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3 14:33
金吾財訊 | 港股創新葯逆市支撐,截至發稿,康方生物(09926)漲13.9%,基石藥業(02616)漲10.74%,信達生物(01801)漲7%,亞盛醫藥(06855)漲6.47%,科倫博泰生物(06990)漲5.65%。這一現象背后既有政策端「真金白銀」的支持,也有企業端創新研發的突破,更有機構對行業長期價值的堅定看好。
政策東風勁吹:從「頂層設計」到「落地細則」,創新葯迎來最強支持
2025年7月1日,國家醫保局與國家衞健委聯合印發的《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正式落地,為行業注入「強心針」。《若干措施》聚焦「數據賦能研發、資金支持、目錄准入」三大核心,明確提出開放全國統一醫保信息平臺的疾病譜、臨牀用藥需求等數據資源,支持企業精準佈局研發管線;鼓勵商業健康保險設立創新葯投資基金,為研發注入「耐心資本」;同步推進創新葯上市申請與醫保政策指導,縮短從研發到上市的周期。
國家醫保局當日同步發佈《2025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及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葯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首次引入「商保創新葯目錄」概念。這一目錄聚焦「未納入基本醫保但臨牀價值明確、創新性高」的藥品,通過基本醫保與商保的協同,探索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融合。業內普遍認為,此舉將顯著提升創新葯的可及性——企業可通過「基本醫保談判+商保目錄申報」雙路徑覆蓋市場,降低患者用藥成本的同時,也為創新葯企業提供更靈活的商業化選擇。
政策的「組合拳」效應立竿見影。行業人士認為,《若干措施》和《徵求意見稿》是十年內最大力度的支持政策,不僅推動臨牀端創新葯使用,更將激發新一輪研發熱潮。同時,政策務實且見效快,偽創新葯鑽空子的空間被壓縮,真創新的春天來了。
研發突破頻現 企業核心競爭力凸顯
政策的支持為企業創新提供了沃土,而企業的研發投入與管線進展則是行業向上的核心動力。近期多家創新葯企業的研發成果引發市場關注:
雲頂新耀(01952):其基於mRNA平臺的腫瘤藥物研發進展亮眼。EVM16在小鼠模型中驗證療效並與PD-1抗體協同,IIT研究顯示低劑量即可激發免疫反應;EVM14通過中美雙報推進,自體CAR-T項目在動物模型中展現「現貨型、劑量可控」優勢。交銀國際預計,其核心產品EVER001(治療膜性腎病)2027年銷售峰值將超15億元。
信達生物:瑪仕度肽(GLP-1/GCGR雙靶點激動劑)於6月27日獲批上市,III期數據顯示其32周減重13.14%,兼具降肝脂、血壓等多重獲益,商業化在即;同時,公司在「IO+ADC」領域提出「雙重升級」戰略,IBI363(全球首個進入臨牀的CEACAM5雙載荷ADC)等產品有望突破冷腫瘤和耐藥患者治療瓶頸。
百濟神州(06160):2023/24年分別有5個/10個新分子進入臨牀,研發提速顯著。其CDAC平臺(解決難成藥靶點)、ADC平臺(4個實體瘤品種臨牀開發)及BTK CDAC(針對r/r CLL的ORR達93.8%)等技術迭代,成為中長期核心驅動力。
機構共識強化:真創新+國際化,下半年佈局主線明確?
政策紅利與研發突破的雙重催化下,機構對創新葯板塊的樂觀預期持續升溫。太平洋證券指出,《若干措施》與商保目錄將推動「多層次醫療保障融合」,加速創新葯臨牀應用與研發熱;中信證券強調,「真創新和真國際化時代將迎來回報」,建議圍繞「創新驅動、國際化、自主可控、院外營銷改革」四大方向佈局,尤其關注最具貝塔效應的創新葯領域。
交銀國際則從細分賽道給出建議:AI+醫藥/醫療在藥物研發、輔助診斷等場景的應用潛力巨大;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前沿技術有望成為新增長極;具備「差異化管線+國際化能力」的企業更具投資價值。
結語
當前,創新葯板塊已從「政策驅動」邁向「政策+研發雙輪驅動」的新階段。一方面,政策通過數據開放、資金支持、醫保擴容等方式降低創新門檻,推動「真創新」企業崛起;另一方面,企業憑藉技術迭代(如mRNA、ADC、GLP-1等)和全球化佈局(如信達生物的瑪仕度肽、百濟神州的海外臨牀),逐步從「仿創」轉向「原創」,在國際市場贏得話語權。
隨着醫保談判、商保目錄落地等政策催化,以及企業研發管線的持續兑現,創新葯行業有望迎來「業績+估值」雙升的黃金期。對於投資者而言,聚焦「研發實力強、管線差異化、國際化佈局」的龍頭企業,或將成為把握行業機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