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艱難的產能出清:光伏「煉獄」還有幾層

2025-07-03 20:04

作者 | 田思

「所有企業都在承受着不可承受之痛,大家都在苦熬。」6月10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石永紅在上海SNEC2025光伏展上説道。

這說出了廣大光伏企業的真實狀態和心聲。

經過7個季度的持續洗牌,一大批光伏企業倒下了,但產能依舊嚴重過剩。主要的龍頭企業安然無恙,按照業界調侃的每次寒冬「必死老大」的標準看,調整並沒有到位。而那些暫時停產的「死而不僵」的產能,隨時在等待機會重開起來。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搶裝潮」帶動光伏裝機再創新高,僅5月份光伏新增裝機就高達92.92GW,1-5月光伏新增裝機198GW,相當於2024年光伏裝機的七成。但是,如此強勁的裝機還是沒能拉起來價格,光伏各產業鏈價格還在滑落,寒冬深不見底。

一邊是艱難的產能出清,一邊是見不到企穩希望的價格,整個光伏行業處在痛苦不堪的「煉獄」之中。沒有誰會好過,也沒有誰知道「煉獄」往下還有幾層。大家只能在一點點失血中,等待着供需平衡臨界點的到來,或者是掌管命運的死神。

成本線下,越賣越虧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不完全統計,2024年至今,至少70家光伏企業申請破產清算,其中主要為中小企業。

70家破產的光伏企業涉及硅料到電站的產業鏈各環節,其中電池片組件企業佔40%,是破產重災區。

如無錫尚德,繼2013年破產后,5月26日第二次被申請破產重組,其股東順風光電則正在法拍網上打包拍賣廠房設備。同在網上掛牌拍賣的還有神華(北京)光伏、愛康科技等企業,拍賣物品包括企業項目、土地、設備產線等,其中一些拍品甚至多次流拍。

除了破產的企業,還有一大批企業正剝離光伏資產,加速逃離。例如,6月22日,玻璃防護屏企業信濠光電(SZ:301051)公告,將旗下光伏業務全資子公司信光能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出售,宣告其為期兩年的跨界光伏之旅以失敗告終。

此外,綠康生化(SZ:002868)、金剛光伏(SZ:300093)、棒傑股份(SZ:002634)等跨界光伏企業也都傳出易主消息。華東重機(SZ:002685)旗下控股子公司華東光能高管團隊紛紛離職,企業進入重整。另一個光伏老廠億晶光電(SH:600537),大股東唯之能源正在拍賣2億股無限售流通股,如拍賣成功億晶光電將再次易主。

但是,這些破產或退出的企業,在巨大的過剩產能面前是「無傷大雅」的,供需不平衡導致的跌價依然在繼續,受430、531搶裝潮刺激稍微回彈一下后,各環節價格又開始一路下滑。

組件環節,Infolink數據顯示,NTOPCon組件成交均價在5月中旬重歸0.68元/W成本線。而近日,隆基綠能(SH:601012)、晶科能源(SH:688223)、晶澳科技(SZ:002459)、通威股份(SH:600438)又紛紛下調組件報價0.01-0.03元/W。

電池片環節,NTOPCon210電池片6月25日成交均價比5月初降低了2.5分/W;同期硅片環節的單晶N210R硅片和210硅片成交均價也分別下降1.2-1.3毛/片。另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數據,同期N型復投料和N型緻密料每噸價格也分別下降了4800元和3700元。

6月25日Infolink Consulting發佈的光伏產業鏈價格

6月下旬,NTOPCon電池片不同型號的成交均價為0.235-0.260元/W,單晶N型硅片不同型號的成交均價為0.90-1.25元/片,多晶硅N型復投料和N型緻密料分別為3.44萬元/噸和3.19萬元/噸。

對比當前N 型電池片現金成本0.26-0.28元/W,硅片現金成本行業頭部0.8-1.0元/片、中小廠商1.0元/片以上,以及多晶硅行業41.43元/千克的平均生產成本,意味着除組件成交均價勉強與成本線持平外,其他三大環節價格都已全面低於行業現金線或平均成本線。

而下半年的市場,少了搶裝潮的支撐,各環節的價格大概率將會繼續下行。據高盛預測2025年6-12月,全球光伏組件需求將下降40%左右,其中中國市場將同比下行57%。市場冷淡下,光伏行業可能又將開啟新一輪的價格戰,越賣越虧、越虧越賣的死循環又將重現。

產能出清攔路

「按照最初的預期,將大部分中小企業淘汰掉后,洗牌就可結束,2024年下半年行業就可出現拐點。但現實是這輪洗牌比預想得要難,時間跨度也更長。」一位光伏企業人士對華夏能源網表示。

2023年第4季度至今,這輪行業大洗牌已持續了7個季度,已經是史上最長的寒冬期了。但曙光仍未出現,歸根結底還是行業過剩產能太龐大了,截至目前的產能出清效果也不理想。

Infolink數據,截至2024年末,中國廠商的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四大主產業鏈產能分別達300萬噸(摺合1360GW)、1154GW、1056GW、1107GW。對比今年全球裝機規模500GW-600GW的行業預測,產能過剩了一倍左右。

現在的問題是,產能出清、行業自律喊了這麼久,為何迟迟看不到效果?華夏能源網總結來看,有兩大主要原因:

一是產能擴張從未停止。

2024年,光伏產業鏈的擴張此起彼伏,僅上半年主產業鏈就有69個項目簽約或開工,涉及投資額3921億元。即使到2025年,前5個月國內光伏新增擴產項目依然達到16個,投資總額超282億元,涉及產業鏈各環節。

近三年的產能擴張都是以N型技術為重點,2023-2024年形成的TOPCon有效產能達700GW,加上建設中的產能則超過1300GW。2025年則是以BC與鈣鈦礦技術為主,尤其是BC產能的擴張,成為絕對主角。

這一變化折射出行業企業以加快技術迭代以免掉隊的心態,正成為新的過剩源頭。但BC的擴張又會帶來新的問題,BC起來的后果就是TOPCOn紅利期一閃而過,大量投資會浪費掉,不同技術路線又是一輪你死我活的價格戰。

二是國資接盤阻礙產能真正出清。

一大批中小企業雖然倒下,卻死而不僵,並未完全退出市場,原因就是有地方國資接盤。2024年以來,這樣的的案例數不勝數,例如,炘皓新能源100%股權被綿陽市國資下屬的綿陽市安建投資有限公司收購;廈門國資背景的建發股份(SH:600153),入主了中利集團(SZ:002309)並託管尚德;海源復材(SZ:002529)新股東金紫欣背后,則是江西新余國資的身影……

這些被接盤的光伏企業,只因有了國資撐腰,仍能得以續命,市場的自我淨化很難徹底。

「光伏自帶綠色發展屬性和推動地方產業結構轉型等光環,其中很多項目又都是地方招商引資的成果,地方財税給予了大量補貼。如今説倒就倒,這是任何地方政府都無法接受的。」前述光伏企業人士表示,「歸根結底,還是光伏項目與地方產業發展、民生就業等利益綁定太深。」

即使如此,地方國資也有自己的盤算——相比從零開始扶植產業,接盤一家現成的光伏企業要快很多成本也低很多。只是,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國資接過來的往往是「燙手的山芋」(見上圖)。那些沒有一點競爭力的企業,終將無法改變被淘汰的命運,只是最終,為之買單的是地方國資和整個行業生態。

現金血液,當務之急

這輪光伏洗牌中,從中小企業到行業龍頭都付出了慘痛代價。

2024年,在138家光伏上市公司中,虧損企業佔到40%,包括TCL中環(SZ:002129)、隆基綠能、通威股份在內的15家企業年度虧損分別超10億元,虧損額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合計虧損超過530億元。今年第一季度,隆基、晶科、晶澳、天合、通威這五大巨頭又合計虧損了近84億元。

接下來,很多企業虧損仍將繼續。這樣的失血到底何時纔會停止,行業的預期已從2023年的「大部分中小企業被淘汰」演變成「倒下一兩家龍頭企業」。隆基綠能創始人李振國今年2月就對媒體表示:「行業中短期的整合,可能要等到比較靠前的企業無法經營、退出后,纔有可能結束。」

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已感受到死神的臨近。根據各企業發佈的2024年報,138家光伏上市企業整體負債突破3萬億,其中超70%企業資金淨值已是負數。

「去年光伏企業還有能力、有想法計提設備折舊和庫存跌價損失,但今年都已顧不上了,最重要的是保現金流,活下去。」某光伏行業企業家表示,

當前,行業內關於政策加快產能清退的呼聲日漸高漲。目前來看,除非有強有力的行政手段推行,否則僅靠行業自律和談判,難以達成一致的控產限產。

「部分企業的破產不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只有全行業的大整合才能解決行業‘內卷’。」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呼籲,當前再上任何產能都只會加劇行業內卷。不管是何種技術的光伏產品,都沒有必要再擴產。」

高紀凡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對違規新增產能行為進行嚴肅查處,確保行業產能與市場需求相匹配,避免惡性競爭和資源浪費。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也公開建言,以「市場化兼併重組+技術淘汰機制+政策強制約束」去產能,通過「供給側自律+需求端刺激」去庫存,同時避免不合理的地方保護行為,防止「邊清邊增」。他同時表示,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一季度將是光伏供給側改革的關鍵窗口期。

針對行業整合,有識之士拿出了很多方案,比如上游硅料端的整合,協鑫科技(HK:03800)聯席CEO蘭天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擬由行業龍頭企業牽頭,通過「直接出資+債務」的模式,成立一家由專業管理人員運營的公司。該公司將出面負責收購產能,進而推動行業產能的有序退出。

「目前,龍頭企業已經達成共識,願意承擔風險。目前正在接觸資方及其他硅料企業,最快有望在今年達成相關協議。」蘭天石表示。

這些整合方案,到底能不能落地不好説。但此時更重要的是,任何地方利益、企業利益都應讓位於行業利益。與其所有企業在內卷中拼干最后一滴血,不如通過人為干預加快產能出清,為中國光伏保留明天的火種。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