場自身也需建立更有效約束機制:機構投資者應發揮更大監督作用,對中介機構的項目篩選與估值過程提出嚴格要求;散户投資者則需提高風險意識,理性看待券商宣傳,避免盲目跟風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