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創新葯「BD數量之王」如何煉成?和鉑醫藥王勁松:不能只瞄準合作方需求

2025-07-03 10:17

財聯社7月3日訊(記者 何凡)與MNC(跨國藥企)進行BD(商務拓展)交易,已成為中國創新葯企出海的核心策略,也是中國創新葯走向世界舞臺的起跑線。今年以來,和鉑醫藥-B(02142.HK)陸續與阿斯利康、大塚製藥等達成合作,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勁松博士在接受財聯社記者專訪時,深度詳解其BD方法論:每一項BD交易都非常有挑戰性,合作方向和戰略均有很大差異,研發體系必須對標國際最高標準。

當下,和鉑醫藥正從「管線驅動」向「平臺+管線」模式發展。然而,如何在未來保持高質量的BD水準以及持續盈利纔是關鍵,王勁松在專訪中認為,除瞄準合作方需求外,病人和臨牀價值更值得關注。

數據完整性和質量尤為重要

上月末,被業內稱為「中國BD之王」的和鉑醫藥宣佈與大塚製藥達成全球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推進用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BCMAxCD3雙特異性T細胞銜接器的開發,此次交易涉及金額逾6.7億美元。

「公司在開展對外合作時,首先會尋找在戰略上具有高度協同性的合作伙伴,這樣能保證雙方共同開發的產品項目能夠有持續的資源和投入,以及在某些細分領域有更專業化的資源能夠對接和鉑醫藥相應的產品。」在問及為何本次BD交易會選擇大塚製藥時,王勁松表示,「首先,大塚製藥作為一家國際化的生物醫藥企業,在北美、亞洲等區域具備深厚的臨牀開發能力和成熟的商業化運營實力,尤其近年來,其在自免疾病領域進行了深度耕耘,為和鉑醫藥的產品在全球進行臨牀開發和商業化提供了堅實保障。此外,在與大塚製藥的高管進行持續且深入的交流后,我們得到了非常明確的信息:他們在自免疾病領域進行了長期規劃與佈局,這與和鉑醫藥的戰略方向高度契合。」

實際上,這並非公司今年與MNC達成的首筆交易,早在今年3月,和鉑醫藥就與阿斯利康簽下超300億元大單,而這也是自2022年以來,公司與阿斯利康的第三次合作,雙方之間的「綁定」越來越深。

「每一項BD合作都非常有挑戰,都有自己獨特的困難點。」王勁松坦言,2022年,公司首次將靶向CLDN18.2xCD3 TCE雙抗的全球權益授權給阿斯利康,這也是中國首個出海的雙抗產品。而受疫情影響,雙方都無法見面,因此,在與阿斯利康的首筆交易達成的過程中,所有的信息和數據評估都是通過線上方式完成的,「雙方第一次合作挑戰非常大,不過最終,由於我們數據的完整性和質量都很高,而且整個研發創新體系是依託國際最高標準來建立的,所以經受住了考驗。」

除傳統BD模式外,和鉑醫藥在今年1月同科倫博泰,與Windward Bio完成了一項NewCo交易,和鉑醫藥和科倫博泰有權獲得總計高達 9.7 億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針對當下最火熱的醫藥融資方式——NewCo模式,王勁松認為,公司主要是考慮到有些項目還需在國際層面進一步推進后續的臨牀開發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公司在選擇合作方時,主要會考慮以下三方面能力:第一,熟悉國際臨牀開發流程;第二,熟悉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尤其是具備與MNC合作的背景和經驗,使合作產品在開發和商業化過程中,有進一步和MNC對接的潛力;第三,Windward Bio的創始人是非常資深的行業操盤手,在資本市場上有很強的運營能力,能夠讓和鉑醫藥的產品有資源進行深度臨牀開發的同時,得到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

「每一項BD合作的方向與戰略都有很大差異。對於早期產品,從共同開發、聯合研究到對外授權(License-out),都有不同的考量因素。對於一些能夠快速取得臨牀數據,快速提升產品價值的管線,我們也會在臨牀階段探討國際合作的可能性。尤其是當產品進入臨牀中后期,需要大量資源來進行全球化開發的時候,我們會考慮與具備國際開發能力的合作方攜手共同開發,這將極大提升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值。」王勁松評論道。

國際合作如何持續性達成?

此前過往,皆為序章,未來和鉑醫藥如何才能持續保持成長性,最終實現長期價值,仍是市場關注的重點。

除了風頭正盛的BD交易,和鉑醫藥巴託利單抗已於去年提交了上市申請,或將成為和鉑醫藥首個商業化產品,開啟公司收入新來源。但在重症肌無力市場,再鼎醫藥(09688.HK)旗下的艾加莫德、優時比旗下羅澤利昔珠單抗注射液等帶來的競爭壓力同樣不容小覷。

同樣是以FcRn為靶點的藥物,巴託利單抗有何優勢呢?王勁松告訴財聯社記者,首先,巴託利單抗是唯一一款在中國患者羣體中完成臨牀一至三期試驗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它是基於中國的治療方案,依託中國專家團隊、面向中國市場而開發的一款創新葯。同時,該藥物有望進一步降低成本,在定價方面擁有相對獨立的體系。

另一方面,和鉑醫藥專有的Harbour Mice®和HBICE®技術平臺同樣展現出強大的可擴展性。子公司諾納生物作為一家國際化生物技術公司,已具備開發前沿領域複雜分子的能力,涵蓋雙抗、多抗、ADC、CAR-T、mRNA等創新方向,且相關業務收入佔比正逐年攀升。

在被問及未來和鉑醫藥更傾向於成為「平臺型生態企業」還是「管線驅動型藥企」時,王勁松迴應稱,在和鉑醫藥已經深耕的領域,例如腫瘤、免疫性疾病等方向,公司肯定還會繼續推進更多創新產品的研發,提升產品線的豐富度、競爭力以及價值。在腫瘤治療領域,公司會進一步發揮平臺優勢,重點佈局並推進雙抗、ADC藥物針對實體瘤的研發進程。另一方面,除傳統的雙抗、多抗外,公司還將在代謝、神經系統疾病、肥胖治療、細胞治療等前沿領域開展布局,拓展技術平臺的應用場景。從最初和其他公司合作開發,到目前公司已掌握自主的Payload、Linker等技術,能夠構建屬於自己的ADC藥物研發管線。

而從業績上看,和鉑醫藥已經連續兩年實現盈利,對於一家18A公司來説,王勁松將和鉑醫藥的快速發展歸因於三個因素:首先,國家將醫藥健康相關的科研作為核心戰略,公司充分受益於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整體發展的良好生態;其次,中央及各級政府持續投入大量資源支持並鼓勵創新;第三,全球範圍內及本土培養的人才匯聚上海,同時,公司自創立之初就專注於和國際對接。王勁松強調:「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但如果不瞄準國際前沿的頂級創新標準,就難以研發出真正服務於中國患者的創新葯物和產品管線。」

「無論是技術還是產品管線,如果只瞄準合作方的需求,有時是不恰當的。更為關鍵的是,從項目起始階段就要明確產品將用於什麼樣的臨牀需求,以及滿足哪些尚未滿足的病人需求,這一點至始至終是一個金標準。」在和鉑的發展路徑上,BD雖是成功的標誌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的途徑,王勁松將目光放得更為長遠:「一定要重視質量和體系的建設,創新能力不僅體現在產品具備差異化優勢,能夠滿足合作方對產品線佈局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們從立項之初就要始終聚焦於所服務的病人羣體以及產品能帶來的臨牀價值。唯有如此,我們纔有機會在產品研發的每個階段開展常規且持續的國際合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