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2 20:03
從半導體行業 3000 億美金市值的頭部企業,到如今以 3 萬億美金登頂全球市值之巔,英偉達的躍升堪稱科技界的傳奇註腳。
過去半年間,國內首次涌現兩本深度解碼其成長脈絡的著作,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得以跳出財務報表與財經快訊的框架,沉浸式追溯這家科技巨擘的進化軌跡:它如何從細分領域的龍頭,成為牽引人類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
1993 年誕生的英偉達,初創期選擇的是圖形處理芯片賽道,與如今眾多的數字芯片設計並無本質差異,是個典型的缺乏護城河的生意。
看似自帶科技光環的數字芯片設計行業,實則在商業模式上暗藏陷阱:
其一,技術迭代如刀刃行走
技術浪潮更迭迅猛,每一次技術路線抉擇都關乎生死。即便押對賽道,下一個技術拐點來臨時,過往積累的優勢可能瞬間清零,好似在鋼絲上反覆重砌高樓。
其二,資本投入如同吞金巨獸
高薪技術團隊是標配,從芯片設計到流片投產動輒耗時 1-2 年,前期研發投入堪稱 「燒錢黑洞」。這不是短跑衝刺,而是需要持續輸血的馬拉松。
其三,競爭格局堪比修羅場
每個芯片公司都躲不開投資人的靈魂拷問:「如果英特爾下場做這款芯片,你們怎麼應對?」 此外還要周旋於軟件巨頭、主板廠商、遊戲公司等複雜生態鏈,對管理的要求極高,絕無躺贏的可能。
鮮為人知的是,英偉達初創十年間至少三次徘徊在破產邊緣:
這家公司成立后首批研發的兩款芯片,就踩中了技術路線的「雷區」:創業元年恰逢內存芯片缺貨潮,為節省成本,英偉達選擇了與主流標準迥異的技術路徑,本想靠差異化打開市場,卻不料產品量產時內存價格暴跌 90%,遊戲開發者紛紛拒絕適配這套標準。
最危急時,公司賬户資金僅夠維持 9 個月運營,連再做一次芯片流片的費用都湊不齊。
成立第五年面臨英特爾親自下場狙擊,由於市場擴容英偉達將代工廠從意法半導體轉投臺積電。誰曾想,兩家首次合作就突發嚴重生產事故,幾乎全部成品報廢。張忠謀自傳中也記載過這段波折:最終臺積電賠償上億美元,但英偉達險些因產品無法如期交付而被英特爾徹底擠出賽道。
成立第九年,英偉達與微軟因利益分成談崩,微軟直接對其屏蔽了最新技術規範,轉頭力挺競爭對手。致命的是,英偉達新產品同期被爆重大漏洞,被友商趁機猛攻市場份額,當年銷售額驟降 30%,股價更是上演「腳踝斬」—— 暴跌 80%。
這三次足以致命的危機,放在任何芯片設計公司身上都可能是滅頂之災,但英偉達卻憑藉頑強韌性成功渡劫。
除了堅持不懈的拼搏與幸運眷顧,圖形處理芯片的獨特需求特性,更是其絕境逢生的關鍵密鑰。其實,做任何生意都得先想透盈利本質,而顯卡生意與其他數字芯片相比,有着兩大鮮明差異:
首先,英偉達除黃仁勛外有另兩位聯合創始人,他們以前的上司曾在蘋果負責 Lisa 產品開發,這款產品最終以失敗告終。正是這次挫折,讓他們意識到圖形處理功能太過複雜,若集成在 CPU 中,效果永遠無法達到理想狀態。
這份認知,成了英偉達選擇獨立顯卡賽道創業的核心動力——他們堅信獨立顯卡始終是剛需,不會被輕易 「集成」,事實證明,這一判斷至今依然精準。
第二,高端遊戲玩家願意為極致性能慷慨解囊,對價格並不敏感,而且圖像優化的需求始終存在提升空間,這讓顯卡市場成為典型的 「長坡厚雪」 賽道。歷經十幾年的激烈角逐,英偉達終於擊敗所有對手,穩穩坐上了細分領域的頭把交椅。
走到這一步,英偉達頂多算是數字電路細分領域的佼佼者,在半導體行業的高端局里,不過是坐在門邊的配角,離真正的科技巨頭還差着十萬八千里。
但守穩根據地后,黃仁勛盯着手中這塊小小的芯片,開始勾勒一個全新的夢想——這個夢想,未來或許將真正改寫人類文明的演進軌跡。
正如早期 Facebook也沒料到會靠信息流廣告賺得盆滿缽滿,科技圈許多精妙的商業模式並非刻意規劃,而是被市場需求推着一步步進化出來的。
英偉達在第三次生死危機前提出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器)概念時,其實源於外部遊戲開發者想通過編程自定義渲染效果的需求。這讓英偉達的產品不再只是塊芯片,開始搭載軟件編程系統。
2002年,GPU量產剛滿一年,就有科學家團隊嘗試用它做非圖像計算,還提出了GPGPU(General-Purpose computing on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通用計算圖形處理器)的概念。這個連英偉達自己都沒預見到的新需求,當時既小眾又增長緩慢,可黃仁勛卻從中捕捉到了關鍵信號。他做了個現在看來,絕大多數 CEO 都未必敢做的決定——押注這個 「非主流」 需求。
爲了讓非遊戲開發者能用 GPU 做並行計算,英偉達打算打造一個標準編碼平臺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統一計算設備架構)。當時黃仁勛力排眾議,堅持砸下鉅額研發費用,要求所有產品線都必須兼容 CUDA,直到2006 年才量產第一款支持CUDA的GPGPU。
這招完全是 「犧牲短期換長期」 的險棋:要是預想中的長期需求沒兑現,英偉達分分鍾會陷入財務危機。
誰能想到,這個需求整整16年后才迎來爆發?更難的是,英偉達在多年高額研發投入后,又撞上金融危機,高端遊戲顯卡銷量暴跌,利潤原地踏步,股價再次暴跌超80%。
好在此時遊戲顯卡領域的競爭格局已定,即便股價遭遇 「腰斬」,金融危機后英偉達仍能靠主營業務回血——這恰恰印證了一個能夠長期帶來自由現金流的核心業務,對企業生存有多關鍵。
六年后的2012年,深度神經網絡算法在圖像識別領域實現突破,引爆了人工智能幾十年來最大的技術革命。黃仁勛目睹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卷積神經網絡)算法的威力后,當即宣佈公司全面轉型 AI 賽道,將 AI 業務置頂為最高優先級。
頗具戲劇性的是,由於連續多年的高研發投入,英偉達股價四年紋絲未動,同年 PE(市盈率)更是跌至歷史谷底——僅相當於當年利潤的 14 倍。
當CNN在圖像識別領域掀起技術浪潮時,AI真正實現大規模普及的道路仍佈滿荊棘。
為打破 GPGPU應用的僵局,英偉達首席科學家親自走進大學校園授課,同時執筆撰寫專業教材,搭建起理論與實踐的橋樑。英偉達更以捐贈設備的方式,為科研機構探索 GPGPU 並行計算能力打開通道,鼓勵學界用這項技術攻克複雜科學難題。
時間來到2017年,谷歌提出的 Transformer 架構猶如點燃技術革命的火種,讓深度學習的效率實現質的飛躍。而2022年11月ChatGPT的橫空出世,則徹底點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的 「軍備競賽」,這場關乎未來科技話語權的激烈角逐,至今仍在持續上演。
如今的英偉達,已然站在了商業世界的金字塔尖,堪稱最炙手可熱的科技巨頭。
在需求呈爆炸式增長的市場里,它手握近乎寡頭壟斷的 「王牌產品」——芯片。別家企業為搶佔市場大打價格戰,英偉達卻穩坐釣魚臺,自家芯片不僅從不降價促銷,甚至下一代產品的價格必定水漲船高,這般底氣,放眼全球科技圈都難尋敵手。
英偉達精心構築的 CUDA 生態,堪稱 AI 開發者的 「寶藏王國」。這里匯聚了市面上幾乎所有的AI軟件庫,開發者只需輕點鼠標,就能輕松調用該領域最前沿的創新成果,大大降低了開發門檻。
而對於 AI 科學家們來説,從學生時代起,英偉達的產品就如同學習路上的 「標配裝備」,一路陪伴成長。等他們進入職場,直接沿用這些熟悉的工具,能省下難以估量的時間和精力,無需經歷痛苦的技術遷移過程。
在科技行業,曾流傳着「永遠不會因為購買 IBM 的產品被開除」的説法,如今這句話的主角換成了英偉達。在這個AI浪潮席捲全球的時代,科技巨頭們都深諳一個道理:採購英偉達的產品,永遠不會成為戰略失誤。
再看需求端,更是呈現 「烈火烹油」 的火爆態勢。
無論是有望重塑生產模式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還是極具潛力的具身智能,都被視作未來的超級生產力工具,或將徹底改寫人類文明的發展劇本。各大企業、科研機構都不願錯過這場意義深遠的技術革命,紛紛加大芯片採購量,生怕在競爭中掉隊。
正是在這樣的狂熱追捧下,英偉達穩坐全球最賺錢公司的寶座,書寫着屬於自己的商業傳奇。
讀完英偉達的崛起故事,相信不少投資者都在思考:這里面藏着哪些值得借鑑的投資密碼?
答案其實就藏在商業模式的底層邏輯里。
英偉達能登頂行業巔峰,關鍵在於它用十幾年時間牢牢握住了高端顯卡這塊 「現金奶牛」 業務。
撥開 2022 年 AI 熱潮帶來的利潤爆發式增長,仔細分析財務數據會發現:自次貸危機后,英偉達扣除淨現金的 ROIC(資本回報率)長期穩定在 50% 以上。
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每投入 100 元資本,就能穩穩賺回 50 多元,遠超普通企業的盈利水平。
更令人驚歎的是,它的收入增長几乎不依賴大量資金 「砸」 進運營周轉或長期設備投資,利潤增長空間巨大;同時公司槓桿率極低,財務狀況穩如磐石。
除了2021財年收購 Mellanox那一次大動作,英偉達每年都能實實在在地產生正自由現金流,過去十年累計自由現金流與淨利潤的比值超過 70% 。也就是説,賺來的錢,有七成都能實實在在地回饋給股東。
試想,如果沒有遊戲顯卡業務持續 「輸血」,為公司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彈藥,黃仁勛又如何能心無旁騖地佈局超長期技術研發?
這就像一艘遠行的巨輪,必須有穩固的壓艙石才能抵禦風浪。對企業而言,一個穩定的核心業務就是最可靠的 「壓艙石」,如果連主業都搖搖欲墜,管理層哪還有精力和底氣去謀劃十年后的發展藍圖?
這或許就是英偉達給所有投資者最深刻的啟示:選對商業模式,找到能持續造血的核心業務,纔是企業行穩致遠的關鍵。
若想挑選出偉大的企業,僅關注穩定性遠遠不夠,成長性同樣是關鍵要素,而這離不開對企業管理層戰略佈局與執行力的深度考察。
回顧黃仁勛歷年的交流紀要與大會演講內容,不難發現他對科技發展趨勢有着精準且超前的判斷。在 ChatGPT 引發全球轟動的數年前,他就已強調 Transformer 架構的重大突破意義。事實證明,這項技術確實為行業帶來了巨大變革,也展現出偉大企業家對未來趨勢的洞察力與預見性。
而有些企業在歷年業績交流會上,重點關注的僅是季度業績是否達到資本市場預期,以及對下一季度或年度的業績預測,缺乏長遠發展規劃與戰略藍圖。這類企業往往難以突破短期業績的束縛,難以挖掘出具有深度與前瞻性的 「長邏輯」,也很難成長為偉大的企業。
偉大的企業與企業家往往擁有超長期發展願景,並且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持續投入資源,即使短期內看不到明顯的收益增長也不會輕易動搖。而投資者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是如何識別出在「長坡厚雪」賽道上經營、能持續穩定地創造自由現金流的優秀商業模式;同時更要精準辨別,究竟是真正具備前瞻戰略視野的企業家,還是沉迷於願景空談的管理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