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3 13:26
(轉自:郭二俠説財)
昨天晚上,首鋼朗澤發佈公告説,港股上市計劃將延迟,並且將退回申請股款。
此次延迟是由於公司收到一份民事起訴狀,被列為被告,該訴訟由公司一家主要經營子公司的股東在平羅縣人民法院提起。
本來也沒打算申購,只是浪費了昨天下午剛寫的新股分析。
一、招股信息
二、公司概況
藍思科技成立於2003年,是全球領先的智能終端全產業鏈一站式精密製造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專注於消費電子產品的防護玻璃、觸控模組、攝像頭等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與生產,並拓展至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領域。
截至2025年3月,公司總資產超747億元,員工規模達10萬余人,在湖南、廣東、江蘇及越南北江等地佈局了9個研發生產基地,形成了全球化的生產網絡。
按2024年收入計:藍思科技在全球消費電子精密結構件及模組市場份額達13.0%,排名第一;在車載電子玻璃及智能B柱市場份額達20.9%,同樣位居行業首位。
公司於2007年在行業內首創將玻璃應用到全球第一款全屏觸控智能手機上,奠定了智能終端功能面板的主流技術路線。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2024年,藍思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別人民幣466.99億、544.91億和698.97億元,相應的淨利潤分別為人民幣25.20億、30.42億和36.77億元。
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170.63億元,同比增長10.1%;淨利潤4.29億元,同比增長38.71%。
收入來源方面,智能手機與電腦類業務佔主導,2024年收入577.54億元,佔比82.6%;智能汽車與座艙類收入59.35億元,佔比8.5%,是第二大業務板塊;智能頭顯與智能穿戴類收入34.88億元,佔比5%,增長潛力較大。
其他業務,包括人形機器人、AI眼鏡等新興領域,2024年收入27.19億元,佔比3.9%,但同比增長754%,成為公司最具爆發力的增長點。
藍思科技的競爭力源於其獨特的全產業鏈垂直整合模式,公司形成了從原材料加工(玻璃、陶瓷、金屬等)→功能模組(觸控模組、攝像模組)→整機組裝的完整產業鏈條。這種模式使公司能夠控制產品質量、縮短交付周期,併爲客户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
藍思科技面臨顯著的大客户依賴問題。
2022-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銷售佔比分別為83.3%、83.1%和81.1%,其中蘋果佔比分別為71.0%、57.8%和49.5%
儘管對蘋果依賴度呈下降趨勢,但2024年仍近一半收入來自單一客户,存在議價能力受限、訂單波動等風險,為應對這一風險,公司正積極推進「去果鏈化」戰略:
1. 拓展安卓陣營:加大與華為、小米、OPPO、vivo等國內手機品牌合作。
2. 發展汽車業務:已與30余家新能源車企建立合作,包括特斯拉、比亞迪、蔚來等。
3. 培育新興業務:人形機器人、AI眼鏡等新業務2024年收入增長754%。
三、綜合點評
藍思科技作為全球精密製造雙賽道龍頭,正積極從「蘋果依賴」向多極增長轉型。短期受益消費電子復甦,中期看汽車/機器人業務突破。
對比同行,A股立訊精密市值2579億人民幣,估值19倍;港股舜宇光學市值755億,估值26倍;港股比亞迪電子市值722億,估值16倍。藍思科技以發行價中位數算港股市值932億,估值23倍,配得上公司的增長速度。
藍思科技早在2015年就已經在深交所上市(300433.SZ),這次在港股是二次上市,市場已經充分博弈定價,對於港股打新套利來説,主要看折價是否給港股二級市場留水位。
藍思科技現在A股股價23.6元人民幣(約25.8港元),港股發行價17.38~18.18港元,折價33%~30%,對比市值千億左右的A+H兩地上市公司,普遍折價在20%左右,這個折價給港股打新提供了較高安全邊際。
A股藍思科技今天大漲8%,所以纔會有這麼大的折價,這也是我把藍思留在最后寫新股分析的原因,就是想觀察招股這幾天A股的表現。反觀另一隻AH股峰岹科技,港股招股期間A股連跌5天,趨勢就很不好。
藍思科技本次IPO發行股份佔全部股份比例的5%,按招股價中位數17.78港元算,募資約46.6億港元,10名基石投資者鎖定15億,流通盤31.6億,佔比總市值的3.4%,這個盤子不大。
四、預測中籤率
藍思科技目前孖展60倍,最終大概率會超購300倍啟動最高回撥至公開發售45%,甲乙組各294750手。
在寧德時代和恆瑞醫藥大漲的帶動下,海天味業當時是38萬人申購,三花智控有33.5萬人申購,但后面這兩隻表現都不給力,所以這次的申購人數應該會減少很多,按照15萬人申購算,預估一手中籤率40%,申購30手穩中一手。
參考上一隻熱門AH股三花智控,乙組有2.1萬人申購,不過打新三花乙組只需要57萬本金,而這次藍思科需要本金高達92萬,會擋住不少人。打新藍思乙組按5000人算,預估乙頭中籤50~60手。
五、新股評級
這隻票的評級是滿倉干(拿命干>滿倉干>梭哈>偷雞>放棄)。
特別聲明:僅分享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打新有風險,認購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