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2 22:56
(轉自:預見能源)
作者 | 柯陽明
排版校對 | 甘惠淇
6月27日晚,安源煤業披露重組草案,擬將持有的煤炭業務相關資產及負債與江西江鎢控股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鎢控股」)持有的贛州金環磁選科技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環磁選」)57%的股份進行置換,擬置入資產與擬置出資產交易價格的差額部分,由一方向另一方以現金方式補足。
本次重組完成后,安源煤業將完全退出煤炭產業,主營方向轉為技術密集型的選礦裝備製造。
資料顯示,安源煤業是江西省最大的煤炭生產企業之一,2002年7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主營業務包括煤炭採選及經營、煤炭及物資流通業務、煤礦託管等。其前身為1898年建立的萍鄉礦務局,距今已有127年曆史了。
但這樣一位老牌煤企,其日子似乎不是那麼好過。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安源煤業營業收入分別為89.16億元、68.71億元、54.04億元,同比減少4.98%、22.94%、21.34%;淨利潤分別為-7656萬元、-1.138億元、-2.73元,同比下滑238.82%、48.65%、139.60%。
據最新的2025年一季度報顯示,安源煤業一季度業績再度下滑,營業收入為8.22億元,去年同期為11.46億元;淨利潤為-1.204億元,進一步下滑23.92%。業績可以説是一降再降。
另一方面,安源煤業的資產負債率從2020年開始就常年在90%以上,在今年一季度更是達到驚人的99.89%,接近100%的資產負債率,同時一季度流動比率、速動比率也分別為0.347、0.331,不僅破1,而且還跌破0.5。
事實上,安源煤業近年來持續被環保處罰纏身,多起安全生產事故更使其成為地方監管高壓對象。另一方面,在煤炭價格走低的大背景下,公司賴以生存的主營業務早已難以為繼。2024年,全國煤炭價格呈現全線下滑趨勢,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自年初以來跌幅超過18%,且跌破900元/噸關口,煤企利潤大幅收縮。
據安源煤業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安源煤業原煤產量161萬噸,同比減少5.29%;商品煤銷量128萬噸,同比下滑10.49%。
另外,安源煤業的商品煤毛利潤為-5811萬元,同比下滑134.18%。其中商品煤銷售收入10.94億元,同比下滑17.38%,但商品煤銷售成本同比卻僅減少0.16%。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何安源煤業業績會如此之差。
對比之下,置入的金環磁選雖然規模較小,但盈利穩定、技術門檻高、市場前景好。據悉,金環磁選近兩年淨利潤分別為5405.19萬元、5440.35萬元。並承諾2025-2027年淨利潤合計不低於1.66億元,營收和利潤的穩定性遠高於周期性波動嚴重的煤炭板塊。更為關鍵的是,磁選設備屬於高端選礦裝備,服務對象涵蓋有色、黑色、稀土、固廢處理等多行業,市場空間廣闊且具備「去資源化、去碳化」政策優勢,符合國家高端製造產業政策導向。
此外,本次交易採用等價置換,另一方僅補足現金差額就行。因此安源煤業本次可以「無痛切換賽道」,更重要的是,在這筆重組背后,安源煤業將一次性實現財務與產業結構的雙重「脱胎換骨」。
重組前,安源煤業資產負債率高達97.83%,屬於明顯的「高槓杆高風險」結構,2024年淨利潤虧損達2.73億元,且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出高達3.6億元;而在完成重組后,安源煤業資產負債率將降至55.87%,不僅槓桿水平顯著下降,還將剝離所有高風險的煤炭礦山運營資產,顯著緩解流動性壓力和安全合規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安源煤業的選擇,並非孤例,而是整個傳統能源行業在「轉型窗口期」的集體表徵。
煤炭企業近年來已逐步告別單純的「挖煤賣煤」模式,轉向新能源、裝備製造或產業協同延伸。
例如中國神華通過「煤電化一體化」模式加速佈局現代能源系統,潞安化工通過旗下潞安太陽能大舉進入光伏製造,晉能控股則重點發展風電與氫能產業鏈。
此外,今年3月12日,「氫能第一股」億華通與煤化工大型集團——中國旭陽集團同日發佈公告稱,中國旭陽集團與億華通簽訂框架協議,中國旭陽集團將出售旗下旭陽氫能的全部股權來認購億華通發行的A股股份,從而成為億華通的實控人。
與此同時,石油巨頭同樣在加速能源結構轉型。「三桶油」中的中國石油、中國海油、中國石化均已明確佈局新能源和下游儲能。一方面,國家能源集團、華能集團等中央能源企業已經牽頭組建多個核電項目;另一方面,中國石化與寧德時代成立合資公司「中寧儲能」,專注於工商業儲能系統的開發與運營。此外,中海油正在海南推進百萬噸級氫能製取基地建設,而中國石油則大力佈局地熱能與風電業務。
另外,6月17日,中石油集團旗下中油資本還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擬與中石油集團及中國石油共同等比例增資參股公司崑崙資本,用於投資可控核聚變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傳統能源巨頭的版圖重構不僅是企業自身轉型的戰略需求,更是能源結構變遷的必然趨勢。在雙碳目標與國際能源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傳統能源企業不轉型就意味着逐步邊緣化。而從煤炭轉向新能源、石油拓展到氫能和儲能,其背后體現的是對資本效率的重新認知——資源性資產逐漸讓位於技術性與流量型資產。
不過,無論是中國旭陽集團、三桶油、華能集團等都是利用自身優勢來擴大版圖。
而此次安源煤業的重組,雖在規模上並不驚艷,卻極具象徵意義,它代表着中小型資源型企業「轉賽道」的一種典型路徑——通過與地方國資旗下技術資產的置換,實現財政健康修復與戰略方向重塑,形成輕資產、高附加值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它不僅切合地方政府推動製造業升級的戰略目標,也為其他深陷「煤海泥潭」的煤企提供了可複製的脫困範式。
未來,更多傳統能源企業將繼續在「資源枯竭—政策施壓—經營下滑—轉型重組」的路徑上加速演進。而真正能在新舊動能切換中脫穎而出的,可能不再是資源掌握者,而是對趨勢反應敏鋭、治理靈活、願意主動「斷腕」的改革型企業。