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4 14:16
上海2025年7月4日 /美通社/ -- 在第十九屆上海國際澱粉及澱粉衍生物展覽會的金屬設備森林中,一卷浸潤着墨香的宣紙徐徐展開。由中國澱粉工業協會與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自然之鏈"特展,歷史性地首次將馬鈴薯澱粉與傳統水墨書寫融合爲文化表達載體。當狂草書寫的"糊化"二字在展牆上翻騰起墨浪,當觀眾手持畫筆在展牆上劃出馬鈴薯的IP文化軌跡,這場以"土味美學"為基底的工業文化實驗,正悄然推動着產業從技術硬實力向文化軟實力的進階。
水墨為媒:重構工業語言
展覽現場,抽象的專業術語通過書法藝術獲得新生。"膠凝""粘度"等原本沉睡在技術手冊中的詞匯,在藝術家筆下化作飛舞的狂草,其筆鋒轉折處暗合澱粉分子鏈的聚合形態。更具巧思的是特製馬鈴薯澱粉墨汁——直鏈澱粉形成的刀刻般裂痕與支鏈澱粉暈染的雲霧狀肌理,在宣紙上直觀演繹着分子科學的奧義。這種將材料特性轉化為美學語言的手法,使來自中亞的採購商駐足良久:"我們從未想過,澱粉的科技參數可以通過水墨呼吸。"
沿着展線深入,工業文明與鄉土美學的共生脈絡逐漸清晰。左側展牆上,國際馬鈴薯中心提供的《馬鈴薯世界遷徙圖譜》的泛黃文獻與現代澱粉廠的鋼鐵巨影通過水墨拼貼形成時空對話,三百年產業變遷在墨色濃淡間流淌。中央互動區則架起技術體驗的橋樑:觀眾通過毛筆觸發的墨跡變化,親歷澱粉反應的温度臨界點,指尖的温熱成為理解科技最原始的媒介。而最右側的產品美學區,甘肅某企業正簽約書法作品授權——那些飛舞的"支鏈""糊化"字樣,即將躍上澱粉包裝袋,讓實驗室術語走進千家萬戶的廚房。
展覽終章的"鏈"字工業長卷前,參展企業代表以筆墨共書產業宣言"澱粉文化賦"。這卷承載行業共識的宣紙,將被永久陳列於中國澱粉工業協會大廳,成為產業文化覺醒的物證。與之呼應的是同步啟動的《中國澱粉文化圖譜》編撰工程,該項目將系統梳理從傳統薯作技藝到現代工藝的傳承脈絡。更值得關注的是,泰國、印尼等多國代表團已發出巡展邀請,以水墨為載體的中國產業文化即將揚帆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