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茅臺系」銀行翻車記

2025-07-03 17:38

2025年6月24日,貴州省六盤水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貴州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志明涉嫌受賄及違法發放貸款一案。根據檢方指控,李志明濫用職權,在貸款審批和商鋪租賃等環節大搞權錢交易,非法收受財物共計4310萬元,並違規向不符合條件的企業發放逾3億元貸款,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6月初,該行還出現了罕見的高管「集體辭任」事件。三位擬任董事——胡宇雯、殷孟波與王遙——儘管早在2024年6月股東大會上獲得任命通過,但因監管部門迟迟未覈准其任職資格,三人最終選擇集體辭職。銀行方面發佈公告稱,三人的離任與董事會並無分歧,也無須外界特別關注,然而此舉仍引發市場廣泛議論。

尤其注意的是兩位學者型獨立董事的離場。殷孟波為西南財經大學知名教授,曾任金融學院和研究生院負責人,目前還在重慶小米消費金融等機構擔任重要職務;王遙則是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同時在廈門國際信託等機構擔任獨立董事。兩人均以「工作安排調整」為由辭任,但其背景與影響力使得外界對於此次人事調整背后的深層原因難免產生諸多揣測。

資產質量承壓:

不良貸款與減值損失激增

貴州銀行是由遵義市商業銀行、安順市商業銀行和六盤水市商業銀行合併重組而成,於2012年10月正式掛牌成立。2019年12月,貴州銀行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為貴州省首家登陸國際資本市場的金融機構,也是省內第二家實現上市的城市商業銀行。

回顧其發展歷程,貴州銀行自成立以來,依託區域資源優勢穩步發展,逐步成長為貴州省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金融機構。在股權結構方面,貴州茅臺憑藉12%的持股比例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也使貴州銀行因「含茅量」高而備受市場關注。

貴州銀行前五大股東,來源:天眼查

貴州銀行前五大股東,來源:天眼查

然而,近年來貴州銀行面臨諸多挑戰:資產質量承壓、內部治理問題頻發,加之區域經濟增長放緩的疊加影響,使得這家地方銀行正處於發展的關鍵轉折期。

從數據來看,貴州銀行資產質量近年來持續惡化,不良貸款率與余額呈逐年上升趨勢。2024年末,貴州銀行不良貸款率達1.72%,不良貸款余額59.58億元,同比增長7.01%。從2021年至2024年,不良貸款率從1.15%逐年攀升至1.47%、1.68%和1.72%,不良貸款余額從28.8億元增至59.58億元。相比西南地區其他上市城商行,如成都銀行、瀘州銀行、重慶銀行貴陽銀行和宜賓銀行,貴州銀行2024年不良貸款率最高,且是唯一一家不良率持續上升的城商行。

不良貸款的增長主要集中於零售貸款和房地產貸款。2024年末,零售貸款不良余額從上年的12.21億元激增至25.42億元,增幅高達108.16%;不良率從2.57%飆升至5.07%,在可統計的約90%銀行中位居最高。消費貸款的快速擴張是零售貸款風險暴露的主要驅動因素。2022年至2024年,貴州銀行消費貸款余額從2.72億元增至29.49億元,再增至53.67億元,實現跨階梯式的增長。然而,區域經濟疲軟、居民收入下降及就業壓力增加,導致消費貸款和住房按揭貸款違約率顯著攀升,暴露出零售業務風控的薄弱。

相比之下,公司貸款不良情況有所改善。2024年末,公司貸款及墊款不良余額為34.16億元,同比下降21.41%;不良率降至1.18%,較上年降低0.41個百分點。儘管如此,房地產貸款仍是不良貸款的「重災區」,2024年不良金額佔不良貸款總額的54.7%,達30.46億元。中小型房企資金鍊斷裂及區域房地產市場低迷進一步加劇了風險敞口。

貴州銀行財務數據來源:貴州銀行財報

貴州銀行財務數據來源:貴州銀行財報

2024年末,貴州銀行撥備覆蓋率達315.98%,較上年有所提升,但不良貸款余額的持續增長對撥備水平構成壓力。銀行表示,撥備計提已充分考慮房地產及其他高風險領域的潛在損失,但若宏觀經濟環境進一步惡化,現有撥備水平可能面臨考驗。

內部治理短板:高管動盪與合規漏洞

此外,貴州銀行內部治理問題頻發,高管頻繁變動與貪腐案件削弱了戰略執行的連續性和市場信心。除了近期的原董事長李志明事件外,2024年,原行長許安及首席專家王向東因涉嫌受賄、貪污等被查。高管動盪對風險防控和戰略執行造成顯著衝擊,尤其在資產質量承壓的背景下,管理層穩定性的缺失尤為致命。

貸款管理漏洞是治理問題的另一焦點。2024年10月及2025年5月,貴州銀行因「貸款管理不到位」收到6張監管罰單,涉及貸前審查不嚴、貸后監控缺失及授信審批流程不規範。例如,2024年10月貴陽分行因貸款審批流程不規範被罰款50萬元,2025年5月修文支行因類似問題被罰款30萬元。這些處罰反映出銀行在高風險行業及個人貸款業務中的風控薄弱,導致風險識別滯后和不良貸款處置效率低下。

未來戰略:資本補充與數字化轉型

截至2024年末,貴州銀行總資產規模達5899.87億元,同比增長2.29%;發放貸款及墊款總額3470.85億元,同比增長4.56%。其中,公司貸款及墊款余額2883.92億元,佔比83.09%,個人貸款及墊款余額501.82億元,佔比14.46%。儘管資本充足率(14.31%)、一級資本充足率(13.16%)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2.25%)均滿足監管要求,但不良貸款的持續增長對其資本緩衝構成壓力。

貴州銀行財務數據來源:貴州銀行財報

貴州銀行財務數據來源:貴州銀行財報

為增強風險抵禦能力,貴州銀行計劃通過以下方式提升資本水平:一是加大利潤留存,2024年淨利潤37.79億元,同比增長3.43%,為內生資本積累提供基礎,銀行計劃減少分紅支出;二是發行資本工具,計劃2026年前發行二級資本債券或永續債,補充一級資本;三是探索增資擴股,與現有股東及潛在戰略投資者溝通,擴大資本規模。預計通過上述措施,資本充足率將在2027年前提升至15%以上。

在收入結構方面,2024年貴州銀行營業收入124.18億元,同比增長9.46%,主要受投資證券淨收益(20.17億元,增幅81.37%)及利息淨收入(91.62億元,增幅4.71%)驅動。然而,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下降11.01%至3.01億元,反映出非息收入結構的脆弱性。監管政策趨嚴、市場競爭加劇及客户結構變化或是主要原因。為優化收入結構,銀行計劃拓展財富管理、信用卡及金融科技服務,深化與茅臺集團等股東的業務協同,提升中間業務收入佔比,減少對一次性投資收益的依賴。

貴州銀行財務數據來源:貴州銀行財報

貴州銀行財務數據來源:貴州銀行財報

此外,降本增效為利潤增長提供了支持。2024年,貴州銀行的營業費用支出37.11億元,同比下降6.52%,其中員工成本22.44億元,下降8.41%,節省超2億元人工費用,為利潤增長騰出空間。

貴州銀行財務數據來源:貴州銀行財報

貴州銀行財務數據來源:貴州銀行財報

對於當下的貴州銀行而言,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突破發展瓶頸的核心路徑。2025年3月啟動的標籤管理系統採購項目,無疑釋放出技術升級的積極信號。但2024年因系統缺陷引發的商業承兑匯票風險事件,以及由此產生的5365.86萬元供應商索賠,也暴露出技術風控與供應商管理方面的短板。如今銀行已着手優化供應商篩選機制,通過多維度評估體系與第三方技術審計築牢防線,同時為金融科技在建項目建立風險評估與應急響應機制,試圖在技術迭代中平衡創新與安全。

站在資產質量承壓與內部治理整頓的十字路口,貴州銀行正面臨三重現實考驗。首先,不良貸款率已連續四年攀升,背后是零售貸款風險的集中釋放,尤其是消費貸和按揭貸等領域的違約率明顯上升,反映出信貸擴張階段隱藏的結構性隱患正在集中暴露。與此同時,房地產相關貸款所帶來的資產壓力持續發酵,疊加地方經濟增長乏力,使得該行的不良生成呈現出周期性與結構性並存的特徵。

其次,管理層貪腐問題頻發,反映出高層決策與權力運行缺乏有效制衡。高管層的頻繁震盪,既暴露了銀行在選人用人、監督問責等環節上的機制性缺陷,也進一步打擊了外界對其治理能力和合規文化的信心。

在區域經濟承壓的大背景下,貴州銀行賴以生存的傳統業務模式增長乏力,存貸業務同質化嚴重,利差收窄壓力日益顯現。而投資類資產收益雖一度成為利潤「穩定器」,但也加劇了其對非息收入的路徑依賴,存在一定波動性風險。

儘管銀行方面已嘗試通過加快不良資產覈銷、收緊對房企授信、推動合規整改等方式進行「止血」,但這些舉措更多着眼於緩解短期壓力,難以迅速逆轉基本面趨勢。更具挑戰性的是,管理層重建滯后導致戰略執行力下降,部分中層干部「等靠觀望」情緒蔓延,進一步影響了內部治理效率。

當前,貴州銀行正處於一個「多事之秋」——信貸風險集中爆發、公司治理信任缺口擴大、區域經濟回暖乏力,三重壓力交織疊加,令其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充滿高度不確定性。在資本補充難度增加、監管要求趨嚴的背景下,這家省級城商行如何在風控重塑與發展轉型之間尋求新平衡,將成為市場持續關注的焦點。(《理財周刊-財事匯》出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