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最牛天使投資人」龔虹嘉:如果未來10年只能投一個領域,那我投健康

2025-07-03 15:0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聰明投資者

  「我就是創投界的ICU主任。但這個過程中,卻是焦慮又帶着愉悦的。

  中國什麼時候有人能投10個億給天使輪或者種子輪,中國的創新就起來了。梁文鋒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天使投資里,真正優秀的投資人永遠是少數他們逆着人性前行,註定是孤獨的。

  天使投資人龔虹嘉最近在「2025天使投資大會」之后難得的接受了一次深度採訪,50分鍾,狀態松弛。

  中國創投圈,總有那麼一類人,站在光影之外,卻長期塑造着行業的底色。龔虹嘉大約是其中最獨特的一位。

  他鮮少出現在公開場合,但投資的項目——海康威視富瀚微中原協和、芯原股份達夢數據,幾乎都站在了中國創新產業的重要關口。

  1965年,龔虹嘉出生於湖北。少年時學業表現突出,因綜合素質高進入華中工學院計算機系

  畢業后他南下廣州,再赴香港,做過市場引進,也干過技術支持,早早體會到「技術必須與市場打通」。

  他先是創辦「德生」,做到中國收音機第一品牌,后又成立「德康」,率先做出手機實時計費系統,佔據通信市場的半壁江山。1996年投資握奇數據,鼓勵團隊出海;1998年德康被亞信併購,成為首批登陸納斯達克的中國概念股之一。

  在那個商業秩序仍不成熟的年代,他已完成了從工程師到企業家的身份轉變,也積累了深厚的認知。

  最廣為人知的,是他對海康威視的投資。

  2001年,他以245萬元獲得海康威視49%股份。這非精密測算后的財務投資,而是同學情誼間的互相成全。他用極具包容度的機制吸引人,協助公司穩定推進,最終投資回報遠超2萬倍,締造出A股資本市場中最經典的長期持有故事之一

  點擊閲讀:《任憑縮水300多億!公募紛紛拋棄海康威視這一年,曾經「套現王」龔虹嘉持股紋絲不動》(2022年8月)

  在他眼中,天使投資本質上是一場信仰與信心的較量:在別人都不看好的時候敢於下注,在分歧最大、最孤獨的時候堅持陪伴。

  近年來,龔虹嘉重心轉向生命科學、大健康和底層技術。這種選擇背后,是一套帶有「道家氣質」的世界觀。

  在這場最新的訪談中,他談科學家創業,不從工具論出發,而強調「人性」:科學家也是人,也想追求夢想;他強調創業早期的自我認知,反感「僱傭兵思維」,更看重長期使命感。

  他講「道地」,不是照搬中醫術語,而是延伸出一種朴素的信念:「你落在地球上的那塊地方,就是你適合生長的地方。」

  這種「道地」觀,貫穿了他對創業、對人的理解不求速成,不盲從喧囂,尊重節律,強調人與環境、人與系統的匹配。

  龔虹嘉喜歡自嘲「ICU主任」,常在項目最難的時刻被「喊過去搶救」。笑談背后,其實是他長年累月對創新最底層力量的守望。

  推薦大家去視頻號「每日天使」看這場訪談的完整版,滿滿的細節,是非常真性情的、有些江湖煙火氣的一場交流!

  聰明投資(ID: Capital-nature)整理出原汁原味的表達,分享給大家。

  自認創投界的ICU主任

   主持人 你作為非常成功的天使投資人,現在是什麼狀態?在這個階段,還有什麼事會讓開心或者不開心?

   龔虹嘉 我們這些人啊,有點「命賤」的感覺了。總是覺得要去幫助和力挽狂瀾一把,就覺得有那種使命感在。

  前不久我在天津去看一個很厲害的中醫,看完以后,他説,能不能讓你的團隊都出去。嚇壞了,以為身體出大問題。

  説,你很焦慮。我剛用DeepSeek搜了下你,很厲害啊,你怎麼會焦慮呢?

  那你看出來是什麼樣的焦慮?

  他説是我們醫院院長或者ICU主任那種焦慮。

  我説你太厲害了!我前不久纔在清科的一個會上講過,我就是創投界的ICU主任。

  我面對確實都是醫院院長或者ICU主任一樣的考慮:(這個項目不救得活?要不要出手?下多大的力?用多少手段……這些問題天天在腦子里打轉。

   主持人 所以即便已經這麼成功了,依然會感到焦慮,這肯定是使命感。

   龔虹嘉 這可能就是靈魂層面的事情了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是焦慮又帶着愉悦嘛。

  關於芯原股份的投資往事

   主持人 天使投資了近百個項目,拯救了很多科創企業,也取得了很高的回報,是不是反共識、高風險的投資更有可能帶來高回報

   龔虹嘉 比如説現在科創板有家上市公司芯原股份VeriSilicon,是別人做芯片設計的。自己做芯片的(寒武紀市值3000億了,當時我們幫別人做芯片的現在也就剛剛500億市值。

  即使是這個500億當年幾乎所有投資人都要贖回。

   主持人 你是追加了投資?

   龔虹嘉 我是主動把那40多個投資人的全部接下來了。2017年簽了協議,由於投資人分佈在世界各地,所以2018年花了一整年把投資人的股份一個個買回來。到2019年,我們就把VIE架構給拆了。

  我當時就覺得,這家公司的未來只能在中國。

  觸發我出手的時候,正好是他們衝擊納斯達克第二次失敗。后來我就説服他們回中國來。

  他們説回中國來不好掙錢,我説,回中國來,你們才能「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后來他們在科創板上市,那時公司從來沒掙過錢,沒盈利過所以當時分歧很大

  但是我説他很快就能掙錢,只要中國的廠家不能到美國、臺灣地區找人設計芯片,這家公司早晚要大賺。

  事實也證明,這一天已經來了。

  投資本質上是信仰、是信心你要願意在別人不看好的時候先進場,等大家都看好就晚了。

  永遠都會有還沒有被別人看好將來有可能變好的事情

  年輕的時候,我們認為微軟基本上就是這個世界的天花板了,后來谷歌出來了……現在又冒出了AI大模型

  這個世界它總是在我們想象不到的時候,要麼是某個技術的突破,要麼是某種商業模式的突破來引領這個世界往前走給更多的后來者帶來一些機會和希望

  從達夢談「根創新」的環境變化

   主持人 在很多年前天使投資了老師的公司達夢數據,達夢直到去年纔在A股上市。這還是非常考驗眼光和耐心,當初是怎麼考慮的?

   龔虹嘉 達夢是國產數據庫「第一股」。

  當時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幫助馮裕才老師構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公司化架構,馮老師第一大股東。

  那時做國產數據庫,沒什麼行業地位。達夢正式成立是1999年,距離它后來上市24年。

  組建公司馮老師的達夢數據庫已經做了10年認為十年磨一劍,在行業內就足夠有殺傷力。沒想到,想要讓這個數據庫成為各個行業願意用、能夠用、好用的產品,非常不容易。

  20152016年,大家還普遍認為中國人自研數據庫辦不到,但達夢一直堅持了下來。

  在一些特定行業,中共中央開始有意識要求加大國有數據庫的使用力度,就是IOE化,去替代IBM、Oracle、EMC,(機會就來了)

  如今達夢的數據庫在許多特定行業得到了應用,財報上顯示的業績也還不錯,這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我這段時間講自主創新、「根創新」比較多,以前只能講自主創新,一講「底層創新」「根創新」就會被人嘲笑。

  談到達夢的情況,其實我想説的是,現在的環境確實不一樣了。

  前不久,國資委專門發了一篇官宣,強調在AI大模型的應用過程中,央企要特別關注信息安全和數據安全,要真正去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把「底層創新」提升到「根創新」的層面。

  所有技術都是從不好用到好用的過程,從不穩定到穩定的過程。如果沒人用,它就永遠迭代不了、優化不了。

  過去總有人説國產的不行、不好用,那是因為大家都只願意用國外成熟又便宜的產品。現在國產已經比較好用了,產品都是需要迭代的,雷軍的金山這些辦公軟件不也做的很好嘛。

  所謂逆向,是如何面對現實

   主持人 一直擅長逆向投資,做別人不想做、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你是怎麼培養這種思維方式的?

   龔虹嘉 就是因為你和別人不一樣,而當時別人沒這麼做。

  像過去講符合世界潮流,今天來看就帶來了安全隱患,因為美國站到我們的對立面去了。

  我早在2018年就説中美會脱鈎,結果被不少人批評,説我書讀得少;我預測第一次川普要當總統,結果有好幾個同學跟我決裂,説我沒文化。

   主持人 后來他們又説你預測對了,想跟你重新做朋友?

   龔虹嘉 他們説我「蒙對」。這次又「蒙對了」,乾脆不爭論了。(笑)

  但這個問題是繞不開的。很多精英階層其實不願面對現實,要麼覺得這是暫時現象,要麼覺得是美國某個神經病一時衝動。

  其實這是美國整個的國家安全戰略怎麼遏制中國在哪些領域阻止中國崛起?通過什麼戰略來壓制中國的產業和影響力以維持現有世界秩序等等。

  我們在芯片領域確實還在努力追趕,芯片的創新」難度非常大因為它要跟生產工藝結合起來。比如到了7納米、5納米以下,就必須依賴光刻機這類高端設備,但一時半會也解決不了。

  現在連英偉達專門為中國定製的H20芯片都不能賣了,高端顯卡4070、5090都買不到了,對吧?可能接下來那些AI大模型開源的底層代碼都不給我們用了。

  這就是我講的,中國今天經營者,面臨一個痛苦的轉變。

  大家都有這種共識了重新定位好自己。你説出發」也,説我們主動「調低支撐位」也行,總之我們得接受現實。

  調低以后怎麼辦?我們可能服務一些基礎科技含量較低的行業,把低處的往上頂一頂,這種能力並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去年的中央一號文其實就透露出一個非常清晰的方向),過去講「農村」,后來講「農業」,再到現在重點提「鄉村振興」它背后的邏輯是希望把農村那一大批人羣的收入真正提上來。

  就是讓他們能夠在家門口、方圓100公里內找到一份工作,有老婆孩子熱炕頭,能朝九晚五、節假日休息,有醫保社保,生活穩定。這種有尊嚴的生活,纔是大多數中國人真正想要的。

  而這樣的羣體,佔了中國人口的三分之二這,就是我們的基本盤。

  所以現在國家不只是講拉動內需,而是把拉動消費放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怎麼拉動?三座大山——住房、醫療、教育的壓力,得真正搬掉。政府的保障和福利要像空氣一樣瀰漫在老百姓身邊。只有讓人感到安心,消費纔有可能起來。

  如何幫助科學家創業

   主持人 現在國家在大力倡導「科技成果轉化」,尤其鼓勵科學家創業。這幾年也在做不少對科學家創業的扶持,是怎麼幫他們推進這件事情的?

   龔虹嘉 這是我這幾年做的比較多的事情。

  作為創業leader,更多時候你是在做服務你得讓那些能干的人,在這里能舒心的工作,有激情、有創意地干活。

  科學家普遍喜歡用自己的學生,這是很常見的,畢竟知根知底,師生之間有了解、有默契。

  我不説這種選擇不對。但這也得看老師的格局。

  如果這個導師胸懷夠大、能力也強,他會鼓勵學生挑戰自己,甚至能彌補自己的盲點

  也有科學家只是在自己最擅長的某個方向做的很突出,或者機遇很好,當上領導后反而會限制學生發揮和創新能力。

   主持人 他們在學術和科研方面確實很強,但在創業、商業,尤其是打通完整閉環這方面,其實很多是不擅長的,你也是在幕后幫助做一些商業模式設計。

   龔虹嘉 比較成熟的做法就是授權,讓專業的團隊去做市場化的事

  不過也有一些科學家自身有很強的創業衝動,想去實現自己過去沒有做的事情,想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能不能成為一名企業家。

  我對這種狀況是比較包容的,科學家也是人,有夢想有抱負的,為什麼不可以試試?但有一個條件,就是他一定是已經見識過很多誘惑,現在只剩下這條路最吸引他

  他願意搏,我就願意陪他搏一搏,沒關係的。畢竟智商這麼高,見識這麼多,資源這麼多……如果做不成,他也有同樣的切膚之痛,痛的時候他自己會知道怎麼去調整

  偉大不能計劃

   主持人 你説,中國什麼時候有人能投10個億給天使輪或者種子輪,中國的創新就起來了。那覺得,這一天什麼時候才能到來?

   龔虹嘉 梁文鋒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他就是給自己投了10個億,做出了我們原來認為只有美國年輕人才能做出來的事情。

  我想用這個例子來説明:問題不在於中國年輕人能力不夠、智商不行,而是在於我們缺少另一個關鍵要素——有沒有人願意相信這些沒有背景的人,願意給他們一筆錢,讓他們有機會去改變世界。

  你去看,從谷歌到Facebook再到OpenAI,這里面是有規律的。那些創始人,在成事之前幾乎都沒有成功經驗,甚至都沒「干出什麼事兒」來。失敗過很多次,才抓住一次機會。

  OpenAI的山姆·奧特曼,他之前也只做過一家公司,做支付相關的,最后賣掉了。

  再比如馬斯克,早期也就做成了一家公司,還有兩家沒做起來,但他是用自己賺的錢繼續去創業,非常典型的「自己的風險自己承擔

  你説如果他當年拿的是風投的錢,他還能不能成為今天的馬斯克?我打個大大的問號。

  2012年去美國時,剛好是馬斯克「死里逃生」的時候。那時候他因為缺3000萬美元,已經到了接近清盤的地步。

  最后是一家不太知名的硅谷風投機構投了這3000萬美元,才讓他挺了過來。后來那個基金經理還帶我去看了馬斯克送給他的第一輛特斯拉超跑,編號001。

  今天我們覺得馬斯克是個多麼牛逼的人,但那會兒,3000萬美元就足以把他逼到身無分文,甚至失信、破產。

  他熬過了這一步,車的業務開始有起色了但直到2017、2018年,他SolarCity光伏能源公司)整合到特斯拉了,華爾街還是認為特斯拉是家「隨時可能倒閉」的公司

  馬斯克咬牙扛下來了然后,市場慢慢開始相信他,覺得他可能真能干成一些事,再加上他不斷推出新的商業模式,搞SpaceX、星鏈……這時候,大家的態度就變了,開始覺得這人不一樣。

  你看,難就難在大家相不相信。

  所以我覺得,一件事能不能成,有時候不僅僅是靠這個人有多牛,更在於社會能不能容得下這樣的天才。

  天才往往是有缺陷的,你不能指望他面面俱到。如果把人看作一個能量體,他也有自己的「熵值」分佈。他在某些方面熵增了,在某些方面熵就會減少。

  社會如果能在文化氛圍、機制、環境上給予這種天才以寬容,那纔可能從跟隨式創新走向真正的自主創新,甚至是顛覆性創新。

  這也是我后來在我們校友企業家論壇上講的一句話:偉大不能計劃

  優秀的天使投資,要靈魂深處熱愛

   主持人 在天使投資大會上曾説,天使投資需要信仰和信心,但同時「漫不經心地出手」,反而更容易成功。是怎麼做到既保持信仰,又能漫不經心?

   龔虹嘉 你看今天投米哈遊的那位投資人宋濤,他不就有點像我説的漫不經心嗎?

  他説他連人都沒見過,只是聽人講了講這個項目,覺得挺符合他自己的信仰,方向也對,然后看了看他們寫的PPT——比他自己當年創業寫得都好,他就投了。

  你説這是不是漫不經心?完全沒面試、沒聊人,全憑一種「願意相信」。有時候你要是真去見創始人,搞不好人一緊張,説話結巴,或者儀表不整可能反倒不投了。

  很多時候,越是刻意做的決策,結果越不理想。

  我們以前經常對天使投資人説,做天使投資的時候,當創業者説他只需要500萬的時候,你基本上要乘3。

  很多人是失敗來,失敗了……這種真的很挑戰人性的。

   主持人 畢竟天使投資的失敗率是極高的,成功率大概只有4%。

   龔虹嘉 2017年,我和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搭檔討論過,天使投資人的特點到底是什麼。當年,創新工場剛開始用機構化的方法做天使投資。

  我跟清華的李竹英諾創始合夥人)合作過他們也是天使投資機構中的后起之秀

  聰投注有次李竹和龔虹嘉做了一場對話。末了,李用這麼一段話評價這位老鄉:「龔總是真正的天使投資人,估計也是國內每年投資金額最大的天使,看問題的高度和一般的投資機構也不一樣,寬度也不一樣,對創業者的容忍程度也是非常寬厚,這可能正是龔總能不斷取得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投資做天使投資,確實要做很多組織形式創新,有些強調集中,有些強調分散,持續做下來的不多,掰着指頭算應該不超過10個。

  天使投資的回報周期太長了,導致后面的募資沒法弄

  需要用自有資金聚合一幫志同道合的人,真的是基於一種高度的信任。這種信任,不只是覺得他能力行,更是一種「靈魂上的認同

  就是你要相信你總會成功,他所奔赴的方向,正是你也願意下注的方向。

  你不能指望讓大家像買銀行理財產品那樣來買VC基金份額。軟銀賽富閻焱曾經説過,什麼時候中國老百姓願意把銀行存款拿出來,像買理財產品一樣買VCLP份額,中國VC的春天就來了。

  但今天不但沒出現這個局面,反倒是民間投資人紛紛把錢從LP那里贖回,去買2%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

  天使投資里,真正優秀的投資人永遠是少數他們逆着人性前行,註定是孤獨的。

   主持人 創業團隊從大廠出來,是不是更容易成功?

   龔虹嘉 以前很多天使投資人出手果斷,只要是從華為、從大廠出來的,他們就投,因為覺得有出處

  我對這個其實是有點困惑的。你説成功的,確實也是這麼成功的;但不成功的,好像也還是因為這點不成功——大廠出來的,大家彼此不服氣。

  這麼多年我看下來,那種「從大廠出來,拼組個完美團隊的套路,做成的我倒沒怎麼看到。而像段永平看好黃崢,不是照着公式來(反而很成功)。也可能我瞭解得不夠

  當然做藥的領域會不一樣。

  比如化藥,確實是需要流程上的經驗拼圖——一個人負責設計,一個人負責實現,還有人負責驗證。這種產業是需要流程上每一環節都有人把關的。

  就像高瓴資本,硬是推出來了信達生物和百濟神州。它在那個賽道是全線鋪開的。

  你要把一個藥企的研發流程搭建出來,每一步都得是經驗豐富的人守着,他可能不需要從0到1的創造能力,但每一步工藝、配方、原料怎麼組合、性能怎麼最優,全靠經驗和判斷。

   主持人 是中國天使投資人的榜樣了,天使投資對於硬科技創業至關重要。很多人看到萬倍回報的故事想學習。有什麼建議嗎?

   龔虹嘉 好像確實有人因為聽我賺幾萬倍的故事,就跑去做天使投資了。但我,做天使投資,有好下場的其實不多的呀

  有個助理,當年也想着做天使投資,結果把她爸給她買房子的錢拿去投項目,最后全虧了。

  天使投資如果按照大眾認知和邏輯去做,成功率是很低的。所以不要貿貿然去做。

  除非這是你的信仰,是你真心喜歡的事。比如你就喜歡你表弟,覺得他長得帥、人也不錯,他要創業,你就願意投點錢給他,那沒問題。

  這纔是天使投資的本質。在全球範圍內,真正的天使投資人,基本都是「三個F」:Family(家人)、Friends(朋友),還有一個是Fool(傻瓜)。

  像我們這種傻乎乎的,就是這麼構成的。

   主持人 老話説得好,傻人有傻福。

   龔虹嘉 現在很多做天使投資的,已經有點背離了天使投資的初衷和本心,比如要求對賭、回購這些。

  我們還是很希望,中國能夠真正出現一批「從靈魂深處熱愛」做天使投資的人——他們願意投,是因為這件事本身讓他們覺得有意義、有樂趣。

  看重創業者的幾大特質

   主持人 在判斷創業者的時候,最看重什麼?什麼樣的人會讓覺得「哪怕他失敗10次、100次,我都願意繼續支持他」?

   龔虹嘉 人與人之間肯定存在某些氣場和共鳴的。這就像我們上學時,有些同學你天生就喜歡和他一起玩,有親近感。興趣愛好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

  然后就是,學習能力融會貫通能力把複雜問題化簡的能力一個人具備這三點特質。

  再有就是領導力。比如説你要組織兩隊人打球,有些人一招呼就全來了,有些人就召集不動。不是職位的問題,而是他有沒有那種讓人願意追隨的氣質。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不能只會做自己熟悉的事

  有些人在專業上很強,但知識結構很單一,合作半徑太小。這個時代知識變化太快了,就像自身免疫系統過強也會引發自身免疫疾病一樣,反而容易出問題。

  核心戰鬥小組創業的早期階段,大家的自我認知,形成共識非常重要

  個創業項目,團隊里的幾個人非常有才華,但最終並沒有走到最后。因為他們只把自己當成僱傭兵來為這家公司打一場3年、5年的仗。

  當時我們為3G移動通訊提供流媒體播放平臺,説好乾3年,結果3G牌照延迟了4年,拖到2010年纔下來,他們就熬不住了因為他們不是將這件事作為自己的使命來做的。

  真正的創業者應該把事業當作使命,找到能攻堅克難的人很關鍵。這種人往往有獨特的眼界和經驗,能幫你突破最難的山頭,迎來一馬平川。

  天才一個月干出的活兒,可能普通人一年都干不完但一個普通團隊,往往是容不下天才的這是很多創業項目失敗的根本原因。

  能干且有天賦的人離開后,我們投資項目時非常關注他們的去向。

  如果他們真的要做一件常人難以企及的事情,我們就需要詢問原因

  有些人是做過類似的事但更多時候他是沒做過的,那就得看他有沒有系統地思考、積累和準備。

  他還會告訴你,他對這個事物的理解、做了哪些積累、準備以及從哪里獲得攻克硬科技難點的知識和能力。

  當他們把「作戰地圖」呈現在我面前時,我纔會覺得他們是學習過、思考過、有準備的。

   主持人 天使投資人能把項目做成的關鍵是什麼呢?

   龔虹嘉 很多人以為項目得「管」出來,其實不對。一個人如果完全靠勤奮才能掌握知識,那他時間精力是有限的;但如果他是出於熱愛、天賦、興趣去做的,那他可以夜以繼日都不累。

  你看一個人有沒有想象力,干這件事有沒有入迷,這纔是判斷他能不能做成的關鍵。

  當你做的事情和自己的天賦吻合時,你就會進入「心流狀態」。就像日本的稻盛和夫説的那樣:才思泉湧、不知疲倦,做事如魚得水。

  但如果你被迫用一種你不適應的方式去做事,那不是「心流」,那是「淚流」。

  我讀大學的時候就有這樣的體驗。我們是機械專業的,我怎麼畫圖都畫不好。老師都急了,説你畢業以后靠什麼為生?那段時間特別難熬。

  所以我們在看一個人的成長,看一件事能不能成,説到底都和這兩點有關:

  第一,你選的人,他的認知能不能不斷提高;第二,你做的事,是否真的是面向未來的。

  當然,有人會説:我不做未來的,我專門從垃圾里淘金,那也行。

  所以面向過去有面向過去的發力點,面向未來也有未來的發力點。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東西。

  仍在勤奮地看商業計劃書

   主持人 現在還會看商業計劃書嗎?

   龔虹嘉 我還是比較勤奮的。如果把我歸為百億富豪的行列,那我肯定是這個羣體里不到10個還在認真看商業計劃書的人之一。

  我現在看計劃書主要是爲了判斷該分發給我哪個團隊、哪個基金、哪個人。

  我自己要先有個初步感覺,比如覺得這個技術方向不錯,或者這個創始人背景過硬,或者和我們已有的產品、技術有協同價值。

  但這個技術到底有多先進?在行業里是否領先?有沒有關鍵技術缺陷?這些我是不專業的,判斷不了。

  所以我只是先篩一下,然后分發出去。

  這個工作量其實也挺大的。一直到最近,我幾乎每天都是凌晨四點睡覺,現在發現身體有點吃不消了。

   主持人 現在很多中國公司都在出海,還會投資出海企業嗎?

   龔虹嘉 不多了。以前我們投資過一些工廠,但后來也不再做了,出海帶來的麻煩太多了,官司一堆。

  一個行業只要中國人進入,其他國家基本就很難玩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個規律。

  問題是,當你變得非常強的時候,怎麼照顧弱者?怎麼為他們留出生存空間?很多中國人還沒學會,尤其是強者。

  國外的大企業,比如微軟做操作系統IBM製造大型機,他們會比較注意邊界在哪,哪些不可以做,也不用去卷。

  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有四大洋,本來就該有距離。人與人之間也該保持點距離。你看現在年輕人,跟父母兄弟姐妹也都保持一定距離了,都可以理解,這是人的屬性。

  面向未來的兩個問題

   主持人 未來AGI實現以后,人類還能做什麼?

   龔虹嘉 AI大模型來了,人都不用干活了,你説在家干還是在公司干,其實都一樣。美國疫情之后,有三四成員工都不願意回辦公室上班,最近纔有公司開始強制要求返崗。

  在家辦公有很多優勢,在自己喜歡的環境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一周可能只需要兩個半天跟同事交流開會。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狀態。

  未來,我們是不是還非得坐在辦公室上班?這就是個問題。

  國內有個網站叫「豬八戒網」,前些年他們過得很艱難,老闆愁眉苦臉,我安慰他説「你再堅持一下,很快就會有越來越多有才華的人不用去辦公室了。到時候你服務的對象一下子就多了,你的能力邊界也一下擴展了。」

   主持人 現在也有一種聲音,説原來指望AI是幫我們洗衣做飯的,現在卻連寫代碼、做文職、辦公室工作都被AI替代了,甚至連思考都幫我們做了。那我自己是不是隻能去干體力活了??

   龔虹嘉 干體力活也會有機器人來做。

  你看海康威視的螢石推出的清潔機器人就很厲害。它能識別地下的污漬是水還是油,然后用相應的清潔液去清理。清完了還能自己倒垃圾、自己洗拖把,根本不用人干。

  所以重活也輪不到人做了。

   主持人 那人以后還能干什麼?

   龔虹嘉 干自己喜歡的事啊。

   主持人 如果未來十年只能投一個領域,你會選什麼?

   龔虹嘉 還是健康。人的健康離不開環境的健康。

  我們今天説的不是思想的健康,而是身體的健康——健康的水、健康的空氣、健康的土壤。只有這些要素都是健康的,用它們去滋養出來的食物纔是健康的。

  這個很朴素,但其實是大家現在最需要的。

  這些本來就是老天賦予我們的,是自然該有的狀態。

   主持人 所以其實你在農業、農村領域早就已經有很多佈局了?

   龔虹嘉 我現在做得比較多的,是關於中藥材「道地」相關

  所謂「道地」,意思是某種植物降落到地球上,它應該在哪塊土地上生長,這就是它的「道地」。你可以理解成,像人一樣——你老家是哪里人?你出生在哪?你來到這個世界,是落在什麼地方?那就是你的起點。

  我們以前追求的是「吃飽肚子」,后來吃得太好了,反而出現問題,比如血糖高、脂肪多……像我們這樣肚子大了的,纔開始真正關心健康。

  我一直在倡導把干細胞技術和中醫藥結合起來,再加上精準診斷——包括精準早篩、精準伴隨診斷。把中醫藥、干細胞、精準診斷結合起來,就能構成一個「大健康」的服務體系。

  這個體系不是等人生病了才介入治療,而是提前防「未病」、干預慢病、延緩衰老。這是一個完整的服務鏈條。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何俊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