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3 17:11
出品/聯商翻譯中心
編譯/松柏
在高度成熟的日本便利店市場,三強鼎立的格局早已固化。
截至2025年初,全日本約5.7萬家便利店中,7-11以近38%的市佔率獨佔鰲頭,全家與羅森合計市佔率超過50%,形成絕對壟斷。而位列行業第四的是永旺旗下便利店MINI STOP,其擁有1800家店鋪,市佔率不足3%,單店日均銷售額約2.12萬元人民幣,遠遜於7-11的3.45萬元和其他兩強(全家和羅森)2.85萬元的平均水準。
面對市場份額萎縮、品牌邊緣化的現實,MINI STOP決定重啟成長引擎,以「快餐專業化+生鮮差異化」雙核策略為突破口,推出「新複合店」業態模型。
但在強者環伺、增長近乎停滯的市場中,MINI STOP的這一步棋,真能走通嗎?
01
日系便利店進入「第二成長曲線」競爭
近年來,日本便利店行業正迎來一輪新的結構性轉型。
隨着門店總數逼近飽和、高頻消費場景趨於固化,行業主力品牌紛紛踏上「第二成長曲線」的探索之路:以生鮮、熟食、家庭消費為核心,嘗試打破「即食型便利店」舊框架,走向「微型超市+快餐」的複合型進化。
2024年2月,7-11在千葉縣推出了首家「SIP商店」,以超過兩倍於標準店的銷售面積、5300個SKU的商品陣容,以及超市化的陳列布局,嘗試整合伊藤洋華堂的生鮮能力與便利店系統運營的高周轉優勢。這家「實驗門店」大膽引入蔬果、肉類、冷凍食品等鮮食品類,同時保留熟食快餐區域,並首次測試家庭導向型動線設計與商品組合。儘管其官方定位仍為「便利店」,但在消費者端顯然已向「食品超市」靠攏,被視作「下一代便利店」的雛形。
與此同時,羅森也不再滿足於將「生鮮」囿於子品牌「羅森100」之內,而是逐步將其低價果蔬、冷凍食品等商品體系引入主力門店。2025年起,羅森更新自有品牌架構,推動商品從「便利性」走向「品質化」與「多層次消費提案」,並大舉擴充鮮食與廚房製作類商品,門店佈局和陳列方式也朝着「準超市化」演進。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這場便利店「超市化」的浪潮背后,實則反映出三重邏輯變化:
其一,是消費需求的轉變。在通縮陰影漸退、家庭消費迴歸的背景下,「即食」不再是唯一剛需,兼顧即食、即烹、即儲的「全日型」商品結構更具吸引力;
其二,是坪效模型的重構。面對單店收入增長瓶頸,各品牌試圖通過擴大品類、提升客單價與購買件數來獲取邊際增量;
其三,是競爭結構的洗牌。食品型藥妝店、My Basket等「都市型微型超市」對傳統便利店造成擠壓,后者若不進化,勢必被邊緣化。
在這樣的行業語境下,曾長期處於「主流之外」的MINI STOP,也選擇重啟新一輪戰略升級。繼2024年5月開出首家「新複合店」后,時隔一年再次推出第二家同類門店,試圖以「快餐強化×生鮮擴充×數字化接入」為三大支柱,打破自身對「快餐·便利店」路徑的依賴,切入競爭日益激烈的家庭消費市場。
02
MINI STOP打造「新複合店」
MINI STOP首家「新複合店」位於東京神田錦町,在「快餐+便利店」的原有組合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生鮮」商品的輸出,並全面接入OMO(線上線下融合)數字生態,以打造適應消費新常態的差異化業態。
這家「複合型」商店有三個主要特點:
第一,將快餐櫃檯移至入口處,形成以「專業快餐」為重心的視覺焦點。顧客可通過自助終端或APP完成下單,由員工在半開放式廚房製作現吃商品,實現「快速+定製」並行的混合服務形態。核心菜單則圍繞「值得復購的健康快餐」定位,推出全麥胚芽熱狗、蔬菜玉米卷、羅勒雞肉鄉村麪包等新品。整體來看,快餐類商品的目標銷售佔比被提升至25%,較此前提升約10個百分點,足見其戰略地位。
第二,商品結構同步「超市化」,實現「一站式、短時購物」的便利價值。具體來看,永旺自有品牌「TopValu」商品SKU數接近1000個,佔比提升至30%以上;生鮮品類豐富度顯著提升,共配置120個SKU,含蔬菜70個、肉類30個、水產20個;冷凍食品擴充至原來的3倍,涵蓋簡便餐、配菜、主食、冰品等多個品類,以應對居家囤貨與即食化並存的消費趨勢。
此外,門店全面導入自助結算系統與無現金支付環境,從空間動線、陳列邏輯到結算流程,均圍繞「短時高效」重構,試圖建立便利店版的「精簡型My Basket」。
第三,藉助APP接口,加速OMO(線上線下)融合,構建「場景不設限」的便利零售。門店外部設置取貨櫃,內部提供商品二維碼,用户可通過APP進行下單、預約、配送、優惠券接收等多種操作。同時,公司還將試點基於消費數據分析的會員分級制度,通過精準營銷提升復購率。
這家店還聚焦三大數字化業務板塊:電子商務(EC)平臺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快速商務(QC)即時配送服務的場景化應用,以及面向企業客户的B2B職場訂餐解決方案,並計劃以此為模板,逐步導入至60家新店與100家改造門店,實現全店鋪的模塊化改造。
03
業績亮眼,MINI STOP加速複製
繼首家「新複合店」取得銷售雙位數增長后,MINI STOP於2025年5月在總部所在地——千葉縣,正式開出第二家同類門店「千葉中央新田町店」,定位更清晰、商品結構更豐富,標誌着「快餐+便利+微型超市」三位一體模型從概念試驗走向可複製階段。
該門店距離JR千葉站步行僅10分鍾,銷售面積達180平方米,較MINI STOP標準門店明顯擴大。
不同於首店「產品邏輯」優先的探索路徑,第二店更注重場景完整度與顧客體驗的落地。例如,店內配置更完整的果蔬、肉類、冷凍品等生鮮商品區,SKU數整體提升20%以上。冷凍櫃門從常規的2扇擴展至8扇,重點強化家庭用飲品(如2L裝水)、便捷主食、冷凍點心等品類。
一位居住在附近的40多歲女性顧客表示:「走到(千葉站)附近的超市太麻煩,在家附近的小店能隨時買點所需,真是太方便了。」她一次性購入了地瓜、香蕉、雞蛋、吐司等,消費金額超過2000日元(約合100元人民幣)。這類「小份額、高頻次」的採購場景,正是MINI STOP試圖鎖定的核心需求。
門店進一步強化「即食+現制」的組合策略。原本以炸薯條、聖代冰淇淋等小吃型商品為主,如今則增添了可作為主食的熱狗、法式吐司等新品類。店內還提供分量充足的手工便當,旨在強化一站式消費體驗。小瓶裝飲料價格下調,以此促進消費者在購買快餐、甜點或便當時的「捆綁消費」。
運營結構方面,門店精簡有人收銀臺至1台,配備3台自助結算終端,並全面導入無現金支付系統,以降低人力配置、提升周轉效率。配合新佈局,空間動線進一步優化,以「熱食靠前、生鮮靠牆、快購靠中」策略串聯消費動線,突出MINI STOP特有的「快餐核心」結構辨識度。
根據官方披露,首家門店日均銷售額相比改裝前增長36%,營收高出全店平均70%~80%,幾近翻倍。在此基礎上,千葉中央店被賦予與首店同等的KPI目標,承擔「銷售-模型-管理」三重驗證任務。
MINI STOP商品本部長奈良部美雪表示:「我們正在通過不斷試驗找出真正能打動消費者的要素,並將藉助永旺集團的物流網絡,逐步拓展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