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3 17:46
編者按:
一次大規模機房搬遷,難免出現信號中斷、業務暫停和用户報修。然而,省公司安播中心憑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團隊間的緊密協作,在落實「降本增效」要求的同時,讓信號「零中斷」,用户得以「無感知」。這不僅是一次技術層面的遷移,更是守護「與用户一起成長的約定」。當萬千用户沉浸於流暢的視聽體驗,渾然不覺背后這場涉及186人次、跨越17個晝夜的龐大工程時,正是安播團隊用看不見的守護,兑現看得見的承諾。
近日,省公司安播中心順利完成連雲港分公司新機房搬遷任務。整個搬遷過程實現了廣播電視信號零中斷、互動寬帶無報修、營業受理無影響、集客業務零報修的理想目標。在這場涉及數據網、傳輸系統和線路優化的複雜工程中,部門先后投入186人次全程參與,如此規模為史上首次,節省費用30余萬元。這些成績背后,是團隊成員精密校準的專注與嚴絲合縫的協作,彰顯了安播中心響應公司降本增效的決心。從「外包依賴」到「自主攻堅」降本增效的多重實踐此次搬遷中,安播中心打破以往「外包為主」的模式,大規模投入自有技術和人員力量。其中,數據網中心累計投入80人次,通過前置勘測、方案預演、核心搬遷三階段精密協作,自主完成設備遷移、業務割接等工作。傳輸科全員8人分批次進場累計74人次,夜間實施搬遷作業8次,完成25臺機櫃、42台傳輸設備子框的搬遷。線路科先后三次現場勘察路由,優化路線,以減少北環線路損耗,確保搬遷省干業務的損耗符合標準。
除壓縮人力成本外,複用舊設備也是實現降本增效的路徑之一。搬遷過程中,團隊成員把經過檢測尚能使用的舊尾纖整理出來,重新加以利用,避免新增物料的費用支出。安播中心副主任王暉算了一筆細賬:「一根新的20米長的尾纖成本約34元,本次項目利舊了500余根長長短短的尾纖,可以節約成本2萬余元。」
但降本不是減配,而是通過精準規劃與科學評估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盲目降低成本后增加長期維護成本。「ODF架與設備之間的尾纖維護成本較低,大部分可以使用舊尾纖。但樓宇內部、跨機房之間的光纜,以及核心接線點,出問題后更換成本較高,因此全部換新。俗話説,該省省,該花花嘛。」安播中心副主任楊飛説。
從「老將坐鎮」到「新兵成長」實戰課程里的「拼」與「學」降本增效的背后,是技術團隊的硬實力支撐。而這場搬遷更成為人才培養的「實戰課堂」。團隊成員克服日常值班與搬遷任務的衝突,利用周末及夜間時段連續奮戰,最終完成65條傳輸MSTP業務、34條省干波分系統業務、80條市縣波分系統業務的遷移。同時還通過「老帶新」模式,讓年輕員工在策劃割接方案、模擬配置命令等任務中掌握核心技能。
凌晨3點的連雲港機房內,27歲的陳子安正跟着資深傳輸專家馬翔學習「臨時子框法」的調試過程。陳子安一邊看,一邊快速在筆記本上記下重點。他是此次搬遷工作中最年輕的員工,主要參與連雲港機房市縣一平面南環和省干PTN線路及機櫃的相關工作,前后共四天有余。「臨時子框法」是傳輸中心獨創的一項技術應用,能夠確保搬遷過程中本地廣播電視信號和寬帶業務零中斷,是傳輸科員工必學項目之一。操作間隙,馬翔耐心地向陳子安講解操作要點:「準備工作很重要,需要全面評估全環以及連雲港本地和上下游站點的現網配置,信噪比、光功率、業務統計等,並結合備件資源,設計出最合適的臨時子框配置。」
對數據網中心副主任李晨來説,每次搬遷機房都是他鍛鍊年輕員工,培養技術能力的絕佳機會。他説:「高強度實戰中,年輕員工得以直面複雜的網絡架構與突發狀況,技術在一次次業務割接和故障排除中快速提升。技術需要沉澱,作風需要錘鍊。沒有比重大實戰項目更好的課堂了。」
從「標準執行」到「創新迭代」技術傳承的匠心接力同步完成542條尾纖利舊、384次精密對接;拆除尾纖1000余根,新布1200余根;調整優化省市干線128芯,處理專線業務 43芯……當一切全部到位時,搬遷工程終於迎來大考。6月26日凌晨,在連雲港機房內,隨着傳輸科工程師在電腦上敲下一連串指令並點擊確認,涉及區域內6萬+用户的業務,全程實現「零感知」遷移。
這些成果背后,是安播中心多年積累的技術體系支撐,也是其將嚴謹的工作作風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的結果。連雲港分公司副總經理劉永松認為這次搬遷的成果很大程度要歸功於省市公司團隊之間的緊密協作和詳盡的預案准備。「前期我們梳理了搬遷的所有步驟、可能產生的影響和應急方案。地市公司提前打通光纜路由,省公司安播中心則負責業務遷移,分工明確。」他説。
朱琨此前在徐州分公司負責前端直播工作,去年9月被派到省公司安播中心掛職,為下半年徐州分公司機房搬遷做準備。這次主要參與連雲港市縣二平面及核心交換機、路由器的搬遷。朱琨表示,「相比之前,這次搬遷規模更大,難度更高,自己也更深度地參與到方案准備、流程實施、設備遷移等方面,經驗和技術均得到提升。我會把學習成果帶回去,在下半年的搬遷工作中,更高效地參與到項目實施和省市公司之間的溝通交流中去。」
技術傳承不是簡單的經驗複製,而是要讓標準化流程與創新思維同頻共振。據安播中心主任李隼介紹,安播中心現有員工122人,其中高級職稱佔比42%,研究生學歷佔比40%,更擁有12名國家級技術能手、8名省級青年崗位能手。部門主導的「全省廣播電視網絡運行維護體系」獲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創新獎,累計獲得相關榮譽20余次。部門每個月組織「技術大講堂」,每年舉辦全省「運維技能競賽」,13年來為市縣公司輸送大批骨干。在人員緊張的情況下,近2年還陸續選派了12名骨干赴異地掛職鍛鍊,助力市縣公司業務發展。
看不見的守護者,看得見的擔當。此次搬遷僅僅是安播中心日常工作的冰山一角。作為公司安全播出的「中樞神經」,中心不僅承擔着7×24小時運維值班任務,還負責各類技術平臺及基礎設施監控、維護與故障處置;推進安全體系建設,開展檢查演練與培訓;規劃建設與運維管理省市縣三級播控、傳輸、數據網等技術平臺;為大眾及政企業務提供集成開發、專線開通、5G 應用等技術支撐與服務等432項具體工作。2024年,部門員工累計完成710人次出差任務,總天數達1719天,確保了保持干線網環路可用度≥99.99%、省級播出前端停播率0秒/百小時的卓越紀錄。
「用户看到的屏幕畫面背后,是安播人無數個日夜的堅守。安播人的價值,正是通過這種看不見的守護,換來千萬用户暢通無阻的信息生活。就像機房搬遷工作,在‘不聲不響’間完成,做到‘潤物細無聲’,纔是我們想要達成的效果。」安播中心主任李隼表示。此次連雲港機房搬遷的順利完成,再次印證了這支團隊的戰鬥力。未來,他們將繼續以技術為矛、以責任為盾,守護廣播電視網絡的安全生命線。
來源:省公司黨羣工作部(黨委宣傳部)、安播中心
(江蘇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